


叶御风
围挡的调研 | 影像装置 200x400cm;动态图像 33秒
图像拍摄于波音航空器坠毁地点所在的广西自治区藤县埌南镇,围挡遮蔽了已无法辨别的灾难现场,于是用于遮蔽的围挡却反向地标记了灾难的地点,成为纪念性的存在。投影在百货商场围挡表面的因种植桉树被焚烧的裸露山体被切下,裸露的烧焦山体似乎和目击村民对于灾难现场的描述存在某种相似之处。
黑色碳化痕迹 | 影像 5分06秒
物种交换、现代林业技术的发展与劝种话语现如今使广西成为中国种植桉树面积最广的地区,并由此引发关于物种认同的争议。航空技术的进步令航空器飞经藤县的上空,同时也为航空器坠毁制造了可能。这两种技术进步的产物在藤县相遇并制造出相同的景观——裸露着的红褐色喀斯特地貌土壤和山体上残留的黑色的被烧焦形成的碳化物。


何元元 TV show | 装置 80x40x130cm
由于时代的变化,液晶电视(LCD)、电脑,甚至智能手机的出现,早已取代了当初的老式彩电(CRT),而老式彩电与那个时代特有的代表电视“无信号”的图像便自然地成为了过去。家里年龄较小的孩子便是如此。他从来没有见过电视机无信号的图像,进而导致他在第一次见时,对这个图像有属于他的概念想法。或者说,赋予了这个图像属于他的自己的新的意义——看!是彩虹!


孔媛 地籁 | 装置 尺寸可变
《地籁》作品聚焦于《庄子》中描写的“地籁”之声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太湖石之间的创造性联系,并试图通过这种联系,从听觉维度来挖掘与探讨太湖石作为物的“物性”。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传统园林的语境,试图思考“另一种”看待太湖石的方式。这一项目分为空间装置和雕塑两部分。空间装置《地籁-Ⅰ》主要在苏州名园“狮子林”中完成。在这一作品中,笔者实地采样了作为狮子林假山意境来源的九华山,与作为太湖石的产地太湖,在自然状态下所形成的风声、水声,接着将采集来的声音置于狮子林假山中不同高低层次的位置上进行播放,然后将这些声音在假山的洞穴、太湖石的孔洞等地播放的效果进行录音,最后再次把这些收集到的声音通过在展厅中布置的高低错落的音响播放出来,以声音的方式“还原”狮子林假山。观众即漫步在这一通过声音“建模”而成的、另一个知觉维度的“狮子林”中。
其次,雕塑《地籁-Ⅱ》则参照传统乐器——埙的发声方式,用陶捏出典型太湖石多孔的形状,但又使得它可以像真正的乐器一般吹奏。在展览现场邀请观众参与互动,去试着拿起、吹响一块“太湖石”,想象——并且真正地听到,吹奏一块太湖石会是什么声音?


朱棣铭 好的 | 装置 尺寸可变
作品形式参考公共场合随处可见的温馨提示标语,配色为经典标语的蓝底白字。左右两个人物向中心倾斜,手脚共用指向下方的“出口”,文字部分为“请出 PLEASE GO OUT”。借用日常标语的形式将作品融入周围环境,用荒诞的语言调侃日常生活。另:本作品用时不到一天(不满24小时)。
翁喆颖 植物狂想记 | 影像装置 190x195x40cm
《植物狂想记》是一件装置影像作品。形式上以“植物橱柜”作为主体,六段影像分别镶嵌在橱柜的格子中,成为独立的空间。影像的内容以一颗植物小球的视角开展,它从花盆中掉落,由此进入了由不同自然观念所构成的虚假空间中,从天地初开、万物生长到被建筑包围,回到城市生活。它听见人们为植物吟唱祭祀之歌,跟随天空飞舞的鱼群进入由植物构成的游乐场,见证植物与人的互诉衷肠或相互博弈……最终,它被拾起,回到了自己的小小花盆中,继续成为众多盆栽中的一员。作品以超现实的风格编织了一场植物的幻想之旅,当它穿梭过不同的空间时,亦是对不同自然观的一种回溯与比较。也许观者能够跟随着植物小球的步伐,在某一刻有所感受就足矣。



曾吴秋子 症候群 | 角色设计x10
作品主题是“对现有价值观念的反思”,灵感来源于人们在平时生活中所隐藏的负面情绪。人们往往在追求某些价值准则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成为了被价值准则束缚和绑架的受害者。这些价值观念涉及很多方面,其中主要包含了人际、学业、工作、权利、容貌、爱情、家庭、婚姻、道德、理想等维度。作品以角色设计为主要创作语言,即在文字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虚拟角色设计来表达核心观念,并以线索墙的主题进行展出。通过这件作品,作者希望引发人们重新审视现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找到更为自洽的存在方式。



徐良康 “红岩战记”游戏赏 | 游戏 尺寸可变
一个2D像素风格俯视角策略战斗游戏、也是以“游戏性”为主题,以电子游戏为媒介的艺术创作。在此电子游戏中,您将扮演一位从古老且富含能量的棱叶石中诞生的生命体,在月球的广寒国上努力地生存下来,并且对抗企图将您抓捕并带回研究的广寒国各路人马。您将学习各种各样的战斗技巧,并为了自己的自由而战。游戏将以公开试玩的方式在PC平台上发布,并欢迎人们前来试玩。
王子昕 你要在这里吗? | 影像 3分23秒 5分39秒 5分03秒 10分41秒 12分06秒
《你要在这里吗?》讨论的是心理创伤和创伤后导致的退行问题。由四段行为录像组成。每个行为的主题不同,但又相关联。作者将一系列有关“退行”,富有童年怀旧色彩审美的行为表演搬到了开放的环境下,在正常运行的社会环境下插入了一块违背正常成长的空间。作者希望以此行为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完成艺术创作的自我疗愈。


徐诺 游观 | 摄影、影像 80x240cm
游观是一种身心参与行走的观照方式,它为我们如何理解世界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范式。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视点的流动中展开,行走的身体是感受这一切的源泉。我们无法使用确切的语言或是二维的图像描述在游观中时时刻刻新发生的,只是下意识运用现有的技术比拟、转译这一切。作品由此展开,回归到摄影记录最基础的原理,不断比较眼睛和相机的观看与记录方式,运用实时技术处理,试图把对于空间的综合性感受通过二维图像表现出来。


朱屹立 何以解忧 | 装置 300x300x200cm
将提线木偶枯败的肢体束缚在用于限制囚犯或精神病人做出伤害行为的拘束服内部,人偶主体已经支离破碎,交错缠绕在一起被悬置于一处类天井的空间中,空间呈现正八边形,整体悬吊于距离地面约两米的位置,观者需抬头仰视。人偶残存的身躯佝偻扭曲,从外侧的拘束服缝隙中可以看到中央的肢体。人偶破碎的肢体主体由干枯的树藤缠绕而成,扭曲的树藤所缠绕出肢体的造型呈现一种病态的生理弧度,错杂缠绕的残败肢体散发出腐殖质的气息。其表面呈现皮肤剥离的样貌,部分动物毛皮与肢体缝合、粘连。人偶四周为正八边形的天井状空间,以半透明围挡将作品主体限制在天井空间中,观者只有身处四周的围挡之中才能观看到作品的全貌,细而密的钢丝绳从支架延伸出来连接到人偶的肢体断裂的关节处,由数个推杆电机带动控制肢体进行小幅度有限的活动。同时数条透明管线从空间顶部延伸而下连接至拘束服手肘、肩膀等关节部位,管内的液体被轮流泵入或泵出水囊,几个水囊也随之周期性填充继而放空——这些机械连通整具人偶,尽管主体早已扭曲破碎难以辨认,但仍旧维系着最低限度的循环和运作而迟迟无法脱离其中。
那些交错的树藤下虬结的究竟是什么呢?
张怡雯 故事的发生因为在梦里 | 影像,3分47秒
模糊的记忆提出了问题,事实给出事件的回复
答复的语序出现了混乱
还是文字出现了错漏
答案迷糊又清晰,相反或正对还是现实的隐喻
我提出问题,你给出答案。


李炳磊 网骑 | 影像 39分45秒
外卖行业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业,与传统体力劳动行业相比,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似乎在空间和时间上给予了他们更多的自由。但,面对频繁与各类人员交流以及AI算法控制任务时间的新工作模式,年轻劳动者们能否顺利融入这个时代的大环境?几位新入行不久的年轻外卖骑手,尽管性格和经历各异,但选择这一行业的理由却近乎相同,那么他们最终将何去何从?


蒋一凡 被活着 | 影像 80秒
现在的我们,被人际关系、社会束缚着。在作品《被活着》中,设定了两个相互极端的人设,男主生命进入倒计时,对于现在的世界并没有留恋,世界无法束缚男主。而女主,在世界上无法留下活着的证明,世界遗忘了女主。这部实验动画短片将展现他们的内心。
马星雨 瑞曼波 | 影像 3分10秒
现实中静态的的物品,在眼睛的长久的注视下有了动的情节。混杂着,交错着,在我的大脑里跳起了热辣的曼波舞。整部影片通过在实物上进行即兴的创作,将抽象的画面与具象的感情链接。我试图将生活化的事物描绘出我对它们的记忆,最终却在它们给我的幻象中变成泡沫消失不见。
江懿轩 钝性切割 | 影像,6分30秒
在历史干枯的的表皮下,固化的生命经验由于注视而再次流动起来,历史时空在神经元中错位和颠倒,潜藏的欲望和能量在缝隙中显露,超越的体量形象化为表层意志愿意或者便于识别的历史事实。意识的运动使得历史的切割失去明确的坐标,只剩下大致的方向,而钝性切割看似为尽可能降低个体意识崩溃风险的选择,实则由于当下视角对于过往历史的钝性切割建立在当下为历史之当下这一荒诞基础上,所以切割不是一个外在的独立行为,所以钝性切割是个体意识惰性运行和积极自救的结果,是当下意识与意识历史相互选择而呈现的状态,也是意识给予意识本身一个存在的交代。

展览时间 |
2024.6.1-2024.6.10 9:00-17:00
地点 |
浙江图书馆(之江馆)B1文澜展厅
参展艺术家 |
高采奇 黄瀚哲 卢洙贤Roh Suhyun 夏慧聪
徐健 叶菲 诸诗荟 何元元 江懿轩 蒋一凡
孔媛 李炳磊 马星雨 王子昕 翁喆颖 徐良康
徐诺 叶御风 张怡雯 曾吴秋子 朱棣铭 朱屹立


扫码预约观展~
拍摄 | 朱屹立 非墨即白
编辑 | 李育婵
审核 | 蒋竹韵 张辽源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