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专辑 | 与海相遇:艺术家们的蓝色回忆录(上)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2024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的主题为“新深度唤醒”(Awaken New Depths),旨在唤醒我们对海洋的理解、同情、合作和承诺的新深度。在世界海洋日之际,西海美术馆集结了“向海回归:人类世海洋的哲思”展览中多位艺术家与大海之间的故事和回忆。通过艺术家们与大海之间的互动,希望唤起我们对大海的美好记忆,拉近与大海的距离,从而以更有趣的视角去探索大海这一完整且神秘的场域。
“与海相遇:艺术家们的蓝色回忆录(上)”将带领我们一起进入其中7位艺术家与大海的记忆,一同沉浸在这片蓝色的遐想中,聆听那些深藏于心的海洋故事。

North Sea, Off the coast of Danemark
October 2023
北海,丹麦海岸,2023年10月

North Sea, Off the coast of Holland
Visitor, Off the coast of Heligoland作为青岛海边长大的人,海是故乡的代名词,其实生活在海边人并没有多么的热爱海,但是我发现在我独自游历世界的过程中,我总是在寻找海洋,就像在寻找故乡。
Photography by Sophia Cohen.我在希腊爱琴海上的HYDRA(伊兹拉岛)上和当地的中年人们一起跳海,傍晚在晚霞下眺望海边杰夫·昆斯的《阿波罗》太阳雕塑。它像一个神秘的图腾坐落在这个只有驴子作为唯一交通工具的古老小岛上,令人着迷。有趣的是这个雕塑坐落于一个超级藏家的艺术基金会空间,空间旧址是一个坐落在小岛悬崖边的古老的屠宰场。
我曾独自驾车从伦敦一路北上到苏格兰高地以北寻找大西洋的边界,也曾在侏罗纪海里游泳妄想捡到化石。在曼谷周边的海边拍摄时,我喝着塑料袋装的可乐伪装是青岛的袋装散啤,看着海上沉没了一半的轮船发呆。实话实说,海洋使人感到孤独,因为海无边无际,相互凝视之下,只会感受到人的无限渺小,如沧海之一粟。
等等。。。
去了那么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海滨,无法割舍的仍然是家乡的海,是儿时一次次游过海沟,再游到鲨鱼网的肌肉记忆,是海风吹来扑面的潮湿与咸味,是日光下的金光粼粼,童年的记忆大部分都储存在海水浴场。
我并不热爱海,因为海让人感到孤独,
但是我无法割舍海,因为海是我的精神故乡。
因为生活在青岛,家院墙外就是海边,所以从小就喜欢大海,透过海水看什么摇摇曳曳的水草啊,阳光在水中的折射啊,感受跟陆地上不太一样,喜欢在水里面待着。小时候没有那么多潜水设备,想去海底感受一下,就憋一口气,下去找一块石头一抱,看着小鱼来来回回,感觉特别高兴。但大海的变幻莫测也隐藏着危险,有一次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在海里碰到过离岸流,一下子把人卷到了很远的地方,幸亏被一个路过的渔船所搭救。所以在海边玩,最好把活动控制在安全的范畴内,佩戴保护措施,量力而行。
图片致谢艺术家
这些年去过很多地方的海,但每次回青岛依旧会来海边走走,因为很亲切很不一样。
大海和我小时候的美好回忆有亲密的联系,因为我姥姥家在招远,暑假去中国经常会去海边玩或吃海鲜。中国东海的颜色和气质跟德国的海很不一样,德国的大海温度偏低,风浪很大,不太适合游泳,一般去度假只会在海边散步,找贝壳和海蜇,或坐船去看海豹。
作为题材,大海提供给我一个非常强的超越日常习惯的感知经验,它既是一种“抽象”的视觉经历,也是一个丰富的形式与内容上的素材库。
"Nature is a structure of evolving processes.
— Alfred North Whitehead(阿佛列·诺思·怀特海)2016年夏天,我创作了一件名为“海浪 / Ocean Wave”的机械装置,旨在探讨自然的力量如何激发机器并赋予艺术作品生命。装置由50条滑轨组成,通过摄像头识别与自定义算法流水,提取出海浪边缘的实时波动数据。将海浪的变化映射为滑轨的运动位置。使用无线信号以覆盖整个作品物理空间范围,通过实时的数据传输从而控制电机的运动和LED的颜色变化。观众则通过摄像机10-15秒不等的?曝光拍摄得到平面的海浪数据可视化图形。
2010年末,我计划做一件与海有关的作品,来表达我对生命与时间的想象,当时我在华盖创意图像购买了一张海的全版权照片素材作为视觉参考,我希望更多的放大绘画海洋过程中的“填海”的行为,因此我并没有直接在画布上展开绘画工作,而是制作了231块可拆分的20cm见方的亚克力板,并计划用小笔逐一的进行填制。显然当时创作这样体量的作品对于还没有工作室的我而言是困难的,于是我将家里的大房间改造成了“填海”的工作室,自己租了一个附近小区,5-6平米被隔出来的单间,白天回家“填海 ”晚上去单间睡觉。
“+关注”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馆,2011
图片致谢艺术家
2011年,这件作品以未完成的进行中的状态,参加了王慰慰在上海当代艺术馆策划的“+关注”展览,于是我便将“填海”的工作搬进了美术馆,在填海的过程中时常会让我想到中国古代“精卫填海“与”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对于人们征服自然与顽强意志力的描写固然是美好的,但我认为个体生命的平凡之美并不需要这些东西来加持,任何事物所谓的成与不成也都是因缘和合,接受生命的平凡与失败的宿命也是人生重要的课题。
图片致谢艺术家
因为种种问题,“填海“这件作品在展览结束后并没有继续下去,231块亚克力板我只填完了68块,在当时看来这,决定放弃继续”填海“的行为可能这是一种所谓的失败,但现在回看14年前的这件作品,它的存在意义与影响却是极大的!”填海“几乎就是我创作生涯中,有关海的创作的源头。
最早,我看了一本叫做《风景与权利》的书,我被书中迈克尔·陶西格的一篇优美的文章《海滩,幻想一种》所深深吸引。2017年5月,我去了泰国芭提雅的海滩,原先是想拍一部和“海滩”有关的影像作品,但是无奈那里的海滩景象完全不是我脑海里所设想的那样,所以我又乘船去了芭提雅附近的一个海岛——柯兰岛,妄想在那里能找到我心目中的海滩景象。我在柯兰岛最终完成了《柯兰岛》这部14分钟影像作品。因为拍摄现场和我预先的设想有非常大的差距,我一时失去了创作的方向,但又有着不得不进行创作的执念,所以我临时想了一个非常荒谬的方案——让一位蒙面的摩托车司机拖着一只来自海边的充气天鹅,在这座小岛上漫无目的的漫游,我用摄影机捕捉了精疲力竭的充气天鹅所路过的每一处海岛景象。天气非常湿热,每天都在接近40度的高温下暴晒和拍摄,所有人都筋疲力尽。从摩托车司机到摄影师,几乎每一个人都会问我,为什么要拖着这只充气天鹅乱逛?尤其是那位摩托车司机,他家就在柯兰岛上,他的亲朋好友似乎每天都在嘲笑他拖着充气天鹅乱逛的这一行为,他有点恼羞成怒,但又想着每天都能赚一份钱。我一时无法回答他的提问,因为我也在心里问了我自己千百遍,他为什么要拖着这只愚蠢的天鹅乱撞?我直觉我在等一个东西让这些图像得以成立。直到有一天,当我的充气天鹅又磨破了屁股泄气了的时候,一位流浪汉来帮我们搬动它。这位流浪汉和我开始了聊天,并要和我交换故事。于是那之后的数个晚上,在拍摄结束后,我都去岛上的超市里买一瓶廉价的泰国产威士忌,然后去海滩边的一颗大树下去找那位流浪汉,他和我交换了他的故事,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位黑帮老大的儿子,一位成功的商人,最终妻离子散一无所有的故事。但是他依然不屈不挠,无屈无束。当我剪辑好他的画外音,放到这些画面上的时候,我忽然发现图像和叙事居然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这个创作经历也让我意识到,当我们在田野里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的时候,谦卑的等待上天的馈赠,也许是最好的方式。这也是我和大海的小故事。请持续关注 “与海相遇:艺术家们的蓝色回忆录(下)”,倾听其他6位艺术家与大海的故事……

摄影:晁启轩
?西海美术馆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 9:30-18:00
(17:30停止入场)

点击??二维码 即刻购票
单人单场门票 100元/张
有效期截至2024.6.10

tag-media@artistsgarden.cn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