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期推出北京画院最新出版的《大匠之门》丛书第38辑。丛书以传承中国传统文脉为己任,以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为核心,旁涉其他经典艺术,集学术、研究、欣赏、普及传播于一体。
《大匠之门》下设《寻根》《国粹》《承上启下》《书痕印相》《西学东鉴》《格物致知》《展示典藏》七个栏目,各栏目立足丛书宗旨,关注当下问题,不断思考,精心策划,选定主题。
【寻根】
中国文人画史上,尤其鼎盛期之后的文人画家,大都成长、往来于江南地区。明代中期以后,江南地区生活富足,政治局势相对稳定,市民经济逐渐发达,文化艺术繁荣昌盛。
随着吴门画派的崛起、文人画传统中兴,以苏州为代表的吴门地区成为文人画创作、鉴藏活动的核心地带。出现书画鉴藏“四分天下”的局面,即以吴门“沈文”(沈周、文徵明)、嘉兴项元汴家族、无锡华氏家族和上海顾氏家族为代表的四个地区。
沈周和文徵明在中国文人画和书法方面,是极具代表性的大家,与此同时,他们也是明代吴门地区的收藏大家 — 好的鉴赏眼光与强大的艺术创造力再次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文章题目:
沈周的古代绘画鉴藏
江苏省画院研究员 黄朋
文徵明父子对古代书画的“鉴”与“藏”
苏州大学副教授 王照宇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局部)
纸本墨笔 纵33厘米 横680.87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国粹】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西厢记》里的崔莺莺看花落水流红,她的青春里有花落水流红,于是自觉闲愁万种,只得无语怨东风。
晚明时代,刻版书大量涌入市民生活,种类多样、图文并茂的书籍更能在闲暇时光里充实人们的生活。虽然晚明的图书并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发达,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在中上阶层中流传的深度和广度足以创造书籍发展史上的一个巅峰。不同作坊、不同画师、不同刻工生产了截然不同的书籍刻本,绘画与书籍交融的同时,艺术也在反复印拓与时代流传中不断升华,而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便是戏曲刻版书籍。
文章题目:
枣梨工房杂缀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董捷

增编会真记
明隆庆三年(公元1509年)苏州众芳书斋刻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承上启下】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二十世纪初叶,随着中日之间交通逐渐便利,两国之间的艺术交流更加密切。民国时期,中国知名艺术家或在日本留学、游学、交游,或虽未曾亲自踏足日本但也有作品流传并广受欢迎。其中吴昌硕、王一亭、齐白石、黄宾虹等中国近代书画大家便有这样的经历。当时有出自日本人之手的短文,阐述他们的访日情况或者日本人眼中的中国艺术家,这些资料不仅在中国,在日本也鲜为人知。《日人近代中国书画家访问记五则》选编五文,均出自民国时期日本人之手,并刊载于当时的刊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视角中的中日文化艺术交流状态。
文章题目:
日人近代中国书画家访问记五则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堀川英嗣
黄般若与广东画坛
自由撰稿人 独孤行者

(清) 吴昌硕 岁朝清供图
纸本设色 纵151.6厘米 横80.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书痕印相】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书法研究的一位关键人物,熊秉明先生以《张旭与狂草》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享誉学界。尽管他在海外因一系列机缘巧合而转向书法,但此前的学习背景与个人才能,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深情,促使他在书法研究上做出重要贡献。熊秉明先生促进了现代中国书法研究的转向,他所留下的宝贵遗产影响至今。
2022年适逢熊秉明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特刊此文,以纪念这位为中国现代文化做出贡献的先生。此文通过重读熊秉明先生的重要著作,重新思考他留给我们的启示。我们不仅应关注他具体的论断,更应汲取他的研究方法,以促进当代书法的相关研究。
文章题目:
重读熊秉明
——现代中国书法研究的转向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黄积鑫

(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纸本墨笔 纵23厘米 横14.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西学东鉴】
自古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伴随商队、战火、宗教、民族迁徙等形式,或似洪流,或如溪涧,往来于各大陆板块之间。
1905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来到贵州石门坎传教,发现当地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于是会同苗族和汉族信徒一起研究,以苗族服饰上的某些花纹、图案和罗马拼音字母共同组成苗族文字。这套苗文简单易学,便于掌握,非常适合当时苗族社会的文化环境,柏格理在杨雅各等人的帮助下,使用这套新创制的文字翻译了苗文《圣经》。时至今日,这套文字仍然在云南、贵州的大片地区流行。
同样是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欧洲各国再次发现东方艺术的魅力。发端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对工业化大批量生产进行反思,从日本的装饰设计以及浮世绘中找到改革的参考;新艺术运动在装饰风格上依然受到东方风格的影响;维也纳分离派绘画所追求的装饰效果中体现出的中国元素,在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中,产生了极大共鸣。
以艺术为载体的文化交融,在时代的长河里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文章题目:
克里姆特晚期肖像画中的中国元素
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荣誉策展人 王加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持扇的女子 (局部)
布面油画 1918年
〔英〕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格物致知】
五百年前,唐寅留下一首《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诗中所提桃花坞,位于苏州古城的西北隅,东起巍峨庄严的报恩寺,西抵曹雪芹《红楼梦》中所言“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阊门。这里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城静谧之景。与天津杨柳青并称“南桃北柳”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正是诞生于此。
唐寅的传奇人生似与桃花坞年画有着难解之缘。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苏州刊本《西厢记杂录》,卷首冠“崔莺莺”一幅,为苏派戏曲版画的开山之作。类似图像或题“吴趋唐寅”,或题“仿唐六如”。后世刻本和年画多有仿者。明人沈德符称:“工此技者,前有唐伯虎,后有仇实甫。”当然这与明清时期苏州文人多参与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息息相关。这些款署多是民间画工临摹托名,但市民无不喜闻乐见,故而声名远播,形成一种品牌效应。以至于后人将桃花坞木版年画等同于苏州木版年画。其兴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明中后期,苏州商业繁荣,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更使苏州版画业兴盛。
桃花坞木版年画产量多,制作精,名闻天下。由于地域因素和人文影响,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最大特点便是具有精细雅致的苏派风格。年画题材以描绘城市生活和市民风俗为主,尤以景物、仕女,以及文学、戏曲、历史故事为典型。这和受宫廷绘画影响较深的天津杨柳青年画,以及更显质朴、原始的山东杨家埠年画、四川绵竹年画迥然不同。
苏州文人对桃花坞年画的影响深远,这也是为何桃花坞年画具有不一般的灵性与才情,有着传统文化的含蓄表达。
文章题目:
姑苏城内桃花坞 木版年画耀中西
——桃花坞木版年画历史发展概述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 刘玉睿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承脉络
桃花坞木刻年画苏州市市级传承人 孙一波
漫谈苏州桃花坞年画对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程颖
盛世繁华
——早期苏州版年画摭谈
西安美术学院博士 徐呈瑞
苏州木刻“姑苏版”和清末民初“年画”的色彩转变及对比
桃花坞木刻年画苏州市市级传承人 孙一波
桃花坞年画跟明代文人绘画的承继关系
苏州国画院专职画家 华彬

(清) 一团和气
木版水印 纵68.8厘米 横51厘米
〔日〕广岛王舍城美术宝物馆藏
【展示典藏】
北京画院藏叶浅予的舞蹈人物画五幅,用笔准确,重视笔法,发挥毛笔、宣纸的表现力,笔笔毫端“写”出来,使线条展现虚实、浓淡、粗细、刚柔、徐疾、断续的变化。
文章题目:
北京画院藏叶浅予舞蹈人物画研究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 陈都

叶浅予 程砚秋在舞台上
轴 纸本设色 纵98厘米 横51厘米 1955年
北京画院藏
(编辑:刘谷子)
︱全文刊载于北京画院《大匠之门》?期︱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