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天艺术中心群展“边缘阶段: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的探索”源自策展人在艺术史、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神经艺术领域的长年研究,深入探讨这些领域在机器学习和新媒体层面的意义与启示。展览通过对六位来自不同国家、跨越代际、多元学科的艺术家创作进行解读,探索当下时代的人机关系及存在的意义。
展期内,我们将对话六位艺术家,了解作品创作历程,探讨展览背后故事脉络。第一期,艺术家范冉冉将和我们聊聊跨界从事艺术创作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本期嘉宾
范冉冉
范冉冉是一位装置艺术家,其创作实践涉及装置、新媒体和行为艺术领域。曾举办多场沉浸式装置作品个展,包括哈利福特艺术博物馆(塞勒姆,美国)、The Print Center(费城,美国)、Currents 826画廊(圣塔菲,美国)、无地画廊(圣塔菲,美国)、Sanitary Tortilla Factory艺术空间(阿布奎基,美国)。其作品曾于海内外群展中展出,如马里兰州伊斯顿学院艺术博物馆(美国)、圣塔菲当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圣塔菲艺术学院(美国)、Tamarind印刷学院(美国)、OCT当代艺术中心(中国)、仁川国际海洋摄影节(韩国)。目前她在北德克萨斯大学(美国)任新媒体艺术助理教授。
“边缘阶段: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的探索”展览现场,2024
对话·范冉冉
走入山中天艺术中心群展“边缘阶段: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的探索”现场,艺术家范冉冉的作品《噎》位于展览的主展厅右侧的展廊,这个空间艺术家邀请任何到来的人停留,给自己些许时间放空,迷失在语言中。于创作者而言,它似一台巨大的消化复杂情绪的机器。难以承受的知觉被稀释隔离在四个小区间,它们寻找精准的语言陈述伤痛。词汇的含义被碾碎重塑,它们因更加坦诚而可以通向那些无法言说的:门帘上和脚下的字传递灼伤或刺痛的触觉;诗在被不断按压中堆积情感;实用的建议作为祝福赠送给有需要的人们,被抑制而忽略的心理创伤终于在文字间得以呼吸。
“边缘阶段: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的探索”展览现场,2024
范冉冉,2011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获应用生物学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获纯艺术学学士学位,后于美国新墨西哥攻读研究生。她乐于尝试音乐、中医、调香等事物,将不同时期的心境与生活事物相结合,用装置、新媒体和行为艺术等全新形式呈现并带领观众洞察自我内心。对话之中,范冉冉与我们分享她跨界从事艺术的心路历程,探讨如何捕捉内心情绪的变化并将其以艺术形式呈现,对展览作品《噎》的独特诠释。让我们通过文字一同走进范冉冉的艺术创作,探索作品中人类情感与科技的碰撞。
《字体制造器》,范冉冉,2024,互动装置(3D打印、树脂、丙烯酸、电机、微控制器、乙烯基、木材、金属、弦线),观众参与行为作品,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范冉冉
Fontmaker, Fan Ranran,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3D prints, resin, acrylic, motors, microcontrollers, vinyl, wood, metal, strings), participatory performance, Variable dimensions,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Fan Ranran
山中天:
您常用作品与观众见面,能否通过文字简单介绍自己?
范冉冉:
我是范冉冉,一个做装置的人,英文应该叫Device Maker,所以我很少说自己是个艺术家。我从一开始做摄影作品的时,就做了很多小的装置,那时候我就认为每一个作品既然是装置就有一定的作用,最关键的是解决一部分问题,所以我认为自己是很实际的一个人,更喜欢称自己是做装置的人。
山中天:
本科学习生物为何跨专业从事艺术行业?
范冉冉:
我在学生物的时候有点迷茫,虽然对它有兴趣,但当时受到一位同学启发,他课余时间喜欢阅读生物文献资料,我就觉得应该找一个我休息时能够无时无刻愿意去做的事情,所以买了一台相机,开始拍各种东西,逐步实现脑海中的想法,视觉化的过程非常有意思,也就慢慢走到了艺术范畴里。
艺术家范冉冉行为艺术表演现场,2024
山中天:
跨学科的学习对您从事艺术有哪些困难与帮助?
范冉冉:
我认为学科其实是一个很人为的划分,我除了本科学习生物外,会去尝试很多东西,比如中医、古琴、调香等等,只要感兴趣就会去尝试,所以我习惯于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包括我现在更多做的不是摄影而是新媒体,学习编程、计量,使用各种机器互通直接的逻辑,因此,从事艺术对我而言不是跨界,而是从一个有趣的事情到另一个有趣的事情。
山中天:
在作品《权益之计》中,您创作灵感是什么?希望观者从各式各样的房间中获得什么?
范冉冉:
当时在实现这件作品时,我的状态并不是很好,会有很多情绪的产生,我发现制作装置可以帮我将情绪具象化,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消解,于是进行了一些列的制作。模型是我在北京居住的公寓,我以摄影的方式拍摄,每一张图片是可以对应到房间内的具体位置,观众通过观察可以了解物体与物体,情绪与情绪间的关系。我用这样的方式解决自身精神上的焦虑,也期待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交流共振,但并非以直白的形式交流,而是为观众提供情绪的出口。
图源网络
山中天:
本次展览作品《噎》的创作历程是怎样的?观众该如何进行互动?
范冉冉:
其实这个作品是消化过载情绪的一个装置。当观众从最顶端开始走进来的时候,经过每一个被隔离的区间,我希望他们把一些情绪留在空间,不要带走,然后心里的负重感就会越来越轻,走到最后的空间是最核心的部分,文字装置会上下运动,我觉得这些情绪就会被消化掉。文字在作品中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墙壁、挂帘等等,由于呈现顺序和观看方式的不同会影响你对文字的解读和它能承载的意义。
“边缘阶段: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的探索”展览现场,2024
文字:海格
图片:ALUAN
购票通道
正在展出
山中天艺术中心位于北京朝阳区751艺术区内。它致力于打造有影响力的青年艺术家研究型实验性美术馆,每年举办一系列高水平的展览、讲座、教育活动以及品牌合作项目,同时积极参与各项艺术公益活动。它意旨在创建一个以艺术教育为基础、青年艺术家扶持为核心的艺术交流与创作平台,为社会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和教育资源。山中天艺术中心由著名建筑师金秋野设计,是一座融合了当代艺术与建筑艺术的综合体。除了主展厅外,还设有青年艺术家共创空间、艺术衍生品空间、多功能厅和咖啡厅等设施。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