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名称:行变 Wandeln
展览地点:柏林 NADAN画廊

某个夜晚,
应朋友之邀,
漫步于她的公寓中,
感受那悄然蔓延的变化。
我按响门铃,拾阶而上。
在楼梯间,一个蓄着胡子的男人急步而下,
他的西装陈旧,覆着白雪。
仿佛从风雪中来。
在记忆的尽头,
我已站在那扇轻掩的木门前,
慢慢地,我推开了门……
——罗伯特·瓦尔泽
《散步》第一章
▲ 2024年《Wandeln》展览现场
行变是当代艺术界的一个普遍现象。它们包括材料的重塑,形式、结构或空间的蜕变,以及对变化过程的描绘。变化的过程。展览《Wandeln》展示了六位国际艺术家—— 弗里德里克·费尔德曼(Friederike Feldmann)、乌苏拉·多贝赖纳(Ursula D?bereiner)、赛贝拉·斯普林格(Sibylle Springer)、于林汉、廖文峰、罗伯特·施瓦克(Robert Schwark)的绘画、雕塑和装置作品。使参观者漫步展厅,沉浸在迷人的艺术变革世界中,鼓励人们将作品视为反映我们周围不断变化的世界。它允许人们发现这些变化为我们自己的感知和这些变化为我们自己的感知和解释提供了可能性。
▲ 2024年《Wandeln》展览现场
弗里德里克·费尔德曼(Friederike Feldmann)、乌苏拉·多贝赖纳(Ursula D?bereiner)和于林汉的作品展现了媒介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动”、“自动化”和“自主”的概念反复被触及,引发人们对这些概念在当代艺术、科技和社会中的意义及影响进行深入思考。弗里德里克·费尔德曼探索了从绘画到素描、从线条到文字、从纸到墙壁,最终延伸至空间的过渡,同时专注于创作过程中的身体动作、材料质感和艺术表现。
▲ Friederike Feldmann《大海报 1-2》(Gro?e Plakate 1-2)纸面墨水 300x196cm 2022
苏拉·多贝赖纳和于林汉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数字技术,包括扫描、打印、复制、3D扫描和摄影。他们的目的不是要在这些技术中做出明确选择,而是探索它们在媒介转变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可能性。这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数字技术的融合是否会对传统艺术形式(如绘画)产生影响,以及是否会改变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观念。
▲ 于林汉《二手笔记》布面综合技法 200x200cm 2023
▲ Sibylle Springer《网络和刺》(web and pricks)布面丙烯 70x60cm 2023
▲ Sibylle Springer《暖化人心》(mind warming)毛衣 约110x60x10cm、独版 2023
赛贝拉·斯普林格(Sibylle Springer)专注于历史上被忽视的女性艺术家及其作品。她经常跳出艺术作品的历史语境,考虑特定作品的创作背景,并从这个角度整合当代美学的变革。这种转变使我们能够以当代视角重新审视过去的作品。
▲ 廖文峰《中指纪念碑》(Middle Finger Monument)陶瓷粉 3x3x11cm、20版 2022
▲ 廖文峰《用膝盖思考》(Thinking with Knee)陶瓷粉 23x13x7cm、20版 2022
▲ 廖文峰《鸟锤》Ceramic powder 28 x 14.5 x 4.5 cm 2022
▲ 2024年《Wandeln》展览现场
▲ Ursula D?bereiner《信号干扰》(Signalsto?rung)数码打印纸面 4个版本、单件:84.1x59.4cm 共12张 2019
▲ Robert Schwark 《早上》(Morgen)布面油画 130x180cm 2024
本次展览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充满挑战和启发的漫步空间,在引导我们超越传统艺术类别的边界的同时,还为理解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参考。

绘画的形式每个时期都在变化,但绘画的主旨其实从绘画刚出现的时候就没有什么改变,变的是外壳。
——于林汉
_关于艺术家

1962年出生于比勒费尔德。Friederike Feldmann在其艺术实践中,探索了各种媒介和表达形式之间多层次的过渡。她的作品元素从随机的线条到无意义的字母,表现形式从纸面绘画到墙面创作,最终延伸到不规则的空间。在这种不断的变形中,一种多层次的表现力被展开,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语言。Feldmann以墙面绘画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在世界各地的多家重要机构都有过个人项目,也对许多当代艺术家有很深刻的影响。Feldmann现任教于柏林白湖艺术学院,目前艺术家工作生活在柏林。

1963年出生于慕尼黑。Ursula D?bereiner的作品聚焦于绘画和电子音乐,其艺术实践的核心是手工与数字之间的转换、理念与材料之间的转换,尤其是艺术作品与社会语境及现实空间的关系。她除了自己的个人作品以外,她还参与了各种以艺术组合出现的项目。她群展和个展遍布在德国各个机构,曾在柏林国家画廊、科特布斯勃兰登堡国家博物馆、柏林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柏林新柏林艺术协会、柏林艺术学院、慕尼黑艺术空间、德累斯顿艺术馆、巴登-巴登艺术馆和法兰克福艺术协会等地展出。在法国,她的作品曾在巴黎东京宫、图卢兹BBB艺术中心和布雷斯特Passerelle艺术中心展出。D?bereiner现为布列塔尼欧洲高等艺术学院布雷斯特校区的“版画/多重图像”专业教授,目前艺术家工作生活在柏林和布雷斯特。

1975年出生于明斯特。Sibylle Springer的许多作品都致力于艺术史、历史和政治主题。她经常引用其他古代艺术家及其作品,通过自己的绘画重新诠释它们。Springer深入探讨女性的角色及其在社会中的表现 —— 她不断将几乎被遗忘的过去几个世纪的女性艺术家带回公众视野,从而重新回到我们的集体记忆中。Springer并不仅仅通过重新诠释旧作来反映她自己的见解,而是描绘我们当前的时代认知。Springer曾任教于不来梅艺术学院和不伦瑞克艺术学校,目前艺术家工作生活在不来梅和柏林。

1990年出生于北京。于林汉在其长期的创作过程中,一直探索有关身体结构与功能、健康与疾病以及人类与身体相关物体之间关系的主题。艺术家通过间接观察和图像解构寻求自我发现。在他对绘画的探索中,于林汉深入研究了控制与非控制、人造与自然、有机与无机等二元对立的关系。通过叠加各种随机因素,他努力实现对画布的理想控制,并不断挑战绘画的边界。这种演变使他的作品从二维表面发展到三维形式,从个体作品扩展到空间装置。于林汉的创作以绘画为核心,涵盖壁纸、墙绘、摄影和装置等多种媒介。他的个展和群展作品在世界各地的画廊,机构和博物馆展出。于林汉曾获得如德国GOPEA基金会颁发的“GOPEA奖”,以及Bella Martha Kunsthaus的驻地项目等奖项,并多次被德国和中国艺术奖的提名。目前艺术家工作生活在柏林和北京。
▲ 艺术家廖文峰
1984年出生于江西省。他在创作中特别关注图像和感知之间的关系。视错觉、双关语、艺术史指涉以及政治符号,交错在他不同媒介的创作中。他的作品经常以轻巧和诙谐的方式,展现隐藏于日常生活中的悖论和诗意。他的个展和群展分布在杭州、深圳、苏黎世、柏林等世界各地。目前艺术家工作生活在柏林。

1983年出生于布尔格施泰特。Robert Schwark是一位深入研究视觉感知和人们观看世界方式的艺术家。他的画作乍看之下可能显得抽象,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与真实的具象物体有明确的联系。Schwark的系列作品通常从具有明确形态的日常物体开始,然后将这些物体简化为基本形式,直到它们失去具象身份,进入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模糊状态。这种方法使施瓦克能够超越显而易见的事物,看到可能性的愿景。他的绘画对象并不意图拥有固定的意义,而是关于绘画和表现本身的行为。Schwark的展览遍布欧洲各地,包括德国重要性机构的收藏,如Kunsthalle der Sparkasse, Leipzig、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 Kunstfond等。目前艺术家工作生活在柏林。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