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公众号:艺术世界 ArtReview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wNjQxOTI1Nw==&mid=2247526583&idx=1&sn=ad0a5ab1f400673b76456c9ac64a2c1e

他想要实践的艺术,是改变艺术家同对象物之间的这种狭隘关系,甚至取消观者与对象物的主客体关系,转而寻找一种场域来让人邂逅、相遇。
?
全文图片鸣谢艺术家及和美术馆
“空间物象”展览现场,和美术馆,佛山,2024年
“空间物象”展览现场,和美术馆,佛山,2024年
菅木志雄在《存在超越状态》中探讨了存在与表现的区别,以及艺术家与两者的关系。在他看来,存在是不可测量的,但表现总有其观看与被看这层关系来“测量”,也即主体把想法施加于对象物。可是,艺术家构想中的物之于“本就存在之物”,有如虚构之于现实、幻影之于实体、想法之于实在。相应的,极简主义声称的极少干预事实上并不“少”。因为相对物的原本存在状态,艺术家的人为干预是非常显见的。于是,菅木志雄认为艺术家可视化的方案根本没必要实现出来,因为那只会局限观者的思考与想象。他想要实践的艺术,是改变艺术家同对象物之间的这种狭隘关系,甚至取消观者与对象物的主客体关系,转而寻找一种场域来让人邂逅、相遇;在此间,物不再是物,而是彰显出内在性质与多种属性的边界。艺术家的工作,是通过微妙地调节物的质量、外形、数量,乃至时间、空间、材质,来达成非造物、非对象物相互依存的场域。[3]
菅木志雄《空间》
1996年,铁、胶合木板、油漆,900 × 300 × 143厘米

“空间物象”展览现场,和美术馆,佛山,2024年
在位于美术馆一楼的《空间-铺陈》(1996)大型装置中,木与金属等材料经过精心“调配”引发了强烈的材料对比。错落的L形支柱群、顶部覆盖的金属网平面与参差其间、由平面向天空伸展的梯状或天线状支件,仿佛正在溶入周围的空间,亦让这片空间呈现出原本内蕴其间的弹性与张力。看似凝练的材料组合激活了此处时空:这些实体似乎能够脱离人造物的阈限,融合为共同的存在状态。
与被归入艺术史的展陈照片与晦涩论述相较,在展览现场同时直面这么多原作所带来的即时幸福感是我未曾预料到的。现场之作共有着轻快活泼的面貌,每一件都像是艺术家对半个多世纪前自己发起的挑战作出的接连不断的游戏实验。区别于空间装置所调动的观者身体在空间中的游移,小幅墙面作品四两拨千斤式地激发观者的经验联想:从《无题》(1983)以涂料和瓦楞纸构筑的多层结构,到《线墙-华严瀑布》(2002)以简短曲木拟写的瀑布水流,这些表面静止却暗自跃动的“もの”有如偈语,存在的韵律欲盖弥彰。
[1] 潘力,《被误读的‘物派艺术’:与日本的时空观相遇》,澎湃新闻,2019年6月18日
[2] 同上
[3] 菅木志雄,《存在超越状态》(Existence Beyond Condition),日英翻译:Mika Yoshitake;原载于《美术手帖》1970年2月刊,总第436期,页24-33.
[4] 潘力,《被误读的‘物派艺术’:与日本的时空观相遇》,澎湃新闻,2019年6月18日
[5] 菅木志雄,“反界结端”,亚纪画廊网站,2019年。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