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马可·布拉姆贝拉:我选择比电影更自由的大银幕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马可·布拉姆贝拉:我选择比电影更自由的大银幕 崇真艺客
马可·布拉姆贝拉:我选择比电影更自由的大银幕 崇真艺客

《双重呈现》展览现场,2024@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


导语


正在 Fotografiska 展出的《双重呈现》(Double Feature),是著名视频艺术家马可·布拉姆贝拉(Marco Brambilla)的国内首展,包含了巨幕(Megaplex)系列的两件拼贴作品:《天堂之门》(Heaven’s Gate)和《王者尺度》(King Size)。其共同点是,以巴洛克式的手法、极繁主义的气度,将数百个经典电影片段浇筑为一体,达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视听效果,同时向观众拷问:当代过度发达的娱乐文化,究竟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精神状态。


在艺术家专访中,马可向我们分享了作品创作的相关细节、他丰富的艺术家生涯以及对于未来的思考。


巴洛克的文化魔镜


比起“极繁主义”,马可本人似乎更青睐用“巴洛克”来形容自己的作品,因为这构成了一种文化上的传承和互文。在马可看来,巨幕系列作品相当于镜子,用以体现光怪陆离、无限枝蔓的当代消费主义拜物文化,更确切地说,是美国文化通过一个意大利艺术家的折射在中国展出。多重审视与反思叠合在一起,也把我们在同一个框架内连结起来。


马可·布拉姆贝拉:我选择比电影更自由的大银幕 崇真艺客

King Size, 2023, 8K video projection, sound ??Marco Brambilla


Q:很高兴有机会在现场欣赏您的作品,并且和您当面聊聊——首先,可以请您说说为什么会选择极繁主义作为自己的表达方式吗?


M:我认为我的风格因作品而异。我早期的一些作品更加简约。根据不同的概念,我会选择不同的语言来讲述故事。在今天的这些作品里,也就是在巨幕系列里,我想要探讨的主题是电影的演变、媒体和文化的演变、视觉传播的演变。

 

具体到这些作品,我选择拥抱“视觉超载”的概念。它们的确属于“极繁主义”,或者也可以说“巴洛克”。我觉得把玩一些历史意义的语境很有意思,比如希罗尼穆斯·博斯 (Hieronymus Bosch) 或勃鲁盖尔(Bruegel)那样的作品,如何用一种全新的技术语言来表达。我目前在时代广场展出的作品并不巴洛克,反而更趋于极简。我喜欢在简单明了的作品和这里展示的巨幕系列之间来回切换。



比电影更自由的大银幕


马可与电影很早就结下不解之缘:他14岁就开始拍片,自言“人生没走弯路”。他拍摄过三百多部广告片,也是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在美国合作的第一位导演,当时他才23岁。他也拍摄过诸如《越空狂龙》(Demolition Man)那样的好莱坞商业大片,然而最终对于个性表达的渴望,让他从电影界抽身,转而拥抱更自由的艺术形式。



马可·布拉姆贝拉:我选择比电影更自由的大银幕 崇真艺客

Marco Brambilla & Wesley Snipes, image of Demolition Man



Q:本次展览的题目是 "双重呈现",这其实是一个电影术语,指以前一张票可以看两部电影。我们知道您曾在好莱坞工作过。给我们讲讲这方面的经历吧?


M:我很早就开始制作制作商业价值很高的电影,并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先进的技术之类。我后来开始转型做电影导演。我的第一部电影叫《越空狂龙》,我记得是 1994 年,那是一部科幻电影,当时谈论的某些趋势如今已经成为现实。当时作为一部科幻片,我们谈论的是政治正确,谈论的是社会的同质化。


这些事情都发生了。当时我可以在很大的画布上创作。然后在 1999 年,我离开了好莱坞,开始专注于制作更个人化的电影。我为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沉浸式空间制作视频。我喜欢在这个领域工作,而不是在叙事性的商业电影环境中工作,原因是:我可以打破时长的限制。你不必担心时间的长短。你不必担心格式问题。在这个媒介里,也不需要太多协作。


这样我就可以表达一些也许是更个人化的想法,并且仍然在一个非常大的屏幕上表达,有时候是博物馆或画廊,有时候是别的空间,比如拉斯维加斯的巨球(Sphere),这是最完美的观赏体验。因此,这是一段包含了我作为电影导演的某些元素的旅程,但同时我也选择用非常特定的概念来表达自己。我觉得这些概念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马可·布拉姆贝拉:我选择比电影更自由的大银幕 崇真艺客

Heaven’s Gate, The Sphere Las Vegas, 2023??Marco Brambilla



Q:您更喜欢哪个身份,电影导演还是视觉艺术家,从您刚刚的回答来看,答案似乎很明显了?


M:是的。自从我在 90 年代末放弃成为商业导演后,我认为电影业,正如我在这些作品中评论的那样,变得更加难以拥有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也更加难以执行到位,而在我选择工作的画布上,可以实现接近100%的愿景。


现在,我能够非常接近我想要表达的原始愿景。我能够非常接近我的初衷。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如果我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或者我觉得作品没有以正确的方式表达理念,我就不会发布它。我知道经济上没有约束,非得发行作品,因为你已经签约做了那么多作品而不发行。有时我会把它做好,然后马上发行。能够在这样一种媒介里工作,而不像拍电影那样在经济上要负很大的责任,这是一种极大的自由。



|影像作为一种笔触


马可的巨幕影像作品虽然使用最先进的技术,但在他自己看来,这些技术其实是为了达到一种颇为古典的艺术境界:拼贴的视频最终要呈现为一种艺术家个人的“笔触”。而为了组织起海量的素材,这些视频必须遵循一种清晰的内在逻辑——尽管观众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效果面前,不一定能第一眼辨认出来,但是对于艺术家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


马可·布拉姆贝拉:我选择比电影更自由的大银幕 崇真艺客

Heaven’s Gate, 2021, 8K color video ??Marco Brambilla



Q:您提到,在作品中收录了大约 400 个片段。在选择这个片段而不是其他片段时,您是否有过难以抉择的情况?


M:这些作品一开始都是非常粗糙的草图,上面只有一个人物,其余部分则是我体验的意识流。显然,我是看着成百上千部电影长大的,我现在仍然喜欢看很多电影。因此,在制作每个项目时,我每天大概要看四部电影,好为作品汲取灵感。同时,这也会让人产生疑问,是否要将你记忆中的某个场景与另一个场景联系起来。因此,电影样本的功能变得类似于一种笔触。


你经常会发现,我记忆中的事物与实际情况并不相同。你需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来查看许多样本。我首先处理的是静态图像,先在 Photoshop 中完成。然后再让它们动起来。动起来以后,有时候这些图像本身也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当我制作《王者尺度》时,它将在拉斯维加斯的巨球上展示。我意识到,这么大的屏幕所需的图像数量是《天堂之门》的 4 倍。


所以说,一件作品的具体形态也取决于它首次展出的环境。


马可·布拉姆贝拉:我选择比电影更自由的大银幕 崇真艺客

《双重呈现》展览现场,2024@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



Q:我想问一下您作品的技术细节——以《王者尺度》为例:你是如何编排这么多猫王画面的?你花了多少时间才找到正确的结构,把所有的猫王都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M:基本上分为两个层面:猫王之死与拉斯维加斯的诞生。

 

我选择先描绘拉斯维加斯的诞生,所以它从沙漠平原开始。这种描绘并非完全是现实主义的,但我的一大灵感来自于电影《大都会》。因此,《大都会》被叠加在拉斯维加斯的概念上,拉斯维加斯的霓虹灯和色彩,当你到达画卷顶端时,大都会就会变成那个样子。


在沙漠中孕育出拉斯维加斯的同时,我还选择了猫王生命中的不同阶段,因为他是美国最早的真正的名人之一。他的职业生涯包括舞台表演和电影。他参过军,然后又在娱乐圈复出。可以说他的人生有很多面。我想他大概拍了30到40部电影,这些都是由他的经纪人安排的,通常都不怎么样。他会拍西部片,爱情片,也有他演医生的电影。他在这些电影中就像变色龙一样。我们最终拼贴的素材里包含他所有的电影。


这两大概念并行不悖。当猫王变成一个神话,不再是一个人,同样,拉斯维加斯也不再是一座城市,它变成了这种完全夸张的消费娱乐综合体,失去了任何地理空间或城市的感觉。



|进化、退化&演化


马可习惯于用系列的方式来处理庞杂而宏大的题材:从“文明”(Civilization)到“进化”(Evolution),再到“创世”(Creation)。每部作品都是对于主题某个方面的变奏。他的下一部作品是关于AI和机器。


马可·布拉姆贝拉:我选择比电影更自由的大银幕 崇真艺客

《双重呈现》展览现场,2024@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



Q:在您的一系列作品中,似乎也存在着某种进化,从“文明”到“进化”,再到“创世”。这是你计划好的吗?您的下一步会是什么?


M:我从来都计划用系列的方式来处理这些主题。每部作品都是对于主题某个方面的变奏。《文明》主要基于但丁的《地狱篇》,更偏向宗教主题。《进化》以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图表为基础,人与人的冲突贯穿其中。《创世》更多的是关于生命的循环:生命的开始,生命的结束,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我现在正在创作的下一部作品是关于AI和机器,它们正越发广泛地进入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一点取代我们,也许它们会接管我们,加速我们的演化。这件作品将不会使用电影样本,而是使用人工智能重新生成电影片段。


Q:让我们来谈谈《天堂之门》。是什么灵感让您重新开始创作与电影相关的主题?你为什么指涉这样一部电影?我们知道此片奢侈的制作过程导致了联艺公司(United Artists)的破产。这是您对电影的某种带点反讽意味的挽歌吗?众所周知,电影业在与流媒体和各种电子游戏的竞争中显得有些日薄西山了。


M: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因为这正是我选择这个片名的原因。那部电影事实上终结了导演在电影业的控制权,迈克尔·西米诺(Michael Cimino)也不再能拍电影了。许多其他导演也同受其害,他们的控制权被剥夺,更多的控制权落入了电影营销部门和制片人手中。


这实际上代表了美国电影制作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上,电影往往是由电影制片厂的财务人员设计的,而不是创意人员。与此同时,奇观剥夺了电影的内在意义。因此,拼贴画中的电影更多代表的是一种娱乐价值,而非艺术表达。



|具象、抽象&乌托邦


马可作品的张力来自于其混合的特质。一方面,它们让人想起古早的宗教壁画。另一方面,它们似乎描绘了一个有待 VR 技术去生产出来的网络空间。他用最新的技术去冲击经典的形式,同时又把经典的形式赋予当代庸俗的视觉符号。他的作品最直观地表现了时代的碰撞与文明的变迁。



马可·布拉姆贝拉:我选择比电影更自由的大银幕 崇真艺客

《双重呈现》展览现场,2024@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



Q:您认为 AI 和 VR 这样的技术会如何改变您以后作品的面貌,您会继续保留一个古典的外壳吗?


M:VR 我已经用过了。我的第一部 VR 作品是在 8 年前,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也创作过一些AI作品。我确实喜欢在作品中探索新技术。但我认为,就使用文艺复兴时期的主题和使用这种壁画作为基础而言,讽刺来自与一种冲突,把这些非常直观、有点平庸的电影图像放到画布上,而在我们的集体意识中,绘画往往代表一种古典的、非常优雅的形式。


Q:最后一个问题涉及图像的力量,这也是您几十年来不断探索的主题。一位艺术评论家将您的作品与抽象艺术大师杰克逊·波洛克相提并论。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比较,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琢磨。我很想知道,您认为形象和抽象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您自己会尝试创作一些抽象艺术作品吗?


M:是的,毫无疑问。实际上,我对抽象的兴趣大于具象。我希望通过使用具象的密度达到抽象的程度。


你还没看过我的新作品《临近乌托邦》(Approximation of Utopia),它有一种抽象的感觉。我喜欢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和技术的想法。我认为这给了你一个机会,尤其是在你展示的方式上,还有你制作的方式,以及将各种开端组合起来,这创造了一种新的时间基础,因为抽象和具象艺术都并不真正涉及时长的问题。


在线性的时间上,你可以探索这两种语言。事实上,在创作中,创作的最初阶段都是抽象的。它使用的都是你几乎无法辨认的电影样本,没有任何形象。然后,当我们进入到某种生命的诞生阶段时,我开始引入人物形象,这样在同一件作品中就包含了两种语言,而这只有视频才能做到,雕塑、摄影或绘画都做不到。


马可·布拉姆贝拉:我选择比电影更自由的大银幕 崇真艺客

Approximations of Utopia, Midnight Moment in Times Square, 2024.

Co-presented with Times Square Arts, Queens Museum, and Artnet ??Marco Brambilla


结语


几乎在所有采访马可的问题里,都会提到博斯和《尘世的乐园》,也许“当代的博斯”会是观众给予马可·布拉姆贝拉其人其作的一种共识标签。当代的研究者,对于十六世纪的博斯何以想象出如此丰富而怪诞的形象,仍然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认为博斯可能有精神疾病或者服用了某些致幻药物。而在我们的时代,精神疾病已经变成了大众文化本身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流行偶像本身变成了我们所有人日常服用的致幻剂。从这一点上来说,马克的影像作品反而是一种清醒的记录,它们让我们得以睁着眼睛观察自己的梦境。正因为它们意图成为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之梦本身,所以就无法简单地将其视为批判或者怀旧,好梦或是噩梦。


在马可构筑的视频之海里,所有的片段都构成了一种文化路标,但目的却是为了让我们迷失其中,迷失正是我们在当代文化中的存在方式,就像一个片段迷失在另一个片段里,一个猫王迷失在一群猫王里,就像水迷失在水中。



马可·布拉姆贝拉:我选择比电影更自由的大银幕 崇真艺客

作者 

黄远帆


记者,译者。曾任职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P),发表电影/艺术评论数十万字。译有《小说机杼》、《一个故事的99种讲法》等。


马可·布拉姆贝拉:我选择比电影更自由的大银幕 崇真艺客

关于展览

马可·布拉姆贝拉|双重呈现

2024.6.22-2024.10.7

马可·布拉姆贝拉(Marco Brambilla)是一位在伦敦工作和生活的艺术家,以其对流行和已有图像进行复杂的重新语境化和在视频装置与艺术中开创性地使用数字成像技术而闻名。


本次展览将展示艺术家《Megaplex》系列中的两件代表性视频拼贴作品 ——《天堂之门》(2022年) 与《王者尺度》(2023年),通过视觉叙事和数字艺术呈现,带领观众踏上一段引人思考的旅程,探索流行文化的边界。



马可·布拉姆贝拉:我选择比电影更自由的大银幕 崇真艺客


马可·布拉姆贝拉:双重呈现

Marco Brambilla: Double Feature

??

2024.6.22-2024.10.7

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

??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购票



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


官方小程序购票通道:

马可·布拉姆贝拉:我选择比电影更自由的大银幕 崇真艺客


「票价政策」

成人票

120元

学生/65岁以上/8-12岁(或高于1.2米以上)儿童

80元

0-7岁(或1.2米以下)儿童

免票


「会员政策」

单人年费

600元/人

家庭年费

1000元/2位成人+1位未成年

(以上均为早鸟优惠价)



关于 Fotografiska

马可·布拉姆贝拉:我选择比电影更自由的大银幕 崇真艺客

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的Fotografiska,是当代影像、艺术和文化生活的国际性地标,始终致力于向公众呈现全球顶尖的影像作品、重新定义当代影像艺术新体验,同时也关注来自中国本土和亚洲地区的影像艺术创作者,旨在塑造充满活力、创新与包容的国际性文化艺术社区。


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提供精心策划的展览、活动、音乐派对、沙龙主题讲座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以提升中国本土艺术家的国际知名度,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其才华。冰淇淋店、咖啡馆、露天酒吧和餐厅等生活消费场所也遍布展馆内的四层楼空间。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日常将开放至深夜11点,观众可以更灵活安排时间探索和体验。

马可·布拉姆贝拉:我选择比电影更自由的大银幕 崇真艺客

扫描二维码关注

Fotografiska 公众号

马可·布拉姆贝拉:我选择比电影更自由的大银幕 崇真艺客

END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