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美术馆自2024年8月11日起,举行当代艺术家蒲英玮的美术馆首次个展“新世纪百科”,呈现艺术家在其环球旅行阶段性完成以后,为此次展览全新创作的数百件绘画、雕塑以及影像作品。

?? 点击阅读艺术家的动画新作
?? 点击阅读展览预告
本期内容将从艺术家蒲英玮的和美术馆馆藏作品《绿色星球:人类全景》出发,回顾艺术家在疫情期间所创作的重要大尺幅作品。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对人类、环境等普世命题的关注,同样也呼应着艺术家即将开幕的最新展览“新世纪百科”所要传达的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期盼。这件作品也将在此次展览中展出。
本期推文还将介绍另一幅即将展出的作品《红色唱片》。并通过该作品,结合展览中其他相关内容,解读艺术家蒲英玮代表性的视觉语言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两件作品在色调及题材上相互回应、补充,相映成趣。
——
海子

蒲英玮敏锐地捕捉到了潜藏于当今世界中的暗流和危机。他如此诠释自己的创作,“我试图从事一种跨越了种族、国家、伦理等宏大命题的生产,它与我们所经历的现实同样复杂并充满悖论”。巴迪欧(Alain Badiou)认为,每个事件独立地在历史舞台中上演,它们相互排斥,无法被宏观预测和全然把握。过往的历史叙述在巴迪欧这里变成了片面的表达,它永远服务于叙事本身的结构,遮蔽着每个鲜活且生动的人物与事件。

艺术家于是在创作实践中展示着政治对历史的构建和叙述。他说,“视觉语言才是绘画中真正的社会议题,而它本身又是以现实为根基的”。对于蒲英玮来讲,旧的符号和语言所指代的那一段变迁,都已然被困囿于固有的话语体系之中,需要被赋予新的内涵。他于是以崭新的视觉语言解构被定性的历史与当下。
一方面,他将一系列历史和现实的残影碎片重组赋值,使之发生新的关联;另一方面,他自创了“帝国字体”——一种结合英语,中文与西里尔文语法与外观的崭新字体,试图突破现有语言系统传达新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蒲英玮作品的意义正在于揭示“事件”被反复解构,显现与再结构的过程。
蒲英玮在这些作品中暗设了多个问题:全球化的历史该如何讲述?它究竟是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所描述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蚕食,还是人类时间同一化的必然?所有这些叙述是否决定了我们今日审视当下和自身的方式?而如果讲述方式转变,未来还有新的可能性吗?
在最新创作的《绿色星球:人类全景》中,蒲英玮暂时搁置了前两年在创作中所维持的紧张感。他以各国植物的为基底,质朴的笑脸、蜡笔写成各国文字的“我爱你”、“欢迎”和“你好”构建了一个不被野蛮讲述、被感性呈现的世界。这是每一个卷入历史宏大叙事的个体的疾呼——关于历史与话语权的纷争带来一种去诗意的生存疲惫,生命如同植物般漫无目的的恣意生长变成一种合目的性,人的境况似乎已岌岌可危。
我仍想探索一种普世价值,
它们脱离当下的社会议题,
或许会给世界松绑。

《红色唱片》是最能代表蒲英玮视觉语言的作品之一。在近几年的创作中,艺术家逐渐对作品中“红色”的使用进行了观念化、象征化的处理。它不仅仅是颜色本身,也代表了过去、现在与未来;既代表着作为民俗文化的红色,也代表着作为意识的红色,同时还代表着一种承载美好愿景的未来红。
《红色唱片》是一幅红的变奏——激情流动的画面语言铺展开“红”的多样性。这也是艺术家2022年《旷世情歌》系列中的重要作品。艺术家受流行文化启发创作了该系列作品,并试图通过这样的创作使当代艺术重新参与到流行文化中。
《红色唱片》,蒲英玮,布面油画、丙烯、纸本拼贴、透明水色、丝网印刷、金箔、邮票、喷漆、油漆笔、马克笔,200 × 180 cm,2022

艺术家蒲英玮敏锐地观察到了这点,在作品中将蕴含多重意义的飘带“C”提炼出来。《CC》就是这一探索的开端。在这幅作品中,艺术家还重新调制了一种特殊的深红颜色。在他看来,这种带有工业质感的强烈红色,更能代表飘带字体背后的当代性。《CC》长期放置在艺术家的工作室中,将在本次展览中首次于观众面前公开呈现。
关于艺术家

蒲英玮出生于1989年,2013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2018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并获评委会最高嘉奖,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作为新一代观念艺术的代表性艺术家,蒲英玮创造性地继承并发展了社会主义美术与中国早期前卫艺术的视觉与思想脉络,其实践跨越绘画、写作、影像、设计、策展等多种形态。在近期的实践中,蒲英玮进一步将自己投身于世界现场当中,足迹遍及东欧、非洲、中亚等诸多第三世界国家。他曾获得约翰·莫尔绘画奖,文章《帝国遗产》获得IAAC国际艺术评论奖。作品展出于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利物浦沃克美术馆、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卡昂电影节、新中法学院等诸多国内外重要机构。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