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收录于话题

#此地彼时#黄宝莹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2024 Jul.25??



艺术回顾??
ART REVIEW


摩天轮画廊即将于2024年8月18日呈现艺术家史怡然与黄宝莹双人展“此地彼时”(Here and Then),并邀请顾灵担任策展人。展览开幕前夕,策展人特别梳理了两位艺术家以往作品的创作与感悟。我们在展前特别整理发布,邀请大家一同走进“此地彼时”。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2021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冬日素描一组 Winter Drawings

纸本铅笔 Pencil on paper

28×36cm×4
2021

我通过这组铅笔画找到了绘画过程中属于自己的最朴素的乐趣。我想起了以前读附中每天坐在地上画静物的时候,会因为无法流畅用笔勾勒一块阴影而闷闷不乐,也会因为塑造出一颗精致的石榴高兴一整天。那是一段很笨拙的日子,我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执着于如何丢弃那时候得到的一些“手头功夫”,转而找到一些更精妙的表现手法。画这组画的时候是2020和2021年交替的冬天,波士顿的冬日下午四点就天黑了,我在铅笔和纸面摩擦的沙沙声中享受到很多笨拙的快乐。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灰镜Gray Mirror
布面油画 Oil in Canvas
152×117 cm

2021


这幅画最初的构图的画面中间的镜子里有一个站着刷牙的女孩。我用自己的形象作为画中女孩的模版,并把她画成了肢体僵硬、灵魂出窍的样子。在这个浴室场景中,我希望人物是匿名的,并且像一件家具一样立在画面里。但是在实际堆砌画面的过程中,我不断凝视自己照片中的眼睛,一遍遍地感受在那个具体场景中的氛围,我发现我不可能在画自己的同时又希望人物是匿名的。于是我将镜子中已经塑造好的人形用背景的颜色覆盖,一个幽灵般的印记以颜料质感的细微差别的形式留在了画面上。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工作室摆放之二和之三Studio Arrangement II & III
布面油画 Oil in Canvas
70×46cm / 91.5×71cm
2021

《工作室摆放》的画面参考了一种名为“未被清扫的地面”(the Unswept Floor)的图像形式。这种马赛克图样来自古罗马,描绘的是餐会结束后的地面。宾客们用餐时将食物残渣扔到地面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而我们通过“未被清扫的地面”看到散落的果皮、龙虾壳、螃蟹腿、鸡爪,可以在想象中还原这场盛宴。根据这种“事后”式的呈现方法,我围绕自己的经历构建了几个有主题的叙事,在工作室摆放了一些桌面景观。例如,《工作室摆放之二》讲述了一个频繁往来于中美两国的离散和重建的故事:桌面上的尺子和硬币提醒了一种由度量衡和货币换算带来的不适感;苹果是奶奶会在我飞往美国的随身背包里塞的代表“平安”的愿望;一片深棕色的头发是我放在画面里属于我肉身的一个替代。观众的视角垂直于地面,通过凝视我摆放的物品,洞见一个关乎创作和生活的具体状态。



2022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平淡的每一夜 Uneventful Nights
布面油画 Oil in Canvas
132×101cm

2022


《平淡的每一夜》创作于漫长的2022年冬天。接近单色的色彩描绘出的画面平淡到令人出神,繁华城市里的公寓窗前整齐摆放着画册、小说。“我喜欢读书,但是我讨厌读英文。我只能在不上学的时候真正享受自由的阅读,因为我总担心大量的中文阅读会影响我读英文的速度。我的公寓里没有书架,而且我经常不敢购买太厚的精装画册。搬家的时候大量的书会增加很多困难,我也知道我会一直搬家。”我在创作这幅画的同时写了一段独白,文字中平淡的忧郁对照画面中宁静的氛围。《平淡的每一夜》创作于漫长的2022年冬天。接近单色的色彩描绘出的画面平淡到令人出神,繁华城市里的公寓窗前整齐摆放着画册、小说。“我喜欢读书,但是我讨厌读英文。我只能在不上学的时候真正享受自由的阅读,因为我总担心大量的中文阅读会影响我读英文的速度。我的公寓里没有书架,而且我经常不敢购买太厚的精装画册。搬家的时候大量的书会增加很多困难,我也知道我会一直搬家。”我在创作这幅画的同时写了一段独白,文字中平淡的忧郁对照画面中宁静的氛围。


???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小先锋 Young pioneers
布面油画 Oil in Canvas
61×76cm
2022

不像上海青和大白菜这些已经在美国广泛种植的明星亚洲蔬菜,冬笋在美国的供货完全依靠从中国进口。冬笋的价格和中美两国的农产品贸易息息相关,也与我的餐桌体验息息相关。每年一月份,冬笋只会在超市短短上市几周,那几周我的厨房会被冬笋侵占,我的心情也会被这个形状像笔尖一样的食材左右。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禁忌家园之一/禁忌家园之二
Forbidden garden I/ Forbidden garden II
布面油画 Oil in Canvas
63.5×66cm / 71×71cm
2022

《禁忌家园》创作于2022年春天。厨房是一个关于底线的场所,绿色的网格取景于居民区楼栋间。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不可能的香芋之爱 The impossible love of taro
布面油画 Oil in Canvas
122×91.5cm
2022

作品的标题取自“不可能的相遇之爱”的谐音,“相遇”通“香芋”是一个灵机一动的设计,颠覆了画面的严肃氛围并带来一丝荒诞的幽默感。爱是两个人的相遇,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不可能的相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相遇。“这种相遇本身包含了爱的不可能性和非法性。但是,他们全部的努力就是将这不可能性转化为可能性。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相遇,就是要让爱成为可能。这种冒险的相遇,迫使它变成不可见的相遇,这是黑夜中的隐秘相遇。就此,我们可以将这种冒风险的相遇称为奇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应该归属于冒险的奇遇之爱。” 这段话来自汪民安的《论爱欲》。《不可能的香芋之爱》画面中强烈的未知感来自视觉上的多光源和多角度透视,我对这些形式的运用都是在微妙的层面。模糊和朦胧感就像绘画中的文学性,用具体的物去描绘不可描绘之物。


????


2023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毕业清仓 Graduation Sale
布面油画 Oil in Canvas
71×95cm
2023

我在美国的“留学生”身份持续了七年,这七年的生活一直在挑战自己对于确定性和安全感的需求,最后发现能够保持不变的只有稳定的流动状态。同样长期生活在流动状态里的人很容易找到对方,我的微信里一直留着很多以学校、住宅区为分组的群聊。每年五六月的毕业季也是这个城市年轻人的流动旺季,此时微信群会变成一个个微型跳蚤市场,搬家时整理好的简易家具和锅碗瓢盆会在照片中被清晰标价后在群组之间流传起来。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看不见的天使 Invisible Angel
布面油画 Oil in Canvas
37×43cm
2023

画面中的星空是一个真实且具体的星系团“SMACS 0723”,我的参考图是NASA的韦伯(Webb)空间望远镜拍摄的一张迄今为止最深、最清晰的红外图像。我想尝试用一种有客观依据的方式去描绘像星空这样被广泛通俗化、浪漫化的对象。在起稿的过程中,我努力瞄准每一颗星星的相对位置,试图做到画得“像”(我在创作中从来没有这样要求过自己)。即便这样,在画面和参考图之间反复对齐的过程中,我渐渐判定一切都是徒劳,并决定将画面拽向一条抒情的道路——厨房与爱。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美国黄瓜 American Cucumber
布面油画  Oil in Canvas
152.5×101.5cm
2023

长岛市(Long Island City)是位于纽约皇后区的一个交通便利且房租相对实惠的区域,我在2019年本科毕业后搬到了这里,当时一间精致的美式超市令我印象深刻。在2022年我重新回到长岛市居住的时候,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有两个火锅店、三个烧烤摊和超过四间奶茶店的年轻亚裔超人气聚居地。那间美式超市里也开始售卖大量的亚洲蔬菜,丝瓜、莲藕、茼蒿会以各种奇异的英文名被摆上货架。这幅画的标题“American Cucumber”(美国黄瓜)和画面中货架上的标识“Chinese Okra”(中国秋葵)的对仗是一种滑稽的错位。丝瓜这一平平无奇的亚洲蔬果在此地就像是一个被异化的他者。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花期的延长办法
To extend the bloom time
布面油画  Oil in Canvas
122×91.5cm
2023???????

《花期的延长办法》中的这个工作室场景,记录了我在深圳准备2023年香港个展“遗忘与记忆的选择”时的一刻。当时我正在做一系列纸质雕塑,画面左下角的百合花作为雕塑的参照物,当时被我换了一支又一支。我以雕塑的方式呈现了比实物等比例放大的百合花、茉莉花和无头的向日葵杆与叶,以此重现在社会运动中作为符号和象征的花朵的形象所留下来的集体记忆。向往更好的社会形态的朴素愿望通过大量重复性的手工动作投注到作品中。从《花期的延长办法》窥见的是一个间隙,画面中的手工百合花像一个虚构的形象或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意义。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遗忘与记忆的选择”展览现场与百合花纸雕作品?MouProjects,courtesy of Mou Projects HongKong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一种普遍的流亡状态

A common exiled state of being
布面油画  Oil in Canvas
61×76cm
2023?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不要软埋
Don't sink into oblivion
布面油画  Oil in Canvas
152.5×116.8cm
2023

2023年八月,我读了一本小说,小说的叙事跨越了三代人,讲了一个充满伤痛的近代故事。我很喜欢这个小说最后的落点,年轻的主人公面对压抑的家族历史最后选择了逃避和遗忘。作者的笔是善良且温柔的,它从来没有追问主人公选择遗忘的理由,反而充分共情了这种个人无法承受的重。故事里另一位年轻一辈的学者在最后担负起了记忆的责任,这种担负是自然而然的。这本小说读完之后令我感到既心痛又有希望。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母语 Mother Tongue

布面油画  Oil in Canvas
122×101cm×2

2023


这件作品有很强的自传性,其中的情感链接是非常私人的。生活和创作对我来说有点像两个平行世界,永远都在同步进行,但是其中一边发生的震动会波及到另一边,我对作品的讲述有时候就像这两个世界的通道。双联画《母语》中的两个场景的地理坐标——深圳和纽约,是这件作品很重要的一个信息。另一个隐晦的细节是两个画面中的百合花:右侧的新鲜百合来自顺丰的冷链运输,左边的百合则由铁丝和泡沫制作而成。我能够将一束仿真的百合花放进行李箱带到异国,却没办法把真正的鲜花带走;就像我只能把一部分的自己整理好之后打包带走,另一部分永远只能以一种原始的状态被留在故乡。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襄阳南路164号的美妙清晨

A Delightful Morning at 164 Xiangyang South Road
布面油画  Oil in Canvas
122×91.5cm×2 

2023


《襄阳南路164号的美妙清晨》是一组创作于2023年夏天的双联画,画面是对于同一空间的两个角度的观看——在左侧的画面,观众的目光从街道望向咖啡店内的装饰物,可见背景中的咖啡壶、正在制作饮料的店员和笼罩整个画面空间的玻璃上隐约可见的街道反光;右侧画面中,观众的视线从店内向外穿过街道看向马路的另一端,室内和室外的空间区隔变得明显。两个对称的视角将同一时空的双重性并置起来,附在一个纯粹无比的叙事手法上:观者正视画面中央的对象,周围的环境则指示出具体的场景。而作品的标题是另一个角度的直接叙事:画面描绘的具体的场景位于上海市襄阳南路164号的咖啡店,那是某个夏日的美妙清晨。




2024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用三种方法观察浴缸底部

To observe the bottom of the bathtub in three ways
木板坦培拉 Tempera on Wood Panel
22×22cm×3
2024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漫长的告别

The long goodbye
布面油画  Oil in Canvas
76×76cm×2?
2024

画面是有边界的,我在创作二联和三联画的时候,带有一种突破边界的想法,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一种重复性,有一种叩问的态度。比如这次的坦培拉三联画《用三种方法观察浴缸底部》,它会让你在重复观看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


本文经艺术家黄宝莹审阅并许可发布,以上图文未经摩天轮画廊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和使用。



艺术家
ARTIST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黄宝莹 HUANG BAOYING  ?

1997年出生于深圳,201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2019年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2022年获得波士顿大学绘画艺术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纽约。

黄宝莹的绘画以静物和具体的场景为主,这些对她具有特殊意义的物件,承载着过去经历中感受到的苦楚、忧伤与流离。长年旅居纽约造就了她多层次的身份归属感,在绘画中,黄宝莹得以表达个人经验里根深蒂固却不连贯的情感以及隐藏于与外界的距离感背后那最内省和真实的自我,在对过去过敏和与当下脱节的冲突之间寻得慰藉。她尤其关注图像之间的关系,运用半透明媒介来实现画面中的图像并置,例如玻璃窗的反光或透底的复合图层。



策展人
CURATOR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顾灵 GU LING  ?

顾灵是一位活跃的写作者、翻译和策展人,曾任《燃点Randian》编辑。她是2022-2023首届德英策展学者,该项目的首本出版物收录了其著作《在「一树」艺术便利店聊天 | 在中国独立做当代艺术实践的求生套装》。她拥有十余年文化艺术传播与管理专业经验,曾策划与主持过大量文化艺术活动。她的译著有《策展的挑战:侯瀚如与小汉斯的通信》(2013)。她参与编辑的著作有《A Man, A Village, A Museum》(2015)。此外,她的编辑方案《久视不识》曾获杂志《艺术世界》“长读”特刊奖并于2017年出版。她还是「一叶障目」读书播客的主播。近期,顾灵在高校开设艺术写作工作坊,并持续探索当代艺术的写作可能性。



展览「此地彼时:史怡然、黄宝莹双人展」
将于8月18日开幕
期待您的来访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11:00-18:30 
周二(TUE)至周六(SAT)
仅限预约来访 
Appointment Only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请添加摩天轮画廊微信号预约来访)


CONTACT
TEL: (0755) 2330 7686
EMAIL: info@ferrisgallery.com
INS: ferrisgallery


ADDRESS
摩天轮画廊
深圳市宝安区海府一号A栋603
A603, The Ocean Mansion,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China)


半透明:日常的安静与嘶喊|黄宝莹过往创作回顾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