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E × 袁逸 :纯粹的场域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收录于话题
#CYE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将“纯粹”定义为:“纯粹就是通体透明,完全不受利己意图和个人打算的污染”。透明性的概念在现代艺术得到了真正的应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立体派,目的是超越“有限空间”,实现“扩展的时空”。袁逸在创作里常以透明材料和纤细锋利的线条为主,这种对透明材料的偏爱源自于对干净、纯粹的世界的追求,观之她的艺术,不仅是视觉上的纯粹,更是心灵上的纯粹。袁逸 《灵魂在深处生长》系列
30×30cm 胶片泡沫、玉米灯、冷光线、塑料 2020

袁逸 《灵魂在深处生长》系列
30×30cm 胶片泡沫、玉米灯、冷光线、塑料 2020
这种纯粹不是易碎的,她希望是带着力量的,拥有巨大能量的。而纤细又有锋利的线条,天然的带有一种矛盾的力量感。这两种要素的共同吸引她的特点也许是阴性的,有一种无法言说的隐秘的、纠结的、美丽的、柔中带刚的感觉。尽管她认同自己的女性身份,并喜好克制的阴性能量,但她不愿在作品中过多展露女性特征,更希望她的作品是没有性别特征的。
袁逸 《沉默的形状》系列
45×185cm UV胶、塑料、冷光片、灯管、铁丝、透明电线等 2023
袁逸 《沉默的形状》系列
40×60cm、30×30cm×10 观念摄影、胶片、玉米灯等 2024
这系列作品呈现出来的是在暗处的,透明的,发着微弱光的,纤细的,带着“死亡重金属”的气息,这是艺术家脑海中沉默的具体形象。

袁逸 《SHINING DIE》
100×150cm 塑料、保鲜膜、胶带 2022
袁逸 《SHINING DIE》
50×50cm×2、50×100cm×2 塑料、保鲜膜、胶带 2022
若将人眼比喻成镜头,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透过层层叠加的透明层次来观测,这组作品里从图像到材料都近乎透明,她通过巧妙地安排透明物的扭曲程度和位置角度,在平面上组合成多个立体的、有层次的、有空间感的作品,人体被以解构再重构的形式邀请观众仔细审视。
袁逸 《生生不息》
80×80cm 胶片、uv胶、变色呼吸灯、陶瓷 2024
?
袁逸 《生生不息》
80×80cm 胶片、uv胶、变色呼吸灯、陶瓷 2024
“2024年3月初 ,养了3年的小兔子达利因病去世了,这是我第一次直观面对死亡,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对生命的思考。很长一段时间,宠物的离世带给我很多复杂的情绪,很大一部分是对于生命和死亡的困惑,物质世界似乎无法给我带来答案,向内探索成了唯一道路。我带着私人情绪试图用笨拙的创作语言来将我这段时间对于生命的思考呈现出来,于是就有了这组作品。”
袁逸 《我的喜悦没有尽头》系列
40×60cm 胶带、亚克力、闪烁灯条 2023
袁逸 《我的喜悦没有尽头》系列
40×60cm 胶带、亚克力、闪烁灯条 2023
在异化的身体周围像人造流星一样循环坠落,
此刻,麻木的喜悦没有尽头。”

袁逸 《我的喜悦没有尽头》系列
40×60cm 胶带、亚克力、闪烁灯条 2023
Q:你觉得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A:我觉得我是一个极端的理想主义者。常常会觉得现实世界非常的荒诞,荒诞到我觉得这个世界非常的不真实,于是我就会进入一种游离状态,这时候我会表现得像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把自己设在一个保护套里与物质世界隔离,而创作就是我在这个结界里进行的主要活动。我是一个不太善于言辞的人,面对荒诞的世界我无法用逻辑思维去进行阐述,所以很多时候我更愿意用创作的方式去描述感悟......我也无法说清楚我是怎样的人,仍在不断地探索中。
Q:你的创作过程一般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别的体验吗???A:敏感于事物,常常会进入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我的脑子里就会闪现很多不知道来由的画面,特别是在夜晚躺在床上闭上眼睛的时候。之后就是将这些画面进行具象化,前期基本上是凭着一股原始的冲动机械地去完成,像是在发泄。创作完成后我便会开始审视我的作品,开始思考自己的动机。Q:你的灵感大多来源哪里呢?
A:几乎都来自于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要去到哪里。萨特认为人就应该焦虑,不焦虑就是在逃避,我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我在太开心的时候是不会思考,也不会行动的。
Q:创作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A:余秀华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这本诗集的自序里写道:“即使我被这个社会污染的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而回到诗歌,我又干净起来。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眶一下就湿润了,灵魂也跟着颤了一下。我想创作于我而言就是在建立我理想中的纯粹的干净的王国,是一个了解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像一种个人的修行方式,类似于小乘佛教。
Q:倾向于“精心控制”还是“随性松散”
A:随性松散。我的拖延症非常的严重,也完全没有计划性,不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创作,精心控制会让我发疯。
A:弗洛姆《爱的艺术》 、伊坂幸太郎《金色梦乡》、詹姆斯·E·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石守谦《山鸣谷应》、西西《飞毡》。

我爱的一棵枫杨树,认识两年了,有空的时候我就会去看看她。
袁逸????
2024 “面对面—女艺术家联展” 浅葱艺术走廊 南京 / 2024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云隐筠艺术空间 南京 / 2024 “撕裂尘埃” 白墟艺术空间 南京 / 2023 “未知回声” 可一美术馆 南京 / 2022 “山谷里” 羊山湖公园 南京 / 2021 叙事之道” 湖上草堂 扬州 / 2021 “叙事之道” 更斯美术馆 南京
?
地址:上海徐汇区复兴中路1199号B1
9:00 - 17:00(周一闭馆)

地址:上海徐汇区复兴中路1199号2F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