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身
Incarnation
策展人:马豪
艺术家:陈若璠、经傲、王文婷、王一、王玉钰、夏乔伊
展期:2024年6月8日-8月11日
化身(Incarnation),在各宗教中,通常指神或精灵等超自然力量,通过某种方式,以具象的的形态,实体化出现在人类世界之中。此次展览分为三个章节,分别讨论文化烙印与先天感知如何被实体化的呈现,由寓言开始,通过自身的感知,最终归于自我意识的化身。
寓言Fables:夏乔伊、王文婷
夏乔伊用其标志性的缝绘作品和装置重新解读关于伊卡洛斯的神话,同时也在探讨特定时期个体与群体的复杂关系,技术突破解决眼下的问题的同时却带来了更多困境。王文婷以物质元件讲述了一个在当代工业化背景下,悲剧英雄的故事。被规模生产的零件以断臂重生的姿态,才可能从被设定的工业应用链条中逃脱,来到此地呈现新的身份定义和凝视。个体在当下社会中被区隔分类的无奈与伤感被纪念,从固化范式中逃离出来的勇气被致敬。

夏乔伊《Old Saying: Fool Me Once》,缝合画布、海绵、拉链,165×120cm , 2022

夏乔伊《Old Saying: Fool Me Twice》,缝合画布、海绵、拉链,165×120cm , 2022

夏乔伊《Old Saying: Fool Me Three Times》,缝合画布、海绵、拉链,165×120cm , 2022



“化身”夏乔伊作品展览现场

王文婷《自新复始》,布面油画,200×200cm,2023




“化身”王文婷作品展览现场
感知Perception:陈若璠、王玉钰
感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在每一个生命周期的开始,伴随着我们的肉身一同降临在这个世界。陈若璠在虚拟世界中构筑记忆,并将自身的情感植入其中。阳光、土壤、植物、建筑与四季,可被感知的一切信息通过模拟现实的技术重现在了一个虚构环境当中,如同树木扎根在记忆的土壤上,被培育生长。王玉钰将硅胶、织物、有机体,借由生物壳体和器官的形态重新组合。这些奇异的化身,携带着个体情感,在空间中散发着暧昧与迷惑的气息。更多关于身体与生命的感知在特定的氛围中被唤起。


陈若璠《记忆存档》,木头、数字影像,250×106×55,2023



“化身”陈若璠作品展览现场



“化身”王玉钰作品展览现场
纪念碑Monument:王一、经傲
当我们凝视伫立在空间中巨大的象征几何学形态,得到的肃穆与敬畏感,源于一切对精神和权力的崇拜。纪念碑可以是宏大的,超越人身高的规模,带来的仰视,不仅是一种物理视角,也是一种精神震撼,对激荡历史的纪念,抑或是对命运波澜的回想。纪念碑可以是迷惑的,当我们进入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模糊领域,看到的人造物仿佛有太多种线索在其中纠缠。我无法解释红色、金属、鸡蛋、网格与圆环,但它们的组合却在讲述千头万绪的故事,最终在个体的感知和文化烙印下成为独一无二的叙事。
自我意识的化身即是纪念碑。

王一《雅各宾 No.4》,黑色钢化玻璃、灰色钢化玻璃、单向钢化镀膜玻璃、黑色阳极氧化铝合金联合件,140×170×330cm,2021


“化身”王一作品展览现场

经傲《8108》,铜铁陶瓷、木头、漆,尺寸可变,2024


“化身”经傲作品展览现场
关于策展人
马豪
1994年出生,策展人,艺术家,Skyline Project天际线公共艺术项目发起人。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于2019年取得硕士学位(MA Ceramics & Glass)。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雕塑在公共艺术领域内的探索。他的策展项目密切关注在地艺术家以材料实践介入场域和公众关系的讨论,以及在跨文化背景下当代手工艺理论的发展。通过对空间场域的创新实验,进行跨地域的探索,构建与公众的对话。
关于艺术家
陈若璠
陈若璠1996年出生于湖北,目前生活工作于上海,拥有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和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荣誉学士学位。她的近期作品聚焦于?类情感于毫末处玄机万变的更迭和流动。在多种技术和媒介的辅助之下,她细致入微地遴选、描绘寄托情感的载体,和其间微不可察的变化。在草木、呼吸之间,人类情感的自发性在她的作品中得到天然的珍视。同时,在刻画情感对外物的贯穿和投射的过程中,她的作品反映科技与自然的联结和回响。
经傲
经傲(b.1993)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先后毕业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当代艺术实践公共研究方向。经傲探索各种质材在不同环境中成为雕塑、行为、影像的发生方式,在非二元对立的语境中,探索“物质”与“非物质”、“意识”与“无意识”间的暧昧关系。
相较于当下以辩证思维为主导的艺术生产模式,经傲的创作更偏向于叙事性文学,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在疑问中游走,将自身对生命体验中所有的态度与抉择,均诚实地呈现于作品中。
王文婷
王文婷,1985年生于河南洛阳,曾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绘画专业,2018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王文婷的出生地偃师隶属于洛阳,依托洛阳在建国之后,经由计划经济所建立的重工业基础,80年代末期王文婷的父辈从种植业转为私营工厂主。同一时期在其父辈的工厂周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以不同材质金属为基底的铸造集群。王文婷生长于这样一个由工业和物质构成的社区中。铸造工厂中的成长记忆如同火种撒播在她的内心,深刻塑造了她理解万事万物的方式。
王一
王一,1991年出生于上海,2016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新具象工作室。
王一将古典绘画的技法、标准化生产的工业材料、现代城市形态与哲学概念等多维的相结合,探讨关于自然元素、意识形态、人文历史的抽象化表达,形成诸如一与全、瞬间与漫长、手工与机制的视觉悖论。王一从绘画实践出发,以被赋予了象征性的结构、颜色和材质作为载体,广泛地拓宽其跨媒介的抽象语言;他将现实脉络的批判与对峙内化于纯粹的抽象形式之中,使之与中国的特有境遇、社会机制和文化现象融合并生长出新的含义。
王玉钰
王玉钰(1991)目前主要工作于上海。她于2016年硕士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斯莱德纯艺术学院雕塑 系,2014年本科毕业于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纯艺术系。
她的创作实践持续围绕身体与物体“运动”的阈限状态而展开。她感兴趣于日常身体经验中那些不断复 制与堆叠的感知,如何形变并显现出景观状的规模与特征。她通过创作去寻找并捕捉在社会分工愈 加精细、工业与科技愈加精进的时代之下,人类肉身所散发出的那些迷惑而混沌的气息。她擅长使用硅胶、织物、金属、有机体等材料去构建脱胎于生命体的另一具“躯壳”;不同的材质携带着不同的 个体情感,企图唤起更为亲密的感知与对话。她的创作媒介以雕塑为核心,并同时去连接其他 ( 装置、行为、绘画、影像等 )。
王玉钰近期的实践关注城市中与人类存在共生关系的生命体,如昆虫、寄生植物、爬行动物等。通过 这些,她试图探索大自然掩藏在人类文明秩序背后的能量是如何被动员的。
夏乔伊
夏乔伊,1992年出生于中国杭州,2016年获得芝加哥艺术学院(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艺术学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夏乔伊的作品致力于探讨震荡的全球化的背景下,所在世代的文化与艺术史相关问题。他标志性的缝合画、雕塑和装置呈现出对图像和材料的广泛研究。在夏乔伊最近的作品中,对地理的探索与政治的调查成为了他的母题。他的场域特定作品结合并回应了展览空间的建筑与材料性。他通过缝合各类来自不同时空的素材,考察元叙事对个体和主流价值的投射与建构。
SONGART
加入会员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