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请结合上期文章阅读
●●●
PART.03
主要代表的风格与趋势
亚历山大-考尔德,《大型红色移动装置》
(1961 年;金属板、金属丝,160 x 400 厘米
艺术家们通过开展新的合作来引导他们对这一运动的研究,这种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打破了浪漫主义艺术家厌恶进步的形象。
现在出现的是一种新的形象,即能够利用科学带来的新奇事物,从创造性的角度重新解读它们,并利用它们来扩展自己的表现能力的创造者。
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
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和让-汀格利(Jean Tinguely)这两位重要的艺术家对动感艺术的研究有巨大贡献。考尔德以发明 “移动雕塑 ”而闻名,“移动雕塑 ”是一种悬挂的移动雕塑,可随空气轻轻移动。
考尔德利用金属丝、木片和涂漆金属板,将静态艺术转化为形状和色彩的动态舞蹈。他的作品不仅探索身体的运动,还探索空间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创造出随着运动而不断改变外观的作品。
让-汀格利,《Méta-Harmonie II》
(1979 年;混合材料)
相比之下,瑞士艺术家汀格利的艺术则更多地立足于机械和概念上的追求,他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出复杂的机器,这些机器会移动、发出声音,还经常会自毁,并与机械装置结合在一起,探索运动的混乱和不可预测性。
让-汀格利(Jean Tinguely)
汀格利通过引入无常和不稳定的元素,挑战了雕塑作为静态物体的传统观念。
考尔德和汀格利,前者以其优雅的风格,后者以其俏皮和挑衅的方式,对动感艺术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为理解运动和艺术品与环境的互动开辟了新的途径。
维克多-瓦萨雷利,《Homok》
(1977 年;纸上丝网印刷,64.8 x 64.8 厘米)
维克多-瓦萨雷利(Victor Vasarely,1906 -1997),匈牙利出生的艺术家,参加了 1955 年的巴黎展览:在目录《黄色宣言》中,他说:
"这不是一个不惜代价让绘画或物品移动的问题。我们表达的是一种以运动为载体的慷慨的塑料概念"。
维克多-瓦萨雷利(Victor Vasarely)
瓦萨雷利将自己定位为动感艺术的代表人物,他从最幻觉的形式意义上理解了作品的造型价值。在他的影响下,动感艺术变成了光学艺术,即通过光学感知工具将运动引入作品。
1965年 “反应之眼”展览
这一定义起源于美国,由评论家威廉-塞茨(William Seitz)在 1965 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 “反应之眼”(The Responsive Eye)展览上提出。瓦萨雷利的作品主要是 “光学欺骗”,如创作于1969年至1973年的《Homok》。该作品是二维的,采用抽象的正交形式,通过对形式、色彩和心理感知理论的研究模拟三维空间。
波尔-布里,《圆形背景上的杆子》
(1963 年;木材和金属,91.4 x 232.2 厘米;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波尔-布里(Pol Bury)
波尔-布里(Pol Bury)与杜尚和考尔德一起在 Le Mouvement 展出过:他的作品内置马达,在《圆形背景上的杆子》(1963 年)中,细细的金属丝从圆形木质表面冒出,就像草叶一样,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艺术家早期接受的超现实主义训练。
赫苏斯-拉斐尔-索托,大振动全景墙
赫苏斯-拉斐尔-索托(Jesús Raphael Soto)
赫苏斯-拉斐尔-索托(Jesús Raphael Soto)追求的是观赏者的移动能使作品的观感发生实质性变化。他的雕塑作品规模宏大,引人注目,如 1966 年在罗马国家现代艺术馆展出的《Gran muro panoramico vibrante》(大振动全景墙),这是一面 14 米长的墙。墙面由密集的线条和条纹交错而成;参观者的移动会使墙面发生变化,产生新的冲击力。
索托的作品风格接近于更虚幻的动感艺术,但又非常积极地让参观者参与其中,参观者的视觉设备不断受到挑战,以发现作品的不同效果。
尼古拉斯-舍费尔,控制论空间动力塔
(1961;钢质,高 52 米)
尼古拉斯-舍费尔(Nicolas Sch?ffer)
尼古拉斯-舍费尔(Nicolas Sch?ffer,1912-1992)是一位居住在巴黎的匈牙利人,他从最建筑学的维度探索运动。他也是第一位想到将声音与雕塑相结合的艺术家,1961 年,他在比利时列日建造了 “控制论空间动力塔”(Cybernetic Spatiodynamic Tower)。它是一个高达 50 多米的机械体,由旋转轴组成,在内置电机的驱动下以不同的速度旋转,这些轴反过来又移动反射光线的镜子和板。该作品配备了许多传感器,可记录环境数据(风、光、湿度)并将其传送到计算机,计算机再根据天气情况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声光组合。1961 年,舍弗尔发表了题为《控制论城市》(The Cybernetic City)的论文,深化了上述理念。
艺术家们也形成了一种广泛的团体倾向,在这些团体中,思想得到了发展,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得到了展示。对匿名的偏好导致了多个团体的出现: 欧洲的团体包括 1957 年在杜塞尔多夫成立的 “零小组”(Zero Group);1960 年在巴黎成立的 “视觉艺术研究小组”(GRAV)。
弗朗索瓦-莫雷莱(Fran?ois Morellet)
GRAV 的成员包括弗朗索瓦-莫雷莱(Fran?ois Morellet,1926 - 2016),他以用金属丝制成的几何结构而闻名。这些格子形式在观众眼中产生了不可预知的色觉效果。
乔瓦尼-安切斯基,《水平流体路径》
(1962 年;木材、液体、塑料管、电动装置,
192.5 x 63.5 x 129.5)
乔瓦尼-安切斯基(Giovanni Anceschi)
在意大利,组成 Gruppo T 的艺术家们致力于制作各种结构。该团体的创始人乔瓦尼-安切斯基(Giovanni Anceschi)创作了多个被称为 “效果 ”的系列作品,探索物质在形式上的各种可能性。流体路径系列(螺旋或旋转、螺旋和立方体)创作于 1962 年,由不同材料组成,包括木材、搪瓷铁结构、聚乙烯管和夹在两片透明塑料之间的彩色粘性液体。这些结构附着在墙上,通过一个装置旋转,观众可以看到作品的永久变异。
达维德-博里亚尼,《超立方体》
(1961-1965;混合材料,87.5 x 87.5 x 87.5 厘米)
艺术家达维德-博里亚尼(Davide Boriani)在 1961 年至 1963 年间制作了《Ipercube》。他使用微电机和丝网印刷的甲基丙烯酸酯制作了这一作品,创造了一个可移动的立方体结构,其中包含四个更小的立方体,立方体的运动总是让人对整个造型产生新的感知。
加布里埃尔-德韦基,《踢腿雕塑》
(1959;聚氨酯泡沫、弹性线)
加布里埃尔-德韦基 (Gabriele De Vecchi)于 1959 年制作了一件《踢腿雕塑》,并于 1960 年在 Pater 画廊举办的 Miriorama 3 展览会上展出:这一几何造型由橡胶、羽毛和弹性材料制成。作品的名称也是对审美行动的邀请,是对观众参与的劝告,即使是孩子也能参与激活这一艺术作品。
格拉兹亚-瓦里斯科,可变发光方案 R. Vod
(1962,铁、木、有机玻璃、电子元件 103 x 100.5 厘米)
格拉兹亚-瓦里斯科(Grazia Varisco)
格拉兹亚-瓦里斯科(Grazia Varisco)后来加入了 T 组,在 1959 年至 1962 年间创作了一系列磁力桌:一块金属板固定在木质支架上,作为一些形状简单的磁铁的底座。被固定为磁铁的点和线留给观赏者的是一种游戏功能。她的作品还采用了霓虹灯和微电机等其他材料,如 1962 年制作的《可变灯光方案 R.Vod.》,其标题也表达了可变性的概念。
詹尼-科伦坡,《弹性空间》
(1967;荧光塑料、电机、木灯,400 x 400 x 400 厘米)
T 组艺术家的作品总是对作品材料的可变性进行反思。有时,他们的创作会转向环境作品的展示,这些装置作品标志着从动感和程序化作品向构建可居住和可变化空间的过渡,预示着作品的进一步开放。该小组最著名的艺术家詹尼-科伦坡(Gianni Colombo)设计的环境,让观众意识到自己每天是如何占据一个空间并与之互动的。《弹性空间》(1968 年)在 1968 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上展出,并获得金狮奖。
N 工作室让国内和国际上最杰出的艺术家得以崭露头角:阿尔贝托-布里(Alberto Burri)、卢西奥-丰塔纳(Lucio Fontana)、皮耶罗-曼佐尼(Piero Manzoni)以及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和弗朗索瓦-莫雷莱(Fran?ois Morellet)等艺术家都曾在此展出。
这是一个鼓励接触和交流的圈子,它寻求对当代艺术的开放,旨在促进一种生活伦理、集体伦理。艺术家们始终坚持共享理念,将其视为处理文化信息的一种新方式。
N 组的成员集体签署了封闭式展览,1960年在 N 工作室举办的展览不邀请任何人参加。画廊的前门被封死;与邀请函一起打印的还有一份明确的目的说明,即批判帕多瓦市的文化政策,为 “新社会 ”奠定基础。
在这次展览中,Group N 强烈挑战了艺术家形象的神话,摒弃了这种神话,转而追求一种集体体验,颠覆了传统的艺术展览原则。
恩尼奥-奇基奥,《空间正方形》
(1961 年;木材、聚酯、橡胶垫,48 x 48 厘米)
N 集团的成员个性迥异,同时又都是集体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恩尼奥-奇基奥(Ennio Chiggio)使用木材和光源进行创作,1961 年 9 月,在第十二届利松奖(Lissone Prize)颁奖典礼上,他展出了《干涉与光折射》(Interference and Light Refraction),在作品中,由于贴上了金属视网膜,光线被阻尼和折射。
阿尔贝托-比亚西,彩虹大瀑布
阿尔贝托-比亚西(Alberto Biasi)
阿尔贝托-比亚西(Alberto Biasi)也使用光源进行创作,1969 年,他制作了《彩虹大瀑布》(Great Rainbow Plunge),作品由一个放在地面上的平面结构组成,其中放置了许多水晶棱镜、光源和电动马达。这个装置投射出向下移动的彩色光波。
布鲁诺-穆纳里,无用机器
布鲁诺-穆纳里(Bruno Munari)
1962 年,布鲁诺-穆纳里(Bruno Munari)与翁贝托-埃科(Umberto Eco)和乔治-索阿维(Giorgio Soavi)共同举办了 “Arte programmata ”展览,T 组和 N 组的艺术家参加了展览,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崭露头角。参加展览的还有艺术家恩佐-马里(Enzo Mari,1932-2020)和布鲁诺-穆纳里(Bruno Munari)本人,穆纳里早在 1956 年就以其 “无用机器”(Useless Machines)作品坚持了动能主义的理念。他使用从系列化和工业化生产中提取的材料和技术制造这些机器,其设计目的是回归唯一的美学功能,而与作品假装的技术功能无关。
在 “Arte programmata ”展览上,人们看到了跨越艺术和设计的新颖、激进的物品。这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年代,一种超越框框的思维方式也使该行业与 “编程”结下了不解之缘。
<<< END >>>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