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介绍】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研究员杭春晓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
【嘉宾对谈】
吴洪亮与杭春晓畅谈“劣纸·良画——齐白石的墨痕逸兴”
“劣纸·良画——齐白石的墨痕逸兴”展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成功开幕,吸引了广泛观众,特别是20世纪美术研究与中国书画领域的学者及小朋友们。展览的策划虽看似偶然,实则是基于多年对于齐白石作品的深入研究与积累。年初,吴洪亮在杭春晓的邀请下,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偶然发现了一批被忽视的齐白石画稿,这些画稿虽被视为草稿,但艺术价值极高,激发了二人策划展览的灵感。
花卉画稿之二十二 齐白石
纸本设色 29.4cm×31.7cm 册页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
首先,杭春晓深入探讨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认为它们应作为事后分析工具,而非事发时的预测工具。他强调,展览的策划不仅是个人眼光的体现,更是对齐白石作为历史认知对象,在知识化进程中重新审视的结果。吴洪亮则补充,偶然中往往蕴含必然,每一次“偶遇”都是长期学术研究与积累的结晶。
摹铜鸭香炉稿 齐白石 纸本墨笔
25.5cm×61.5cm 托片 北京画院藏
此次展览特别聚焦于齐白石画稿,这些曾被视为低层次的作品,但在新的研究视角下,它们展现出了新的艺术价值。北京画院多年来对图稿的重视,尤其是通过展览与书籍的形式,让公众重新审视这些作品,揭示了其背后的多维度研究价值。吴洪亮指出,每张画稿的生成都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如用笔、用墨、用纸等,均可成为研究的切入点。
老人与儿童稿 齐白石 纸本墨笔
16.5cm×20cm 1917年 北京画院藏
接下来,杭春晓进一步阐述了近代艺术史研究中,从价值等级判断到丰富历史现场理解的转变。他强调,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不再简单地将艺术作品划分为好坏等级,而是更注重通过作品理解背后的社会、思想及物质文化变迁。
展览海报
此次策划的“劣纸·良画——齐白石的墨痕逸兴”展览不仅展示了齐白石的艺术魅力,更促进了学术界对近代美术史研究方法的反思与创新,成为北京画院展览体系中的一段佳话。
编辑 | 高磊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