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双年展
策展人:王静
第四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在“腹地脉动”主题下分为四个单元和一个平行展,其中“生态密码”和“合力共振”两个单元的策展人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研究部副主任王静。
这一期我们对话策展人王静,更加深入了解双年展背后的故事。
新疆美术馆东一楼北展厅“生态密码”单元
新疆美术馆东二楼南展厅“合力共振”单元
认识策展人
王静,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研究部副主任,从事当代艺术策展与批评研究,并任《美术馆》杂志执行主编。
近期策划展览包括:共贯与多元:当代绘画艺术新样态(中国美术馆,2024);写生新疆:20世纪以来新疆主题创作研究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23);大同当代艺术季(大同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2023);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生态&家园单元(新疆美术馆,乌鲁木齐,2023);武汉双年展-开放姿态单元(武汉合美术馆,2022);文本、代码与感知的回声——艺术实践中的三种媒介视角(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22)
第四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
展览现场.
对话策展人
1.
在此次双年展“腹地脉动”主题之下,请谈谈你所策展的“生态密码”和“合力共振”两个单元如何诠释?
这一届新疆双年展的主题“腹地脉动”从地缘文化相关性和展出作品相关性两个方面,都很好地与新疆产生了连接,我策划的“生态密码”和“合力共振”两个单元,分别从生态系统多样共生和文化存续多样交融两个方面呼应了“腹地脉动”的主题。
在新疆谈生态话题是最合适不过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无论是“沧海桑田”的生态演进还是宏观微观的生态维度,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新疆,都具有复杂且多样的特点,从广袤的森林到辽阔的草原,从神秘的湿地到巍峨的山脉,从微观的细菌生命到宏观的生态循环,地上地下每一个生物和元素都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这个单元希望从发现的角度,重新理解土地,理解生存其间的物种的相处智慧,其中以“乡野肌理”探讨人与自然共处中所获得的想象力和,包括安塞姆·基弗的《致英格博格·巴赫曼:游戏已终局》、靳军《高山仰止与曲水流长》、杨季涓的《秋天的落叶和果子》、王相洁的《当今我们如何隐居(一)》、朱莉亚·沃森的《Lo-TEK:先进的原住民主义设计》。“自然物语”是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展开对可见与“不可见”自然的艺术展演,例如郑波的《写生》系列、达罗·蒙塔格的《这个地球》、王爱君的《新疆-阵雨》、徐子奕的《渔获物》、齐倬的《穿孔游戏》等。
靳军《高山仰止与曲水流长》数字沉浸 2024
王爱君的《新疆-阵雨》玛瑙石,戈壁石4万颗
900x700x500cm 2024
徐子奕《渔获物》
树脂、编织绳、扬声器、亚克力、铝管、麦克风、声卡
832x300x800cm 2023
王相洁《当今我们如何隐居(一)》纸本水墨
180x60cm 2023
“合力共振”单元也是呼应了新疆在连接欧亚文化流动过程中的节点位置,旨在从文化和艺术的多样化表达中,发现多样存在方式和文化生成方式,这些多样的文化不仅是特殊的、基于历史的,更是在变化中存在关联,艺术家们基于不同文化源流的创作材料与手法、乃至存在形态,生成了意想不到的纷繁视角与哲学思考。这个单元希望通过多元的创作视角,探索和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创造力,提示每一种文化理应得到的关注和尊重,如同单元主题“合力共振”,草原上的牧歌每个声部的旋律都能同其他节奏呼应,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节奏,是另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能量聚集。
2.
有哪些亮点和值得被关注的作品?
在“生态密码”中,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的大型画作《致英格博格·巴赫曼: 游戏已终局》灵感来自于奥地利作家、诗人英格博格·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1926-1973)的诗歌,文字与德国新表现主义风格的风景交织,丰富的肌理让人不由得想到新疆地区多样的地貌。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
《致英格博格·巴赫曼: 游戏已终局》
乳化漆、油彩、丙烯及电解沉淀物于画布
280x380cm 2014
同样是土地,英国艺术家达罗·蒙塔格(Daro Montag)则从细微处入手,用亲自采集的土壤样本与胶片并置,任植物和真菌等自然物质活动、生长,将留存在底片上的过程化为生命的图景。
达罗·蒙塔格(Daro Montag)《这个地球》灯箱
刘商英持续多年不断亲临新疆罗布泊、阿尔金山、天山等地进行野外现场绘画项目,以创作发生地为单元,将在现场完成的绘画放置在项目现场真实的自然场域中展示,以此来探讨绘画与项目发生地之间的关系。
刘商英《彩虹》布面油画 60x240cm 2021
杨季涓则常在她作品中,用纤细链条、陶瓷等轻巧材料创造出一种温暖质地的时间量体和一个轻巧的入口,在缓慢的步调和景色中找回和自然相关的脉动。
杨季涓《秋天的落叶和果子》
陶瓷、釉下彩,色粉、链条(共83根)2023
“合力共振”单元中越南裔丹麦艺术家傅丹的作品《无题》展示了曾属于葡萄牙某私人教堂的一座祭坛的构件——每个碎片都各自独立,当我们观看这件作品时,会想到它的历史轨迹、手工艺的干预性、所有权以及艺术家关于碎片能够更深入挖掘叙事的概念。
傅丹(Danh Vo)[丹麦]《无题》
17世纪葡萄牙彩色镀金木材 尺寸可变 2020
刘窗的三屏影像《锂矿湖与复音岛》串联出了多端链接美术史、中亚历史、技术哲学等知识范畴的图像系统,编织出一段从全球化边缘地区的田野调查里展开的叙事,并应和着当下锂经济和数百年前白银经济的涌流之间的地质脉动。
刘窗《锂矿湖与复音岛2》 6k高清影像 2023
谭婧的《热梦隅》以家族历史为出发点,于2019年开始探访远在泰国的家族成员和离散华人,记录年迈长者的口述及他们对于阿雄的记忆碎片,用香料、布料、玻璃、地砖等材料去调动丰富的感官体验,构建多重叙事空间。艺术家通过视觉与嗅觉在不同语言中的交织,将我们带入迷蒙的东南亚记忆里。
谭婧《热梦隅》手工玻璃,四频彩色录像,有声 2023
于伯公的《敖鲁古雅》是两次深入草原和森林腹地考察鄂温克人的一个项目——鄂温克人生存在北极圈附近,跟随驯鹿的足迹,尾随着苔藓的生长,常年游走在旷野中。驯鹿是他们的心灵归宿所在,其信仰和价值观与自然保持一种尊重和平行。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平行注视,始终保持朴素的价值诉求,在这里他们与自然之间的存在关系与心理依赖是维持他们彼此的和谐的基础,步入现代社会的人所缺失的正是这种心理依赖。
于伯公
左《敖鲁古雅》右《内心之帐》
卡波特的海景画源于他在古巴这座政治孤岛上长大的童年记忆——他非常渴望走出古巴,见识和体验外面的世界。卡波特说:“海洋让任何生活在岛屿上的人着迷......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望着地平线,想像更广阔的世界。海洋不仅代表着这些梦的诱惑,同时渗透危险和孤立。”这种双重性展现在他的Isla系列画作——海景画既体现对狂野之海的壮美和无边无际的沉思。
尤安·卡波特(Yoan Capote) 《岛系列(拥抱)I&II》
胶合板亚麻面板上的油、钉子和鱼钩
90x234.5cm 2018
生态密码单元参展艺术家: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德]、达罗·蒙塔格(Daro Montag)[英]、高文谦、郭隆耀、靳军、刘浪清、刘商英、那顺巴图、齐倬、史国威、王爱君、王愫、王相洁、吴笛笛、徐子奕、杨季涓、张新军、郑波、茱莉亚·沃森(Julia Watson)[澳]
合力共振单元参展艺术家:
阿洛拉&卡尔萨迪亚(Allora & Calzadilla) [美/古巴]、艾恩·克里斯托弗·穆勒 [德]、戴耘、恩佐·库奇(Enzo Cucchi)[意]、冯羽、傅丹(Danh Vo)[丹麦]、顾黎明、关音夫、胡吉宏、金日龙、康春慧、库德尔、梁绍基、刘窗、马克·路弗德(Marc Leuthold)[美]、缪晓春、奈文·阿拉达(Nevin Aladag )[德]、尼古拉·萨莫利(NICOLA SAMORì)[意]、邵译农、谭婧、托比亚斯·雷贝格(Tobias Rehberger) [意]、王宝军、王礼军、王行云、谢英轩、徐渠、尤安·卡波特(Yoan Capote)[古]、于伯公、余润德、赵俊皓
欢迎关注
CONTACT US
编辑|木尼热
摄影|杨 明
初审|杨 帆
终审|王天丽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