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识涌现”人工智能艺术展
蓝图生产力——未来感在艺术中的表达
度假太阳系 太空探索乐园
海笼 陈天灼个人项目、金允哲个展
“牛津话绘本世界”沉浸式互动体验
神话在哪里:上古宇宙的奇幻冒险
“超越的结构”跨媒介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地理·探索极致发现科学艺术影像展
邱志杰个展“生态实验室”、返场时代
《气象站(Weather Station)》、光科普展
《奇遇山海经》多人互动大空间VR沉浸剧
《中国诗词大会》沉浸互动空间
「地球奇旅:感官漫游 呼吸共生」
光影白石画中游 · 齐白石艺术人生光影展
熊猫星球沉浸式光影大展
边缘阶段: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的探索
共生、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
……
展期内开放时间:周二-周日10:00-18:00(17:30停止入场)
《海笼》取材于印度尼西亚拉马莱拉村一个复杂而又充满情感的故事,讲述了鲸鱼、捕鱼者与祖先之间的纠缠。在与抹香鲸物种间的交锋中,一个复杂产业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个体连带经济共存的缘由,以及信仰起源与祖先的联系,像链环一样紧密交扣,找不到开始和结束。观众被邀请沉浸在温柔、平静以及苦痛的精神裂痕中,在水体、哺乳动物、捕鱼者、歌谣、微风和灵魂中去拥抱与化解各种主体关系,重新思考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我们如何(重新)理解超越人类的正义。
在陈天灼创作的沉浸式环境中,《海笼》结合装置、电影和舞蹈的元素构造表演空间,Siko Setyanto成为了围绕情节变化的主人公,他联合印尼音乐家Kadapat和Nova Ruth共同创造了一个视觉、舞蹈和音乐的漩涡,席卷着传统与生态、精神与技术、对进步的信仰与物种间的共生等问题的并置与反思。度假太阳系 太空探索乐园
展期:2024.08.01-2024.10.31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51时尚广场C12

电梯门开启的一刹那,太阳系大厅以磅礴的气势映入眼帘,10米高的巨眼仿佛是穿越时空的守望者审视着太阳系内每一颗可能孕育生命的星球。宇宙之眼带您瞬移至不同的星球,感受异于地球的气候与自然奇观。无论是火星的红色风暴,还是土卫六的甲烷海洋,每一次场景变换都是在未知星球的一次奇幻旅程。

展览时间:2024.8.25 — 2024.9.22展览地址:北京798艺术区-南门停车场东侧F04院 | 深澜空间艺术家:Chris Golub 陈天禅 黄恩琦 沈采 杨彦川
《无限极》- 陈天禅;人工智能数字影像;5分44秒;2023
《先知:觉醒》- 陈天禅;人工智能光影交互装置;4x4m;2024

《Petting Zoo》-克里斯·戈卢布;人工智能影像装置,5m x 5m x 2.5m,2024本次展览以“意识涌现”为主题,汇集了五位杰出的人工智能艺术家的群体创作。他们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无限可能性,挑战传统艺术的界限,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展览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和创作手法,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创作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在这一过程中“意识涌现”的现象。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AI在艺术创作中的创新应用,也引发了对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深层思考。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人工智能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在未来艺术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在这场科技与艺术的碰撞中,观众将被引导去思考:人工智能能否真正拥有意识?人类与AI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童话事件》- 黄恩琦;人工智能影像;尺寸可变;2024
《共生-渺》- 杨彦川;人工智能影像;尺寸可变;2024
《After Noon》-克里斯·戈卢布;人工智能影像,5m x 2.5m x 4m,2024
展览时间:2024.06.29-2024.10.27开放时间:周二~周日09:00-17:00(16:00 停止检票入场)(每周一闭馆,节假日另行通知)展览地点:国家典籍博物馆四层第七、第八展厅(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
展览以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儿童绘本和启学资源为核心,共设置“好奇心之旅”“沉浸之旅”“治愈之旅”三个展区,通过双语策展的形式,融合了权威知识与温馨故事,借助了丰富的沉浸式互动体验方式,打造“沉浸+阅读”全新体验。沉浸之旅由享誉全球的比利时创意工作室Dirty Monitor倾力制作。参观者将在高逾7米的大空间内,身临其境般步入知名绘本画家肖恩·朱利安(Sean Julian)画笔下的丛林深处与南极世界,置身于浪漫光影中,去触碰友谊带来的勇气与温暖。
神话在哪里:上古宇宙的奇幻冒险

展览日期:2024.7.13-10.13
开放时间:10:00-18: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3号馆
主办方:上海星怡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荷笛科技有限公司、Today Works
参展艺术家:冯彦博、何云昌、李子宁、孙文杰(小落)、闫恒(左北)、钟港、zzyw、(按首字母排序)

2024年7月12日,今日美术馆旗下Today Works新展“神话在哪里:上古宇宙的奇幻冒险”于今日美术馆3号馆开幕。此次展览以追溯神话的起源为线索,通过展示从过去到现在的神话演变和对未来新神话的想象,融合艺术与尖端科技,打造了一场无与伦比的沉浸式上古宇宙奇幻冒险之旅。
展览标题《神话在哪里》说出了现代人们对于古老神话的世代寻找与渴望。本次展览试图追溯中国神话的历史本源,将中国上古神话故事按照时间、空间和生命哲学等思维发展模式进行生动地视觉感官展示。展览分为“神话起源”“上古诸神”“爱与永恒”“未来神话”四大主题,将28个上古神话故事分为7个展区呈现。从宇宙混沌为始,创世神话为开篇,天地、四季、自然气象等诸神各司其职,幻化自然,孕育万物,自此开启中国上古宇宙的奇幻世界。感受第一神山昆仑、无底深渊归墟、山海生灵等神秘境遇,体会神话中的英雄传说、寓言故事和唯美爱情,各种奇异生物、神奇景象和超自然色彩形成中国上古神话独特的沉浸式体验。
展览时间:2024年7月31日 -2024 年8月11日
开放时间:周三至周日 | 19:30 - 22:30;周五、周六 (展览 + 跨媒介现场) | 19:30 - 24:00;周一、周二闭馆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 751 园区 A1号楼六号炉
日晷·Rigui,多媒体空间装置,751六号炉工厂定制版圆丘 Circular Altar,视听装置,影像,视听现场
显现 appearance,特定空间装置展览和现场 ‘’超越的结构‘’是关于创作者如何将现代材料,形式和媒介放置到知觉的维度,重新审视并使用。在这里,不同性质的对象相互转换,物体与非物体;有形和无形,内部性和外部性;无机与功能性的材料成为或沉默或激烈的表达媒介。通过数字技术与物理手段,工业结构与形式被转化为光线,符号,声音,最基础的抽象形式,构建出一个知觉场,以接近一种崇高。
通过物质的呈现和构建,精神得以具体化和可视化,两者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而深刻的有机整体,当我们凝视它们,它们仿佛也在回望观者,显现出一种隐秘的力量与象征意义。不同于常规的展览,我们将这次的装置与现场嵌入到位于798艺术区的高耸工厂,并将展览的时间设定到夜间,当巨型光与空间装置与极具历史意义的工业厂房相结合,光线,黑暗,声场与建筑结构构成了超越现实维度的感官体验,邀请观者步入其中,感受它的深度。
还有一系列针对空间创作的特定装置,邀请观众亲临现场,获得更深入的体验。

展览时间:2024年7月12日-2024年10月7日
开放时间:每周一至周日 10:00-22:00(21:30停止入场)
展览地点:北京华贸中心北区商业20号楼2层展厅(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89号华贸中心北区商业20号楼2层)


极致发现科学艺术影像展来北京啦!展览中有月球陨石NWA5000的光学薄片显微图像,采用微分干涉方法拍摄,可见其中棱角分明的长石角砾结构,带你更深入一窥神秘的月球陨石,这里还有来自100余位顶尖摄影师与科学家的,共计200余幅极富科学价值与艺术表现力的作品,等待你的“极致发现”。
“致广大而尽精微”——广大有多大?精微有多小?在这里你将穿越地下世界,亲身感受洞穴的神秘魅力,探索深海与茂密丛林,与鲸共舞、与树为邻,欣赏大河之舞,沉浸于美妙的暗夜之中。来一同纵览世界的壮丽、灵动与奇妙,感受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美好,在这里爱上自然、探究自然、尊重自然,拍照出片又涨知识!
进入展区你不只是一名观众,更是一个探索者,一个发现者,这里不仅是摄影作品展示,更是一座连接科学与艺术的桥梁,感受科学家与艺术家的生活,深入了解他们作品背后的故事,也许某个作品将成为你的灵感源泉,激发你的热情,为你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展览时间:2024年7月19日至2024年9月1日艺术家:王式廓、许彦博、周吉荣、孟禄丁、唐晖、托马斯·吴(Tomas Vu)、张文超、徐娜、苏永健、甘浩宇、金郑晓、李宇辰苏永健,虫舱,2017年 ,350cm×240cm×280cm,昆虫、金属、玻璃、亚克力、电子元件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甘浩宇,数沙者,2024年,340cm×300cm×240cm,蚯蚓排泄物、太阳聚光烧成陶瓷、金属、镜面、软管、电路板、电机、泥浆,艺术家提供
李宇辰 ,EPOCH 2.0 ,2024年 ,6’00’’ 数字影像,艺术家提供
本次展览是以艺术创作的“未来感”实践为主要关心,由此进入对科技介入、媒介利用和艺术感知的讨论,并将艺术对生产力的想象置于历史语境中,从而反观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力质态的先进性。所谓“蓝图生产力”,即是艺术家畅想未来的创新实践,不仅在于关注加速更迭的科技与媒介,更是指向人本身对未知领域和未来世界的感知反馈,并先锋性地推动我们看向更广阔的未来。
张文超,90分钟的宇宙观,2023年至今,90分钟循环,数据集、交互影像装置、控制器、卫星拍摄影像,艺术家提供
本次展览基于对馆藏当代作品的研究,展出的十三组作品涉及了跨时期的表达维度和跨媒介的视觉特性,并借由多组过程材料呈现艺术生产的工作方法与创作逻辑,通过“引序”“漫游深空”“机器串联”和“余音”四个部分,共同构成一个连接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展览场域。
艺术家:邱志杰
展期:2024.05.23 - 2024.10.06
地点:北京常青画廊(朝阳区酒仙桥路大山子798艺术区)

本次展览将会是邱志杰作为“实验艺术”坚定践行者的一次系统而全面的实践探索。展览将聚焦于范围更广的生态圈,把视野从生物圈扩展到岩石圈,大气圈、地球圈,在生物学与地理学的边沿地带开展工作,从而挑战我们观察并思考自然的维度。艺术家想带给我们的是包罗小到病毒,大到天体的整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和生息于其间的物种的变化与关联。
所以在本次展览中,你将看到多种变化同时在发生:植物在生长,木头在腐烂,霉菌在蔓延,蘑菇在滋长,蚕在吐丝;石头被风化,岩石上长出晶体,钟乳石缓慢成型,宇宙射线在穿透一切;…人类也在忙忙碌碌……海水晒成了盐,盐变成了雕塑,沙子变成了玻璃,玻璃在变色;泥土在变成瓷器,混凝土在发热凝固,茶砖在陈化,面团在发酵,酒在酝酿,食物在晒干,衣服在晾晒中杀菌。
有机与无机的边界也在逐渐混淆:牛羊舔舐喜马拉雅盐砖为自己补充矿物质,黄粉虫啃噬了最难降解的聚苯乙烯泡沫,珊瑚虫不断钙化成碳酸钙质骨骼建造礁石,海螺的外套膜分泌贝壳素为自己建造房屋,而遍布海洋的塑料垃圾正在千方百计地进入我们的体内。
展期:2024.05.31 - 2025.02.09地点: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1)文敬媛&全浚皓,《生火》,石头雕塑,彩色影像,灯光 , 声音和动态百叶窗,2022-24,与现代汽车集团机器人实验室合作
作为从首尔到北京的系列跨学科合作研究和艺术实践,《气象站》从后人类视角审视了气候议题。展览聚焦于重新定义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人类、非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家围绕共生的理念,以全新视角和方式思考气候变化。文敬媛&全浚皓,《乌有乡消息:日蚀》,彩色有声视频,DMS 控制灯光,铝制结构,17分钟,2022-24
自2009年起,文敬媛与全浚皓便以双人组合的身份开始探索,艺术在人类面对的多种挑战和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的作品涉及人工智能、影像、装置、绘画等多种媒介和科技,将主题式叙事融入多感官空间体验。文敬媛&全浚皓,《碳日历》,平面设计LED装置,多种尺寸,2022
“展览《气象站》采取了一种后人类视角,来探讨气候变化以及其他全球议题”,现代汽车集团艺术总监崔斗银表示,“我们希望这个展览以及一系列相关讨论,能够搭建起多样化的跨学科交流平台并贡献于我们共同的未来。”文敬媛&全浚皓,《移动广场》,混合媒介, 回收塑料,不锈钢,8,350 x 8,350 x 1,100 mm,2022-24
文敬媛&全浚皓,《运行足迹》,墙纸印刷图像,14,470(w)x3,160(h) mm,2022
(左)文敬媛&全浚皓,《I-City/We-City》,纸面混合媒介,1,200(w)×1,400(h) mm,2022
(右)文敬媛&全浚皓,《Shenu: Hydrolemic System》,纸面混合媒介,1,200(w)×1,400(h) mm,2022
光科普展

展览时间:2024年7月-8月(每周六)17:30-18:30
什么是光?宇宙中的第一束光是如何产生的?除了照明,光还有哪些用途?光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的?走进光科普展,探寻光的无穷奥秘。


海淀区光科技普及教育基地,通过三大主题展区,一起“认识光、理解光、用好光”、超7000平米展出面积,20+科普展项,融合参观与体验、科普与艺术,趣味解读光知识,一起回溯人类,发现光、理解光、应用光的历程。


《奇遇山海经》多人互动大空间VR沉浸剧
地点: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南大街7号(天桥艺术中心下沉广场负一层 天桥印象博物馆)国内首部《山海经》题材多人互动大空间VR沉浸剧,适合全年龄段体验。带上轻盈的VR头盔,和队友们结伴而行,跟随山海精灵的指引,从山海经博物馆启程,带着任务穿越神秘莫测的山海之国,开启一段充满想象力的奇幻神话之旅。
你将身临其境浸入《山海经》中脍炙人口的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现场,近距离邂逅上古传说中的珍禽异兽和奇花异草,欣赏令人叹为观止的瑰丽景观和震撼场景,并在探索山海之国同时亲手收集远古神兽灵符,全方位了解亦真亦幻的山海世界,感受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该项目荣获2024 广交会元宇宙博览会板块优秀数字文旅项目大奖 。VeeR沉浸剧场的这次展出,不仅带来了大空间沉浸式体验,更是将多部VR内容体验带来于广大用户见面,其中包括《超级飞侠》《猪猪侠恐龙日记》等VR影视动画,还有《海洋生物总动员》《非洲动物在哪里》《珠峰生死状》《NASA宇航员的太空之旅》等寓教于乐的科普探索性内容。本次展览是一次技术展示,更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典范。VeeR也会持续不断的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同时也能够体验到科技带来的无限可能。
时间:2024年6月28日-8月30日(10:00-20:00)
地点: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金安科幻广场3号楼(料仓)一层

《中国诗词大会》沉浸互动空间于2024年6月28日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金安科幻广场3号楼(料仓)一层正式对外开放。展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合发展中心与社教节目中心作为指导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央博公司以及上海中视国际广告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本次展览采用全新的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呈现了一场古今交响的数字文化盛宴,邀您共赴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体验前所未有的诗词沉浸互动!

此次展览不仅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数字文化之旅,更是一场视听美学盛宴。在《中国诗词大会》沉浸互动空间里,融合了影像、声音、交互与诗词元素,打造了一场全感官的诗词之旅。参观者可领略经典诗篇之美,全程可触、可游、可观、可听,体验一场全方位的互动。
每一次触摸,都是历史的回响;每一步行走,都是文化的传承。在互动探索环节,观众不仅能通过触碰选择,深入诗词的海洋,更将在这些互动体验中,与诗词中的意境和哲理进行“对话”,实现智慧与情感的深度交融。
展览时间:2024.04.30-2024.10.20
地球奇旅是由华人梦想与法国Sensory Odyssey Studio、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联合创作的一场沉浸式体验特展,创作团队包括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人员、纪录片导演、自然学家、环境学家、美学艺术家、博物馆学家等300余人。该项目是法国政府FRANCE2030政府支持项目之一,也是唯一获得FRANCE INNOVATION大奖的沉浸式展览项目。打开“心”的空间,从而唤醒自我,去探寻大自然之美。地球奇旅全部素材均由法国Mardi 8制作团队采用8K全景拍摄,横跨全球6大拍摄地,拍摄周期长达18个月,地域包括热带雨林、草原、盐湖、北极圈等8大生态栖息地,物种从植物、动物一直到细菌和真菌。希望通过独特的感官体验,以全新视角去探索世界,重新链接人与自然的关系。

展览日期:2024.5.25-2024.10.13
开放时间:10:00-19:00(最后入馆时间18:30)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创意广场798CUBE


展览“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在798CUBE成功开幕,本次由张尕(Zhang Ga)策展,是国际艺术家金允哲(Yunchul Kim),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作为一位跨学科艺术家和电声音乐作曲家,金允哲在国际上多次获奖及举办展览,包括在2022年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举办的个展。他的艺术创作围绕着对于“物质”和“物质性”的讨论,将科学、音乐、哲学、诗歌和宇宙学等不同领域的内容融入其中,创造出极具视觉效果的实验性艺术装置。在798CUBE的展厅中,我们将进入艺术家金允哲的想象物质世界,在科技与艺术的交融中与无垠的宇宙产生共鸣,一起解开这“两极椭圆”图像中无尽的极性之结。

地点:北京时代美术馆(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69号华熙LIVE·五棵松)参展艺术家:边云翔、蔡坚、陈抱阳、陈俊江、费亦宁、高露迪、葛宇路、共代谢:杨亚非 张宁、胡为一、黄冰洁、经傲、Kiiss Shao、李汉威、刘亚洲、马灵丽、能尖日、蒲英玮、佘璐芸、孙玛侬、童昆鸟、童文敏、王芮、王梓全、吴凌昊、吴思林、武子杨、夏乔伊、邢万里、云永业、张季、张文智
2024年6月7日,《返场时代》展览在北京时代美术馆正式开幕。自6月8日起,展览对公众开放,贯穿暑期直至9月1日。作为今年北京当代艺博会的策展单元「艺述」,《返场时代》由北京当代艺博会携手北京时代美术馆联袂呈现,开启了双方对于新生艺术力量的研究、展示、收藏与推广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将北京的艺术季从时间上延续到9月,从地域上贯穿北京城东与城西。展览由北京当代艺博会的艺术总监鲍栋策展,在“返场时代”主题下,聚焦于90前后年轻的艺术家和他们的创作,现场共展出了32位艺术家的70件/组作品,其中26件为艺术家专门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新作。
展览时间:2024年5月1日-2024年8月30日(周一闭馆)开放时间:10:00-18:00(17:30停止检票入场)展览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北宫门三岔口33号光科技馆[光文化馆]

展览以声光数媒技术,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将齐白石大师的代表作品以动态互动的方式再现,全面生动还原大师的画作,让传统画作“潮”起来,“动”起来,让更多年轻人在沉浸式的参观互动中,全面感受大师的风采,感受中国水墨的别样神韵。展览分为3个主题区域:“白石画中游”,“白石互动很有趣” 和 “站在画里看白石”,采用数字媒体艺术的制作手法,将数字与科技融合,将齐白石想传达给后人的寓意,通过动态交互传达给观众,感受大师永恒的心智艺术感染力。

地址:北京朝阳区西大望路27号北化机文创园C8杜威中心大楼

“熊猫星球”以熊猫的一生为主轴通过数字艺术的方式叙述了熊猫从孕育到诞生,从幼儿到成熟,从国内到世界各地的成长故事,和精彩的友好篇章,是大众尤其是亲子通过声光电结合的方式多维度了解大熊猫和其伴生物种,以及了解世界各地熊猫的近况的极佳平台。首展主题为“永远的朋友Forever Friends”并以此展献给所有我们曾经和现在热爱的熊猫朋友们。

大熊猫来自800万年前。作为中国的国宝、全球珍稀旗舰物种,大熊猫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也将欢乐与友谊带到了世界各地。“熊猫星球”计划于2024年下半年开启国内和全球巡回之旅,通过官方数字艺术和展览展陈的方式将大熊猫可爱形象和友好故事带到世界各地。
“熊猫星球”有别于传统展览,展览将根据展出城市的熊猫情况和实时热点,对展览数字内容和布展内容做出更新,以便让展览在驻场城市能够有常看常新的效果。
边缘阶段: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的探索
开幕:2024年6月22日
展期:2024年6月23日 – 2024月9月1日
艺术家:范冉冉、陆明龙、乔汉娜·赖希、于尔根·斯塔克、王拓、谢南星
策展人:箫岭
主办: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
学术支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北德克萨斯大学艺术中心设计学院
展览支持:Greenkern、思维画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751艺术区北一门
《爱道》,陆明龙,2019,高清视频、立体声,83分钟,图片由艺术家和赛迪HQ画廊(伦敦)提供,?陆明龙和赛迪HQ画廊(伦敦)
群展《边缘阶段: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的探索》源自策展人在艺术史、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神经艺术领域的长年研究,深入探讨这些领域在机器学习和新媒体层面的意义与启示。展览通过对六位来自不同国家、跨越代际、多元学科的艺术家创作进行解读,探索当下时代的人机关系及其存在的意义。展出作品涵盖绘画、摄影、综合材料装置、影像、雕塑等一系列传统与新兴媒介作品,包括范冉冉(1988年生于武汉)、陆明龙(1982年生于法兰克福)、乔汉娜·赖希(1977年生于明登)、于尔根·斯塔克(1978年生于多伯卢格-基希海恩)、王拓(1984年生于长春)以及谢南星(1970年生于重庆),以此将东西方视角相互融合至同一框架中,跨越文化的边界和时间的局限。《改变的符号 | 写作是否有未来?》,乔汉娜·赖希,2022,纱布上的全息视频投影、5个自主驾驶LED机器人、3个小型投影、声音,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乔汉娜·赖希和安妮塔·贝克思画廊展览研究是由相关本质性问题而形成,例如“人类大脑如何连接?如何学习、储存和处理信息?”、“伴随技术的进步,大脑神经元回路如何演变和发展?”、“在即时数字互联和瞬息万变的当下时代(VUCA环境),个人和集体身份将会如何转变?”本场展览旨在推动中国与受邀国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共同学习。展览由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主办,由德国驻华大使馆、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北德克萨斯大学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提供学术支持。
《传播模型04-传声筒》,于尔根·斯塔克,2017-2024,12 位表演者、12 张桌子、12 把椅子、4 个麦克风、2 个耳机、2 个扬声器,尺寸可变,Asphalt夏季艺术节表演现场,杜塞尔多夫,2017,图片由艺术家提供,?于尔根·斯塔克

支持:Aerocene and Arachnophilia


《算法·韵律》,2023
?托马斯·萨拉切诺。由艺术家、
纽约/洛杉矶谭雅·博纳达画廊和柏林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提供。
“共生”,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
3月21日,托马斯·萨拉切诺在亚洲地区最大规模个展“共生”(Complementarities)在红砖美术馆开幕,在这个生态动荡的时代,正如艺术家所言,“形势已刻不容缓,此次在展览向中国的观众发出一个迫切的邀请,邀请我们通过一种震颤的语言去适应共栖的、诗意的未来——一切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伴相生,互利互惠。”
《Aeroke 》,2023?托马斯·萨拉切诺。由艺术家和 Aerocene、纽约/洛杉矶谭雅·博纳达画廊和柏林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提供。“共生”,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
此次展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以社区为主体,践行并维护集体关怀与希望的理念,同频共振,共同勾勒未来图景;在这个“千疮百孔的星球 ”上,万物互联互通,我们也要思考如何与众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协同。展览通过一系列互动装置、影像、雕塑、游戏体验作品,以生态视角重新关照艺术,在观展过程中以有别于人类中心主义主流框架的知识脉络,反思、重建人类与非人类,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蜘蛛到人类,从引力波到尘埃粒子,从地球到大气层,萨拉切诺与原住民社区、科研人员和世界各地的机构合作,重新思考资本世时代的知识主线,旨在寻求人类、技术和生物多样性之间更加平等的平衡,以实现生态社会正义。

《颗粒物(质)》,2021
?托马斯·萨拉切诺。由艺术家、
纽约/洛杉矶谭雅·博纳达画廊和柏林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提供。
“共生”,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
国家博物馆
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
展期:2023年12月9日-2024年12月9日
地点:国家博物馆 北侧三层平台及环廊
本次沉浸体验展陈空间约1500平米,首次以盛开的莲花作为造型主体设计成巨型数字装置,艺术家们结合数字绘制、数字3D Mapping影像和AI算法技术,以当代眼光和独特视角来表现、挖掘和阐释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艺术风格与丰富内涵。以“菱格世界”“万古遗珠”“东方微笑”“十方同源”“奇崛妙境”组成“艺术时空体验区”,另有“教学互动体验区”及“衍生艺术品区”等,共同组成全景沉浸体验环境,石窟艺术得到全新演绎。
巨型数字装置和全感官互动式观展是本次体验的最大亮点。诸多石窟艺术场景经过当代美学概念的提炼和催化,或庄严神圣、或瑰丽曼妙,在此一起跨越时空、汇聚一堂,这些极富想象力的数字化艺术再创作,传递出中国古代石窟艺术所承载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让文化遗产基于原有创作续接新的艺术语言,在时代变革中焕发新的蓬勃生命力。
石窟寺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独特形态之一,反映了本土艺术与外来艺术融合创新的复杂历程,折射出艺术审美与风俗变迁的诸多细节,展现了跨越时代和地理空间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历史见证。衷心希望本次沉浸体验能够推动进一步提升石窟寺的展示利用水平,促进各种艺术门类的互融互通、交叉融合,引导广大观众更加深刻地领略石窟艺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独特风貌和多重价值,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项目推广及商务合作
添加微信:MANAbusiness
MANA | 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MANA是全球新媒体艺术行业媒体与资源对接平台,致力于建立艺术、设计与科技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MANA持续聚焦追踪行业热点,旨在提升优秀原创、艺术科技跨界的影响力,为相关领域人士提供交流互励平台,为优秀创作者赋能,为企业及品牌整合对接优质的行业资源,推动行业发展。/ 官 方 网 站 /www.manamana.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