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术馆自2024年8月11日起,举行当代艺术家蒲英玮的美术馆首次个展“新世纪百科”,呈现艺术家在其环球旅行阶段性完成以后,为此次展览全新创作的数百件绘画、雕塑以及影像作品。
?? 点击阅读艺术家的动画新作
?? 点击阅读展览预告
本次推文我们继续为大家带来由艺术史学者、策展人鲁明军先生历时近一年,为艺术家蒲英玮所撰写的研究性文章选段,希望可以在展览“新世纪百科”即将开幕之际,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家的实践。
蒲英玮曾参与鲁明军策划的诸如“疆域——地缘的拓扑”(2017-2018)、“没有航标的河流,1979”(2019)等重要展览。去年,在此次展览的前期准备过程中,蒲英玮及艺术史学者、批评家胡斌先生在鲁明军的主持下,与和美术馆团队进行了一场关于蒲英玮作品的讨论。二人至今仍保持着思想与实践上的交流与互动。
蒙太奇与艺术语法
文字在蒲英玮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最常用的手段是文字组合和单词组合。不过,这样一种方式并非他首创,他只是借鉴了这样一种组合手法。相较而言,他更着力和用心的还是“帝国字体”的设计。在形式上,这些文字都仿佛是前卫艺术家们所设计的乌托邦建筑,这在前文提及的前南斯拉夫建筑遗产中也不难找到印证。
画面中的图像母题多来自艺术家长期收集的关于中国与非洲的文献资料。他采用了描画、拼贴、丝网印刷等各种手段“无序”地组合、叠加,画面没有中心,没有灭点,没有叙事线索,所有的符号、母题都涌现在画布上,像是贴满了海报、充斥着涂鸦的一面墙。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的《记忆女神图集》、特别是乔治·迪迪-于贝尔曼(Georges Didi-Huberman)关于它的阐释和实践对蒲英玮影响尤深。故这里的姿态,我们可以将它还原为瓦尔堡所谓的“情念程式” (Pathosformel),可以还原为李格尔(Alois Riegl)所谓的“艺术意志” (Kunstwollen)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的“蒙太奇”。但事实上,蒲英玮在创作中一直将其画面看作一种蒙太奇,严格地说,他所承续的正是20世纪初前卫艺术运动中的摄影蒙太奇。
作为最早的摄影蒙太奇实践者之一,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曾经指出:“1920年前后,达达主义者,即超现实主义的先驱创作了第一幅摄影蒙太奇。由杂志简报、卷尺、目录插图等组成的这种镶嵌图案,清楚表现出单个元素被粗略粘贴在一起,就像立体主义的拼贴那样。……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愤怒和讽刺的情感喧嚣。” 也是受莫霍利-纳吉的启发,苏联先锋派艺术家埃尔·利西茨基(El Lissitzky)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摄影蒙太奇风格,这尤其体现在他关于展览的设计当中。比如1928年科隆国际印刷媒体展苏联部分的设计,他所采用的就是摄影蒙太奇的技术。画面同样是长卷形式,采用物影摄影、合成照片、绘画及拼贴等各种手段,将工人劳作的场景、现代主义建筑、机械装置、报刊等各种不同的图像以共时性和动态性的结构汇聚在同一张画面上。作为构成主义的一部分,摄影蒙太奇在20世纪30年代初“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兴起之前,一直扮演着苏联官方艺术的角色。而蒲英玮所承续的不仅是这种结构形式,还有形式本身所具有的宣传性。
鲁明军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策展人。近年策划“疆域:地缘的拓扑”(2017-2018)、“在集结”(2018)、“没有航标的河流,1979”(2019)、“街角、广场与蒙太奇”(2019)、“缪斯、愚公与指南针”(2020)等展览。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近著有《理法与士气:黄宾虹画论中的观念与世变(1907-1954)》(2018)、《目光的诗学》(2019)等。
蒲英玮
出生于1989年,2013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2018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并获评委会最高嘉奖,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作为新一代观念艺术的代表性艺术家,蒲英玮创造性地继承并发展了社会主义美术与中国早期前卫艺术的视觉与思想脉络,其实践跨越绘画、写作、影像、设计、策展等多种形态。在近期的实践中,蒲英玮进一步将自己投身于世界现场当中,足迹遍及东欧、非洲、中亚等诸多第三世界国家。他曾获得约翰·莫尔绘画奖,文章《帝国遗产》获得IAAC国际艺术评论奖。作品展出于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利物浦沃克美术馆、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卡昂电影节、新中法学院等诸多国内外重要机构。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