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由香格纳画廊和苏河皓司联合举办的展览“隐藏的创作:艺术工作者如是说”,聚集53位在艺术行业各个工作环节中的工作者(多重身份者),共同呈现80余件艺术作品。展览于香格纳M50和苏河皓司一层两馆同步呈现,将展出至9月14日。


艺术工作者,身兼内容策划、展览设计与项目执行等多重角色,以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促进社会对艺术价值的深度认知,推动艺术融入日常、激发灵感。但在工作过程中,他们的主体性往往需要被隐没。本期,我们将通过访谈看见他们隐藏的工作与生活。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什么样的人适合成为艺术工作者?为探索这一疑问,我们对参展创作者的MBTI性格类型做了一份调查统计。MBTI,作为广泛认可的性格评估工具,更逐渐演变为一种新的社交身份与娱乐方式,在调查结果中,我们也确实发现了某些有趣的共性。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隐藏的创作: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参展艺术从业者MBTI类型统计图



从这次统计的饼状图表中不难看出,ENFP占比最高,位列第一(22%),占比相同的INFJ和ENFJ位居并列第二(18%),INFP占比第三(11%)。网称“快乐小狗”的ENFP往往被认为是一群充满活力,思维跳跃,总是抱有好奇心与热情的人。敢于跳出框架之外,保持创造力与想象力,是创造者必不可少的特质。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绿人组”人格类型完胜本次调查



“绿人组”之外,“紫人组”的4种人格(ENTJ、ENTP、INTJ、INTP)也全部涉及,总和占有不小的比重。在MBTI分析中,“绿人组”和“紫人组”常被认为是对立的组合,绿人更接近理想主义,而紫人更接近理性主义,而决定这种区分的关键在于F(Feeling)情感型与T(Thinking)思考型的划分。F人善于感受、共情、给予情绪价值,他们往往是出色的倾听者与协调者,能让艰难的工作柔和推进。注重思考的T人常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擅长分析,他们往往是高效解决问题的能手。


然而,具有截然相反思考模式的人,因N(Intuitive)直觉型性格被连接在一起。这种以直觉和想象理解世界的特质在艺术工作中显得格外重要。发散性思维、强大的直觉有利于他们灵活应变,随时随地汲取灵感,并运用于工作。而唯一出现的S(Sensory)感知型人ISFP也被认为是深具感性和艺术天份的一个群体,他们不喜迎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纯真和快乐。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隐藏的创作: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展览开幕现场,香格纳M50,2024年




Q:您是如何看待艺术家

多重身份对创作的影响?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黄佩姗:就我个人而言,多重身份对于创作是有利的。我除了“创作者”的身份,还有“美术指导”和“摄影师”和“新媒体运营”的几个身份。我是个很难长期专注一件事情的人,多点跳转和多线程工作是我的日常状态。这样的我可以在不同工作之中“换换脑子”,同时我的工作也和艺术行业是相关的只是分支不同,多看看不同面的东西和进行不同层面的创作对于我是很积极的一件事。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吕奕蒙:假设参与多种行业活动,以及学习不同学科和进行多样的社会互动所获得的技能和方法能使艺术家能够形成复杂而独特的视野,那么拥有多重身份或社会角色会为她们的创作带来启发和批评的机会。在多样的经历可能增加其创作复杂性的同时,也可能会使艺术家专注创作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因此拥有多重身份既带来更多可能性,又对个人项目管理能力提出挑战。当我成为生活中不同角色的时候,常常会代入“艺术家视角”寻找素材和可能融入创作的叙事和方法。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吴俊逸:艺术原本就是充满了多重视角,经验,主题等的。多重身份的艺术家能够重生活中多方面的经验吸取灵感,用身处于不同交界处的独特眼光去看这个世界,通过自身的创作把观众带入到多重世界的重叠之中。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孙敬:多重身份更多的时候应该都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一个结果,可能如何能够保持“任性”算是这个结果对创作的影响之一吧。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胡宸宇:好的方面首先会有一个比较规律的作息,而且因为时间宝贵,我会抓紧一切时间来创作。固定收入也让经济压力小一些,不用太担心创作的材料花费。不好的方面是,有固定坐班时间,整块的创作时间只有周末,这导致创作的容错率很低。如果这周有事情耽误了,或者结果不满意,就得等到下周末,创作周期会被拉得很长。另外,我的工作会要求我处理很多琐碎的事情,这样就很难持续思考。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苏打:多重身份对我的创作有好有坏吧!好的方面是,多重身份带给我多重的生命体验,可以从中去沉淀,去提炼,这对我的创作很重要。接触不同圈子的人也让我看问题的视角更开阔,这在作品中会有所反映。比如我在做《True Lies》那对手的雕塑时,我不会关注手的“型”对不对,我只去完成我心中想要的那个“神态”。当然了,你的创作时间会被压缩,特别是对于需要长时间专注创作的艺术家来说,会有些挑战。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胡悦:我认为我的身份一直是主导我创作的关键点。我的作品大多与文化相关,如果失去了“我”的视角,那我感觉我很难做出什么。与此同时,我从小就对2000s的亚洲流行文化着迷,尤其是日本涩谷的辣妹(山姥ギャル)文化,但我发现它正在逐渐消失,所以我逼迫自己必须make a statement,身上甚至有一种使命感。或者换句话说,我不希望曾经打动我的美丽事物彻底消失于世界。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蔡贝轶:首先我不定义自己是“艺术家”,现在太多人过分崇拜“艺术”两个字的光环,奋力的想进出,成为某一个人设。我更喜欢定义自己就是一个 creator创作人,不被定义就不会被束缚。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韩青杉:多重?份对创作是更有?的!多重视?的汇集和聚焦在?个落点上肯定是更饱满的输出。


?且允许其他的?份带来的视野看待?个issue和探讨的同?个问题会提供?种校对和验证。艺术家这个各个?份的结合,就好像?个容器,?份就是试剂,可以有所选择使?哪?个试剂去试验被检测物,在不同的环境下观察出的结果就这个透明器?所呈现出的。艺术家就是这个container, 里?的混合物就是我们在做的艺术?为。要去不断挖掘??的阅历和拥有的?份,接受多重?份对创作带来的影响和造化。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杨鉴:不是什么新鲜事,理智看待。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尤洋:艺术家也是人,人总具备多重身份。虽然我们都在商品化的社会进程中,甚至我们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也与其共谋,但是人的价值理性总会寻求人的自我实现,这就会导向对多重身份的追求。艺术创作的结果,就是创作者对生活的多重面向,或者说自我的多重身份的综合性的一种表征。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祝羽捷:拼体力。




Q:在工作中常年与艺术打交道,与艺术家的合作会对您的艺术创作有启发吗?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刘任君:会的,有的时候会看到新的材料,独特的做法之类的。我觉得聊天还是很重要的,不同人的工作方法和体系,都是参考系。聊天的时候其实都很激烈的,很多东西就聊出来了。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张嘉荣(少年组):艺术对哲学思辨非常有帮助,正如康德所言,艺术的源头来自对自然的无限性而来崇高感,这种崇高同时刺激着哲思。



祝羽捷:我很感激这份职业可以接触到很多优秀的创作者,做展览是一场一场不间断的思想实验,每个艺术家都是一个独立的宇宙,他们关注的问题、使用的方法、掌握的知识都千差万别,他们的存在,不断打破了我思维的惯性,让我不断扩展视野。与不同艺术家的交流,我关注的不仅仅是技法,更是思维方式和视角的多样性,常常触碰到我思维的暗角,变成了自己一场不断推翻自我、重建认知的旅程,很有乐趣。我小时候痴迷阅读王小波,他说过“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只关心自己那点事多无聊啊,多认识一些有诗意的灵魂,扩容一下人生呗。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朱草民:因为工作关系,我长时间置身于艺术作品当中,也时常有机会造访艺术家的工作室。正是这些经历点燃了我对绘画的浓厚兴趣。最初在提笔创作时每每遇到瓶颈,便会起身走进展厅看看。


非常幸运的是我也经常能得到行业前辈们的指导。记得一次,张恩利老师在16号楼(香格纳)的展览现场需要在纸箱上作画,他让我为纸箱刷底色时说:“刷时要有笔触,要自然。”当时我虽未能完全领会,只能牢记至今,在每一次落笔时,尝试领悟其中的真意。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田方方:作为建筑摄影师,打交道最多的是建筑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本来就是相对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很难定义为纯艺术家,但是他们做的事情往往又需要具备艺术家审美的那一面,在一个项目中,往往要面对和解决更多重和复杂的问题,从方案竞标,到政府报批,最后到施工和建成投入运营,都是一些很现实的问题,这里面掺查着政治权力和资本的纠葛,还有个人审美和大众之间的冲突与调和。建筑归根结底是一门实用的艺术,需要跟具体的人类生产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我想可能这些对我的影响是无形的,在具体的拍摄中,我非常关注人的存在,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因为这是一切意识的基础。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于宙:我觉得帮助是有很多的,工作中也学到了非常多的技能,我收获比较大的是关于制作方面,学会了合作,同时这样的工作能使我一直动,不会陷入无效的思考中。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吴雨桑:非常大的帮助,这份工作对我来说最好的就是近距离和艺术家交流,以及从白盒子之前就了解接触那些作品。我喜欢去“看”那些作品内部核心的东西,也就是这个“人”的部分。


目前对于虚假和真实会有一些判断,作品是“人”创作的,“人”才是核心,人有过去的记忆、原生的环境、不断增长的学识、拓宽的视野、关心的视角、反复打磨的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与“人”紧密相连的东西,骗不了人,那些只是用技术、一些小灵光、小聪明的作品,一下子就能感受到。


所以我学习到的最重要的点就是先要了解自己向内观,才能向外展示。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楼烨:当然有。因为我一开始读的是国画系,创作也都是在绢本上渲染的。我觉得还是比较传统和有局限性的。后来接触的了当代艺术后我的创作思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创作材料和作品。艺术家其实很容易沉浸在自我的世界当中,看不同的艺术家作品和了解他们的创作思路到做展览,可以从另一种思维帮助我的创作。



蔡贝轶:我非常欣赏每一位艺术家及从业者,他们是最愿意表达自己的一个群体。而我更愿意作为一名观众和聆听者的角度,每一次的沟通都是收益匪浅的,也就如我的爱好,我不排斥任何角度切入,学术的知识。我还在学习中,我更爱吸取。这跟我的专业背景也很有关系,因为设计更多是服务于人的。我们往往会现需要了解对方的需求。所以我的作品会有个人表达但是又是极具功能性的。



韩青杉:今年3月的时候,在伦敦完成了筹备了一年多的考察和展览项目,其中有与纪录片导演Holli Xue一起跟拍了五名艺术家的一天。这五名艺术家活跃在不同的艺术实践领域,有的是教育者的身份,有的是服装设计师、画家、摄影师和建筑师,他们处于艺术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我们记录了艺术家是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和创作的。在具体的实践上,他们如何看待事件,比如材料的使用方式和理解都很不同,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Their use of the materials 丰富了物质的属性,也承载了使用者的智慧。从感性层面上来说,大家从未停止思考,诚实地,即使是天才也是笨拙地,为每一个作品注入苦功,指证现实。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要克服许多枯燥和无力的时刻,那份作为艺术家的决心深深地触动了我,也鼓励了我。在追求真相和勇敢面对社会现实的跌跌撞撞中,大家都是互相扶持着走下去的。



杨鉴:和我工作的艺术家持续时间周期都很长,最长的有快十年了,往往都是有来有回,互相启发,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尤洋:我自己创作能力比较弱,一方面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技法训练,另一方面是因为从事文本工作较多,也会陷入对物质材料的不敏感,总之是身不能舞,手不能画。比如早期我创作的绘画作品虽然都卖掉了,但是作品中基本没有什么艺术层面的信息,更多还是通过图像中包含的故事信息来营造所谓“卖相”。近期作品包括本次参展作品,则尝试避免用直接叙事,而是转到一种叙事的感觉层面。但我的创作能力,与合作的艺术家相比,其实根本无法比较,不值一谈。




Q:对于“艺术家”和“工作者”

这两种身份是如何选择的?



孙敬:这两种身份一开始工作的时候,确实有想过自己是不是做了选择,但后来觉得,好像并不存在选择,保持思考,保持创作习惯,身份应该可以随时转变吧,如果抛开市场不谈的话,我自己是这么想的,可能其他人还是会需要明确你的“身份”。



尤洋:艺术家英语一般用artist,其实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艺术工作者”。艺术进入公共领域的意义,就在于是否能激发观众从日常生活层面进行实践,从而改善生活情境。我当然和大部分观众一样,期待某些时刻能生产出艺术创作的时刻。作为任何意义的从业者,如果在意自身的生存美学,或许都需要有这样的意识,即是用一些通道办法,逾越作为“工作者”的日常,参加展览或者有机地观看展览,其实都是有效的通道。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何雨澄:尽管从小一直接触绘画,本科和研究生也都是纯艺专业,但在工作之后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艺术工作者”身份。一方面是因为发现自己更感兴趣看作品、了解别的艺术家想法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更擅长偏理性的运营工作。而艺术背景的专业基础能帮助到更好的与艺术家交流以及理解作品。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郭郭(COSMOGUOLOGY):都是做的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两种身份我都很喜欢。不存在选择,一切随缘。是否会成为职业艺术家不好说,当然,有更多机会能展示自己的创作,我会积极争取。



吴雨桑:每个人的配置和机遇都不一样,把广度拉宽一些,看你终极想要的是什么。事情的发展不随人表面的心愿,且变化才是永恒,聆听心声顺势而为,其实我没有做选择。我会让艺术包裹我的一生,关于“职业艺术家”,我觉得先脚踏实地,厚积薄发,终将自然而然的。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施翰颖:“工作者”这个身份是可以选择的,“艺术家”这个身份是被赋予的。想做东西的时候,心之所向的愿力是自然流露的。只有内心认可自己,才能一直是艺术家。对于同事来说我是工作者,对于自己来说,我是艺术家。像是一杯水一样,容器(环境)决定我的“称谓”形状。最重要的是,艺术家需要有可支配的钱养活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去投入,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心态。像是一杯水一样,容器(环境)决定我的“称谓”形状。最重要的是,艺术家需要有可支配的钱养活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去投入,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心态。我在为之努力。



蔡贝轶:目前一定只能做工作者,一直也是,可能未来也不会有变化。对于艺术家们我是羡慕的,类似于一个路人驻足站在橱窗外的欣赏。很向往,但我前方的路不在此处。



韩青杉:对我而言两者本质无异,是同一种选择。



杨鉴:这种事情好像不全由我自己选择,在我看来本质上区别也不太大。



祝羽捷:像我这种直觉敏锐的人,很早就知道自己做不了艺术家——这也是一种天赋。



Q:曾经作为全职艺术家,

为何会加入工作者?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娟子:好奇、对自己作品的不满意、看到很多好艺术家想要了解的冲动……没有特别理性客观的原因。虽然未来没有计划成为职业艺术家,但是有过想象,如果画画的冲动强过了做艺术相关工作的兴趣的话,还是有可能。



韩青杉:作为一个还未活得足够饱满的人,在目前有限的阅历上,很难去真实映射一个具体的故事和时代。我深知自己的力量有限,和作为个体的无力。加入工作者可以连接间隔了很久的几代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们,透过他们的作品习得他们的视角去厘清生存现实。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出生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崭新的,而是历史和好几代人的延续,在自身,身为人,难以预测的基底背景中,思考如何突破生理结构的限制以及感知世界的方式,找出无限适用于未来的方式。从事艺术行业可以更紧密接触每个具体的个体信息和在我想要达到的方向上前进。时代不需要答案,时代需要的是记录。也许多年之后的回望,以及同时代不同类别文艺现象的对比,那么,我们现在所坚持做的才会逐渐显露出自身真正的价值。



尤洋:这个是误会,我没做过全职艺术家,只是做过作品,尚无法通过销售养活自己,也无法从创作中接近艺术的意义。所以大部分时间,是作为为艺术家提供服务的艺术机构从业者展开职业实践。我这个创作,估计算不上“文人画”,应该就是“素人画”或者说是“模仿”,类似今天AI对人造物艺术品的模仿逻辑。



Q:有想过自己成为职业艺术家吗?



胡宸宇:其实,我在6月底已经脱离了工作者的身份,现在是一名全职艺术家。



吴俊逸:每个对艺术创作有欲望的人肯定都想成为职业艺术家。但不是每个人对“职业艺术家”这个称呼的定义是同样的。传统来说,职业代表着全职投入,以此为生;但是艺术家不是一个传统的行业或者身份。只要在思想,在看待世界,在心境上是以艺术家的角度出发的,也持续有着创作实践,无论产量,这又何尝不能被当着是一个职业艺术家呢?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孙佳翎:我一直是想做职业艺术家的,但可能没有那个鬼才吧,我认为比起后天的训练,成为艺术家是需要一直“灵光一现”的,那种天赋太稀有了。在泼天的灵感砸到我之前我还是先积累吧。



韩青杉:职业艺术家是一个理想状态。但全职与否,只要参与艺术,用自己擅长的习作方式与其他合作方去实现和探究,对我来说就很好。



尤洋:其实每天睡觉前都有这样的梦想,每天醒来回到现实界,梦就碎掉了。




Q:作为艺术行业工作者,

您是如何平衡工作与创作的?



刘任君:我不算很好的平衡了工作与创作,一方面是过去几年我都不在国内,我经常换国家和城市,生活很游牧。最稳定的工作室就是我的电脑和两套硬盘,这个工作室一部分负责我个人的创作,另外一部分是参与我的工作。我的工作也是会经常出差,各种线上会议。我也试图在可能的情况下在一些工作的项目中落地自己的创作,同时也在打算换一个适合创作的空间去住,因为以后的日子会相对稳定一些了。稳定下来后一些之前记录的没有实现的方案也许可以慢慢实现,稳定下来了应该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方向吧。



田方方:对我来说,很多时候这里面没有清晰的分界线,很多时候我被委托拍一个建筑,我会觉得这个建筑本身就很具拍摄价值和意义,是委托,同时也是创作。但也有时候,你会觉得工作就是工作,在工作之外,你会专门花时间去拍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建筑摄影师,是一份经常流转于不同城市和空间环境的差事,我有时候更喜欢那种随缘和随性的拍摄,比如我来到某一个城市,刚好有一天空余的时间,我就会查询这个城市有哪些充满惊奇的地方,又或者在我工作区域临近,我就发现非常让我有拍摄欲的题材,往往这样的惊喜是始料未及的。因此很多时候,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作,其实都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你得认可这样的生活方式,并从中找到持续不断的生活乐趣。



蔡贝轶:创作是无时无刻的,有时候灵感来了是控制不了大脑和手的。可能只是我或原本就没有平衡这一说法 ,很多都是与生俱来的东西。



韩青杉:要不断地调整和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花时间了解自己。不要太被动和只是等待,有时候要主动去创造适合自己的土壤。



尤洋:我尽量把一些貌似多元的事务,从同一性角度出发,共时推进,也会参与一些政府文化产业相关的议题讨论。比如本次参展的作品,本身是龙年端午节我发的SNS安康post。一个事务,或者课题,可以有很多属性,比如是post,是video,是一次策展的动机,是一个礼物,是一次卖弄或者自嘲。如果你能用不同的视角去唤起手里事务不同的属性或者价值维度,其实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内,能做的事情还是蛮多的。另外就是情绪上要放松和稳定,我一般是通过演奏重金属吉他或者和睿智的艺术家交谈来保持状态。

 

工作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内化于生活的各个时刻,所以不存在“生活与工作如何平衡”之类的设问。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强调生产实践的主体的话,那么也不存在所谓“正常工作时间”或者“创作时间”,“闲暇时间”之类将自身视作职场工具资料的看法。当然,以前我用绘画方式创作时,因为依赖物质材料,所以就离不开一些固定场所。现在媒介灵活多了,有时散步或者开会,有感觉时吹一段口哨,似乎也挺艺术的。



杨鉴:我现在计划不直接创作艺术品,原因是缺乏兴趣,可能是我觉得我的工作时常充满创造性,有表达的空间。




Q:兼顾工作和创作往往需要更高效的时间管理,有怎样的工作方法或经验与我们分享的吗?



尤洋:这个就是相对容易的事情了。网上有各种时间管理tips或apps。一般来说,从业者在本科教育阶段,就会学习和把握时间管理这些技能。如果大家不相信自己的大学教育那一套,希望和我就此交流的话,欢迎私信和我交流一些sop或者table之类。



杨鉴:这个比较个人,独处和安静的梳理工作对我来说是提高效率方法。



刘任君:所有的事情都先花总时间的1/4去想,例如我只有一个小时做这件事,那我花10-15分钟去想怎么做,有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做计划和预判,然后剩下的45-50分钟就直接开干,不想,纯人工和体能的输出。所以如果有两周我也是这样,前面3-4天用来计划、思考、预判、画图、建模之类的。把可能出现的情况尽可能都捋一遍,然后开干一定会遇到问题,但都没那么突然了。



吴俊逸:努力,少睡觉,莫忘初衷。



蔡贝轶:只能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工作”时间,这个肯定没有任何捷径。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隐藏的创作: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展览开幕现场,苏河皓司,2024年




Q:您是因何契机进入艺术行业?



胡宸宇:2015到2017年,我在伦敦读摄影研究生。其实在读期间我还没太明白创作是怎么一回事,只是喜欢看展,每周都会去TATE和RA,这让我对美术馆特别向往。假期回国时,我在上海看了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和费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的展览,发现原来上海也有这么高质量的展览,于是决定毕业后要去美术馆工作。记得回国第二天,时差还没倒好就去余德耀美术馆当实习生了。



刘任君:2012年6月30号下午两点我在武汉理工大学教务处拿了本科毕业证,六点就出发去北京了。那时候没有高铁,坐的还是绿皮火车。7月1号一早到的西站,我都不知道我住在哪儿,但我知道我要在北京搞艺术。我也不知道我住的西直门离798那么远,然后我也谁都不认识,每天坐俩小时公交去798和草场地瞎转,看看这些搞艺术的在干什么。那时候流行用微博,豆瓣也是活跃的。所以逐渐的在微博上认识一些艺术家,在豆瓣上参加一些艺术小组的活动,自己也参加一些展览。



张嘉荣(少年组):鄙人本来对艺术一无所知。在清华大学读博士的时候兼职政经和文化媒体工作,被邀请到北京UCCA的电影播放会作影后谈嘉宾,故此认识了艺术领域的朋友们。经过他们介绍,开始在各个艺术媒体写展览评论,及后有参与策展工作。



孙佳翎:高中和本科阶段都是艺术学院的,身边也都是想要成为艺术家的同学,对进入这个行业我不感意外。不过因为我学的是比较主流的电影创作,并不是当代艺术影像或画廊电影(gallery film)这种特别的方向,所以一直没找到合适的路径,可以说是在缝隙里徘徊。艺术批评和写作就显得更“容易”上手一点,之前也是在迷茫期误打误撞得到了一份在画廊的工作,因此接触到了很多很好的艺术家和展览。



杨鉴:从小喜欢绘画,顺理成章的进入到四川美术学院学习版画。逐渐的了解到策展和画廊等等一系列艺术生态,逐渐对建立生态产生兴趣和想想空间,在大学就决定做策展和机构运营,之后去的英国学习策展,回来后一直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工作,在画廊的角色从简单的策展逐渐叠加,慢慢形成了集策展、市场、运营为一体的工作样态。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房方:我是2000年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毕业的;因为想近距离地接近更多艺术家,就做了艺术记者,在央视《美术星空》工作了五年;之后因为想证明自己的艺术眼光,就开了画廊,和伍劲一起创办了星空间。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壮壮(陈墉):我是18年从美国萨凡纳艺术学院毕业,之后在纽约工作和创作了一段时间,期间也参与过一些艺术驻地项目。其实在回国之前就有创立一个艺术机构的想法,但由于对国内艺术行业的不了解以及个人工作经验的缺乏,回国后并没有立刻将这个想法推进。加之遇到疫情等种种因素,一直到2022年3月才开始成立第一个空间,可能更偏向于一个替代性空间的定位,并做了第一个展览。至于是什么样的契机,很难说,因为毕业后的职业方向就比较明确是艺术行业,但具体以何角色加入其中,其实也是一边摸索一边尝试。



娟子:大学是艺术师范类学校、后在央美进修,然后是作品销售、持续多年的绘画。进入艺术行业的原因是对艺术的好奇吧,所以自己做了画廊,直至现在加入香格纳画廊。做了很多尝试,仍然还在好奇、体验、阶段性总结的持续循环的状态中。



蔡贝轶:一直从事的是室内、建筑、设计领域,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接触到艺术作品,产生融合和共鸣。最早开始接触的项目应该是江苏省大剧院委托我做为专家艺术顾问之一。之后相继参与了Objective Gallery一家收藏级设计画廊、两届设计迈阿密的承办、Art021、DNA等博览会的作品参展。



尤洋:我是2005年进入艺术行业,当时主要从事文化艺术刊物的采写和拍照工作。2006进入博览会事业,2010年进入生活方式媒体事业,2011年进入美术馆事业至今。



郭郭(COSMOGUOLOGY):毕业即将离校,大学老师某天突然电话问我要不做艺术家助手(我当时并不清楚助手的具体是做什么)?然后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成了艺术家胡介鸣老师的助手2年。


10年至22年在杨振中老师工作室,期间承接多位艺术家和机构的艺术作品拍摄、制作等,也经营自己的公司承接商业艺术品设计、制作。目前也在香格纳画廊兼职。



田方方:我大学专业学的是建筑系,当时选建筑系主要是觉得可以学画画,这大概是我人生中最早有点艺术偏向的选择了吧,但后来发现其实建筑设计也蛮有意思,毕业之后顺利成章的就成了一名建筑设计师。当时2013年,依然还是中国城市化和房地产并行发展的黄金时代,来不及过多思考就投身于这样的浪潮之中。


直到2016年工作了三年之后,因为也觉得喜欢摄影,于是在离职间隙就尝试去做建筑摄影,没想到就这样走上了职业建筑摄影之路,对我来说,很难将建筑摄影归于纯艺术行业,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工匠或者手艺人。但在工作之外,我也会拍摄一些自己喜欢或者觉得有价值的主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筑这个媒介,我可以去了解更多这个纷繁庞杂的社会,这是相当有趣的一部分。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祁一幻:我目前就读于香港浸会大学的视觉艺术学院,同时在深圳的一家画廊PETITREE ART担任传媒设计工作。家庭中有一些艺术家和艺术从业者,他们对我的艺术兴趣和职业选择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从小接触艺术,逐渐培养了我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在PETITREE ART工作也使我有机会接触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这对我的艺术发展和学习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



韩青杉:2018年选择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人文学科摄影专业,在受邀艺术家座谈和专业内导师的研讨会中,逐渐学习了艺术理论知识和历史,认识到学术研究、艺术实践在艺术的持续发展和自然演化中所拓展的力度和重要性。2019年在香港巴塞尔期间,参与了与巴黎的画廊合作出品艺术家Lenny Futura的香港首个展览《Abstract Compass》。


展览准备期间,艺术家在现场创作,在为期两周的临场协助作画和记录的工作中,近距离见证和陪伴了创作这一行为本身对艺术行业和市场景象注入的能量。相继举办的活动和公众分享会、文字记录、艺术家采访的工作等,凝聚了来自不同热爱艺术的人的力量。我们在共同参与构建这番繁荣现象的同时,也被汇聚而来的能量所影响。因此,想要成为这股力量并延续它的念头由此而生。




Q:很多人并非一开始就从事相关工作,不同的职业背景为您带来了哪些不同的创作视角呢?



吴俊逸:我一开始加入画廊就是为了学习艺术,梦想有朝一日能当艺术家。在画廊工作之前,我的本科是心理学。一直都对于我们怎么思考以及不同视角感兴趣的我把在心理学学到的理论以及知识有意无意的注入到我的创作里面。



蔡贝轶:设计工作会接触非常多不同类型的事物,所以范围就比较广了,从中西方美术史、建筑史、非遗手工、当代新科技、各个时期的设计脉络,以及现在比较新的量子力学,对于未知领域的假设论,我都喜欢看。类似于看电影,很多人喜欢看更真实的故事,有的人则喜欢科幻、魔幻等,我就都喜欢。这些事物都会给我创作的灵感。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施翰颖:在此前的创作中,我发现我会有很强的“立意”,但是现在会更松弛一点,或许是“设计”有一种更慷慨的一面,设计师趋向于解决问题,而不只是做提出问题的人。这是“设计者”的这个身份让我看到的。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田方方:可能对于建筑摄影师来说,建筑师从业背景,是一个很好的加分项,这会让我从设计师角度出发,去更好的了解建筑的结构,空间和材料,以及建造逻辑和使用场景,但同时我又会觉得这也是一个局限,建筑是一个汇聚了当下权力和资本的复杂工程,往往跳出设计师视角,才能获得更宽广的社会性视角。


我平时比较关注身边发生的很多荒诞离奇的社会性事件,其实每个事件背后都有其对应的时间和空间场域,而当你发现了背后更多隐藏的真相之后也就没有那么荒诞不经了,我想这也是构成建筑复杂生命的一部分,并和每一个具体的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孙敬:如果算是影响的,可能是更多的把观者的体验,或者说观者是否能一定程度的参与到作品中作为创作的一部分。



胡宸宇:对我来说,职业背景对我的创作影响不大,因为我把工作和创作分得很开。每天下班后才是属于我的时间。我一直关注的主题是图像背后的权力关系和在当下语境下的“观看”。



尤洋:近年来我在短视频平台的裹挟下,每天关注世间百态,从中东的战场直播到北京郊区的乡村rap。这些碎片构成了今天文化艺术产业的时代背景,也成为建构我自身在美术馆相关工作和学术研究工作的信息土壤。


很多朋友认识我是因为我的文章或策划的展览,其实我也做一些声音相关的创作、也会会参与一些政府文化产业相关的议题讨论,录制一些综艺节目、电台节目,参演一些电影等。综上,有时我觉得我自己也是碎片的,和这个时代的症候有相似性。我自己的创作中,声音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元素,再结合绘画、录像、文本等综合材料,有了解我创作的观众反馈过,我的创作有个模糊的指向是一个黄昏一般的未来。



祝羽捷:作为有着很长工龄的文青,我有很长时间的写作经验,训练我可以直观且感性地面对艺术作品,而不是先行以理论或概念为导向。对人类情感和日常生活有更敏锐的感知,我习惯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来传达思想。


有一种趋势是,我们的艺术直觉正在萎缩,越来越依赖于找到理论作为支撑。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艺术的创作过程,也改变了我们欣赏和理解艺术的方式。理论无疑可以提供框架和深度,但当我们过于依赖它时,反而可能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的直观魅力和情感力量。艺术应该是一种直接触动心灵的体验,而不仅仅是智力上的思辨。



壮壮(陈墉):我并非全职写作者,但多多少少,少少多多还是要经常为展览写一些东西的。当然这些写作部分都跟我们的展览或者艺术家有关。我觉得这是做艺术空间运营有很有启发性的工作之一(虽然不在继续进行艺术创作了,但我依然是很喜欢有创造力的工作)。


写作这件事情对于我来说一方面帮助我更加了解我们合作的艺术家,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艺术家在实践中所讨论和研究的问题,我需要更加系统性的去学习和了解,所以写作对我来说是个有启发性的学习过程。



韩青杉:本科期间我在新加坡理工学院学习商科和IT专业,对数据(Database)和分析假设(Hypothesis)所概括的社会结构,以及人类行为和感知的融入,不间歇modify和形成,保持着一种清醒的认识。


在呈现艺术项目、面向大众时,我也会考虑艺术品和展览方式,思索它们对这个世界产生的影响、生成的关系以及可能形成的意识形态。在创作过程中,我会时刻定位自己艺术实践的作用力和处境,然后承认自己作为个体的渺小,同时也许可以成为不容忽视的可行通道。



吴雨桑:在这么多年的工作中,与那些优秀的艺术家们共事,还参与了不少艺术展览项目,大致看清了艺术圈的面貌,我对于“艺术”有了自己的理解。“艺术”与“艺术圈”还有“艺术市场”都是不一样的概念,我会更清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的创作很单纯,就是好好画画,画一份清净、安静与抽离。工作经验会让我更珍惜绘画的纯粹性,可以不要背负太多外部的事,保留一片“自留地”,保护好对于“绘画”本身的热爱。




Q:除艺术行业从业者和艺术家外,

是否还有更多身份?



于宙:流浪汉、汽修工、废品回收员、纹身师、美术老师、蜗牛、木工。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祝羽捷:我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读书狂魔,去年一年读了两百本书。



刘任君:朋友们想让我做私房菜厨子,在尝试,可以的话做个Home Bar赚点儿外快吧。



壮壮(陈墉):有,计划单位的单位领导哈哈哈。



蔡贝轶:室内设计师、产品设计师、餐饮投资人、美业投资人、品牌策划人、设计策展人等等。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田方方:我可以说自己是“业余建筑评论家”吗,拍了那么多建筑,我总是喜欢对这些建筑评头论足,尤其是和朋友们在私底下讨论,我非常享受这样的时间。



尤洋:我演电影、录综艺、做up主,但都没什么流量。



胡悦:除此以外还是一名coser,会在社交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造型和创作,也收获了不少点赞与关心。对我来说在拍摄短视频时也是一种创作的方式,甚至大部分时间的思维模式和我进行艺术创作一样。而且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在穿上cosplay服装的那一刻好像真正成为了“不存在”的角色。最近对这个话题也非常感兴趣,想要创作一些相关的项目。



吴雨桑:还在和几位朋友做关于“东方美学”的研究,但目前就是研究和讨论为主。



张嘉荣(少年组):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哲学研究者。我曾经在一些主流媒体写文化评论,所以在我写的艺术评论会有跨学科的情况。




Q:在艺术机构工作需要具备哪些技能呢?有什么原本自己认为与艺术完全不相关的技能,在后来的工作中发挥了特别的作用呢?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尤洋:我从小挺能吃的。后来发现通过吃,认识了很多艺术家老师,也借此生产出更多的沟通时刻,令我受教很多。随着吃的越来越娴熟,我逐渐认识到“吃”不仅是导向生产的“通道”,亦是生产本身。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房方:学会看财务报表。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久久:我觉得最基础的条件是热爱,因为如果没有热爱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而后才是各种专业技能。可能现在和自己设想最不一样的地方是,每个展览都在为钱发愁。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祝羽捷:你是想问像余华那样,写小说前是个牙医,看过上千个人的口腔吗?我从小写作业很快,所以拖延症对我来说构不成威胁。你看,这次展览,我是第一个来送作品的吧。




Q:工作之后,您参与过哪些特别有意思的展览?或是在布展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幕后故事分享?



胡宸宇:2017年在余德耀美术馆,那时候布周铁海老师的《必须》。那天半夜里布展,然后把画都平铺在地上定位置,结果进来了一只小猫,在画上散步。(这能说吗?)



刘任君:很多,2013年我作为鄢醒的助手协助他在麦勒画廊的个展《近作》,很疯狂。我要去找黑人模特去沙漠拍照,要跟鄢醒要一起去韶关搞调查去写生,然后要找各式各样的材料去做很多造型的雕塑,对接各种工厂。那时候需要一条蛇,给黑人模特拍照用,但是他很怕蛇,可是我又不杀生。我当时去东直门附近的一条胡同里的店买蛇,还被蛇咬了一口。但是当时很急,黑人模特和他的经纪人就在等着我拿着一条死蛇过去,他们才会愿意第二天一早跟我出发去张家口的沙漠拍摄。我就跟老板说,我不杀生,请帮我处理一下。老板直接拿了个农夫山泉的瓶子,装了白酒,从笼子里扽一条蛇塞里面。我记得我当时打车去大望路地铁站的时候蛇一直在我手里的瓶子里拧,能感觉到很大的力气。


后来2014年加入刘韡工作室,做了很多展览,每一次都有意思。刘韡永远都要推翻重来,我跟他学了很多东西。2018年刘韡在长征空间的个展《幻影》当时对我们挑战很大,因为一般我们都是在工作室自己制作,但那一次我们做的都是运动装置,协同一些外部技术支持单位来一起完成,全部都很极限。



蔡贝轶:之前Objective Gallery每次的展览就很有趣 ,自己参与策展应该就是去年Design Miami Podium,感觉还是运用到了自己积累的专业技能帮助到了展览呈现的质感,很有成就感。



尤洋:2020年我策划了一个展览,其中我用笔名做了个声音装置作品。有位美术馆同事看到后非要收藏,我不忍心赚她钱就告诉销售打五折。之后藏家同事很感动,觉得碰到好人。其实大部分美术馆同事都知道这个是我的笔名,大家天天笑这个事情,后来我也忍不住笑了。


现在这位同事是美术馆的艺术总监之一,也是筹款部门负责人之一,对维系美术馆贡献很大,不知道我的声音作品在其中没有用起到积极或消极作用。这次参展我用的也是笔名(一个写偏向传统文化文章的笔名),听说也有观众问价格,如果我认识的话,也会打五折。



祝羽捷:布展的时候不是状况百出,策展人要去灭火吗,跟上手机的“消气操”跳起来,策展人还能强身健体,通体顺畅,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




Q:画廊与机构一般是如何

挖掘新兴艺术家或选定赞助对象的?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房方:通过已知的艺术家挖掘新兴的艺术家,是个捷径。



壮壮(陈墉):我们一般选择青年艺术家以三个维度进行评判。首先青年艺术家同时也意味着更低的收藏门槛以及更不稳定的创作状态和未来市场预期。因此我觉得作为一个单位领导通过几个维度去提前帮藏家规避掉一部分不稳定性并将展览机会留给更有价值,更专注的艺术家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的三个维度分别是:工作量、艺术家自述的准确程度和作品的完成度。



韩青杉:需要持续观察艺术家的成长,至少两年的时间,也要给予艺术家时间去缓慢扎实地创作,陪伴他们一起成长。




Q:许多当代艺术作品的解读都是较为晦涩难懂的,您觉得作为画廊和机构如何让当代艺术进入大众视野?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房方:在解读当代艺术作品的时候,我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尽量“说人话”。



壮壮(陈墉):我们并不以进入大众视野,或者说做一个大家所喜欢的,热衷来打卡的展览为主要目的。有很多人喜欢,来打卡或在线上有很好的流量传播固然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但我觉得这不是全部的目的也不是针对一个展览是否成功的唯一衡量标准。


相反的,我觉得作品对于观众有一定的观看门槛有一定的标准也不是一件坏事,至少从一方面来看可以节约展览管理成本,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与更严肃认真的观众沟通上,而非现场拍照管理上。这其实跟现在很多空间开始向观众收费是一样的道理,我们都希望把时间和精力留给更严肃更认真的人。




Q:您觉得艺术工作者需要具备哪些基础条件?

入行后有哪些与自己设想的不一样的地方?

入行后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祝羽捷:艺术工作者需要具备对世界的敏锐感知和无尽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一种执着和深刻洞察。不作为策展人,不要拒绝意外。很多时候,我们接受的学院训练和学习会在不知不觉中限制自身。不断自我反思和否定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要勇于拥抱那些意外的、非传统的元素。就像策划展览一样,如果一切都按照常规进行,结果往往只是平庸。真正的突破,常常来自于那些意料之外的想法和大胆的尝试。


你爱这个行业自然容易把它看得比天大。在这个行业中,我们经常发现,当代艺术不仅是一个充满独特创意的领域,更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圈子(这是可以说的吗?)。受众有限,资源也常常比预期中要稀缺。因此,作为从业者,我们不仅要对艺术保持热情,还需要具备应对现实挑战的能力,但不能局限于眼前的现实。我希望自己保持一种宽广的世界观,持续突破限制,保持开放态度前行。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房方: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是热爱艺术和看重艺术。成为画廊主以后,我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商业责任。只有做好生意,才能持续下去。



*采访特别鸣谢:所有参展的艺术工作者及苏河皓司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隐藏的创作: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Hidden reflection: works from art workers


香格纳x苏河皓司 双馆联合举办


参展艺术家:陈子豪、蔡贝轶、壮壮(陈墉)、陈勇为、房方、COSMOGUOLOGY(Cosmo Wong&郭郭)、韩青杉、何脉、何雨澄、胡宸宇、胡悦、黄乐、黄佩姗、金昌一、久久、娟子、老头组(薛雨竹&丰静帆)、李昕頔、刘任君、刘玉姗、楼烨、陆博宇、吕奕蒙、马豪、祁一幻、瑞那特·吾尔开希、少年组(张嘉荣&宣琛昊)、施翰颖、苏打、孙佳翎、孙敬、田方方、王乙竹、王译媚、吴俊逸、吴威、吴雨桑、项偞婧、杨后瑜、杨家超、杨鉴、杨铭、杨俏霞、尤洋、于宙、徐天天、徐星睿、郑力敏、朱草民、祝羽捷(蓝色标注的艺术家作品于香格纳M50展出)



展期:2024.7.20 - 9.14

??香格纳M50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6号楼
(周二-周日 11:00-18:00)

??苏河皓司 
上海市静安区文安路30号1楼

(周二-周六 10:30-18:00)




  SUHE HAUS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苏河皓司是为创意社群打造的多维启迪性灵感之所。我们接纳跃动思潮,共连当代艺术与设计。集志趣奇能的创意才士,通过多维域的共创,构建一个灵感常驻的平台。




香格纳画廊 X 苏河皓司 | “隐藏的创作”群访:艺术工作者如是说……  ShanghART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