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如果说艺术如忒修斯之船,你渡成功吗?》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2024年7月21日,“中法文化之春——中法建交60周年特别呈现”项目,暨中国当代旅法雕塑家郭成东中国的首次个展《渡将在深圳木星美术馆正式开幕。


“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逐渐被替换,直至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有的木头,那么这艘船是否仍然保持其原来的身份?”


忒修斯之船(Ship of Theseus)是一个经典的哲学悖论,大多用来探讨身份和同一性的问题。这个悖论源自古希腊神话中的忒修斯,他是雅典的国王,也是战胜米诺陶的英雄。根据传说,雅典人为纪念忒修斯的伟业,保留了他乘坐的船,并定期更换船上的旧木板,以确保它的保存。


《如果说艺术如忒修斯之船,你渡成功吗?》 崇真艺客


忒修斯之船(Ship of Theseus),Chatterton, E. Keble (Edward Keble), 1878–1944


随着时间的推移,船上的每一块木板都被替换了,最终这艘船不再包含任何原始的材料。此时,一个问题就产生了:这艘船还是原来的忒修斯之船吗?如果不是,那么更换过程中在哪个时刻它变得不再是原来的船?此外,如果将所有被替换下来的旧木板重新组装成另一艘船,这艘由旧木板构成的船是否更能被称为忒修斯之船?

《如果说艺术如忒修斯之船,你渡成功吗?》 崇真艺客

图片来源于mapping ignorance


在跨文化环境中,特别是在中国艺术家海外经历的背景下,大部分人会经历文化壁垒的过程,这里可以类比为忒修斯之船的零件替换。文化壁垒是指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理解和沟通障碍。例如,语言、价值观、社会习俗等因素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显著差异,这使得个体在跨文化交流中面临沟通和理解的困难。就好比,中国人起床后一杯热水开启新的一天,而法国人一年四季冰水走天下。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个体需要重新思考和调整自己的文化认同。这种过程可能伴随着对原有文化特征的保留和新文化元素的吸收,艺术家们的文化认同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重构。


《如果说艺术如忒修斯之船,你渡成功吗?》 崇真艺客

郭成东巴黎工作图片


20世纪初期,中国掀起了一股美术留学热潮,大批有志青年纷纷前往巴黎等欧洲艺术院校求学,这一现象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从林风眠到其学生辈赵无极、朱德群,80年代的陈箴、90年代移居法国的黄永砯。这些艺术家们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郭成东也是如此。他从小深受父亲的的影响开始学习了中国传统玉雕技法,1995年去到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学习写实雕塑,随后远渡重洋去往巴黎接受了西方系统的专业教学。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熔炉中,郭成东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与西方现代主义相结合,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如果说艺术如忒修斯之船,你渡成功吗?》 崇真艺客

郭成东巴黎工作室图片


中国旅法雕塑家通常会面临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他们的创作可能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元素。这种文化混合的过程类似于忒修斯之船中的木板更替:在不断吸收和转化不同文化元素的过程中,艺术家的文化身份是否依然保持不变?或者,这种融合是否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身份?雕塑家的作品可以被看作是文化身份的具体化表达,通过对材料、形式和主题的探索,可以反映他们在东西方之间的身份转变与再造。


西方雕塑的发展始于古希腊时期,当时的雕塑家们对人体比例和解剖学结构有着深入的研究。希腊雕塑家们追求的是通过精确的比例和动态来表现人体的美感与力量。例如,古希腊雕塑家波利克利托斯(Polykleitos)创作的《持矛者》(Doryphoros)就是这一追求的典范。这件作品通过严格的对称和比例,完美地呈现了一个男子的理想体态,体现了古希腊艺术对人类理性和身体美的高度赞颂。


《如果说艺术如忒修斯之船,你渡成功吗?》 崇真艺客

波利克里托斯的《持矛者》(Doryphoros,或称《规范》),罗马大理石复制品,原作为希腊青铜雕像,约公元前450-440年(收藏于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照片:Steven Zucker,CC BY-NC-SA 2.0)


在中国,早期的雕塑艺术主要是以宗教和实用为主要目的,如新石器时代的玉雕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雕塑,这些作品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祖先和神灵的崇拜。到了秦汉时期,雕塑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兵马俑就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作。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雕塑成为这一时期的艺术主流,例如河南的龙门石窟、山西的云冈石窟...


《如果说艺术如忒修斯之船,你渡成功吗?》 崇真艺客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座石窟,展现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风格。图中所示的卢舍那大佛像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也是龙门石窟最具标志性的佛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与西方雕塑对人体的写实追求不同,中国雕塑更早期的发展中,特别注重精神意境和象征意义。中国雕塑家常常通过简洁的造型和象征性的表达,传达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理念。例如,东汉时期的马踏飞燕雕像(也称“马超龙雀”)就是这一理念的体现。雕像中的马以轻盈的姿态踏在飞翔的燕子背上,展示了速度与力量的结合,但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当时人们对自由、力量和速度的追求,反映了东汉时期对现实世界与精神境界的融合。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传统雕塑艺术仍然占据主流思想。改革开放后,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从本质上发生了改变,意识形态逐渐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雕塑创作的主题也趋向于丰富、打破传统程式。然而,在当代艺术中,如何让雕塑作品更加具有当代性,这也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挑战。


《如果说艺术如忒修斯之船,你渡成功吗?》 崇真艺客

《Bubble》2024,聚酯,300 x 160 x 150 cm


雕塑《Bubble》是郭老师2024年带来的全新作品,与之前的作品《骏马》、《荣耀》不同的是,这个作品不再像传统雕塑那般具象化,而是以一种抽象的形式打破了人们对雕塑的刻板印象。乍一看,人们可能难以立即捕捉到作者的意图,但正是这种模糊性和开放性,使得每位观众都能以独特的方式去解读作品,就像“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都可以为《Bubble》赋予全新的意义。

《如果说艺术如忒修斯之船,你渡成功吗?》 崇真艺客

《骏马》,2006,青铜,48.6 x 14 x 38.5 cm



在《Bubble》中,郭老师通过气泡状的形式,巧妙地将固态的材料与流动的形态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轻盈而动态的视觉效果。这种形式选择不仅削弱了传统雕塑的厚重感,也象征了当代社会中的不确定性与流动性。作品在挑战雕塑传统表现形式的同时,强调了当代生活中不断变化和不可预测的状态。


艺术家通过《Bubble》表达了对现代生活的反思,作品的抽象性与象征意义鼓励观众去质疑和探索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关系。该作品,也代表着早期旅法艺术家在海外对于新环境的一种迷茫状态。早些年,刚到法国的郭老师对于周遭环境发出的感慨大多是“束缚”,活在“真空”世界里。Living in a bubble直译是“生活在泡泡里”,这里的泡泡象征着现实社会。艺术家通过暗喻的形式,含蓄的表达了中西方的文化壁垒以及自身在海外的归属感丧失。


《如果说艺术如忒修斯之船,你渡成功吗?》 崇真艺客

郭成东与雕塑作品《Bubble》,图片来源大视觉摄影工作室


《自塑像》则更为直观的表达了艺术家对于“自由与束缚”的所思所想所感。大尺寸的雕塑从视觉上带给人们强烈的冲击感,狰狞的肢体试图冲破身上的枷锁,这种束缚一方面来源于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则表达出艺术家走出舒适区的阵痛,然而被枷锁捆绑住的人一方面是艺术家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任何人。郭老师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将西方观念艺术带入雕塑领域,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成就,因为雕塑往往以其物质性和具体性为主,很难通过观念来表达抽象的思想。然而,郭老师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将观念艺术的精髓与雕塑的物质性巧妙结合,赋予了雕塑全新的生命力和当代性。


《如果说艺术如忒修斯之船,你渡成功吗?》 崇真艺客

《自塑像》 2010 聚酯 320 × 225 × 225cm


说起观念艺术,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对当时流行的形式主义艺术(如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叛。著名的观念艺术家如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在20世纪初期就提出了“现成品”(Readymade)概念,他的作品《泉》(Fountain)将一个普通的小便池展示为艺术作品,挑战了人们对艺术的传统认知,甚至也是在挑战整个艺术体系。


《如果说艺术如忒修斯之船,你渡成功吗?》 崇真艺客

马塞尔·杜尚,《喷泉》,1917 年,图片来源:WUSF 公共媒体


郭成东的作品《Fontaine泉》一方面向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的经典作品《泉》致敬,另一方面则通过更加抽象的形式,对当代艺术中雕塑装置过度注重观念表达、使用大量现成品而忽视雕塑本质属性的现象进行了批判。郭成东在这件作品中将小便池的形状进行了扭曲化处理,意在挑战和反思观念艺术的极端表现方式,特别是对当代艺术中过度排斥传统美学追求的现象提出了反抗。

 

在《Fontaine泉》中,郭老师不仅仅是对杜尚经典作品的回应,更是通过这一扭曲的形态,表达了他对当代艺术中过分强调观念而忽视美学的现象的不满。作品中的扭曲形态象征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与重新诠释,提出了雕塑在当代艺术中的新可能性。


《如果说艺术如忒修斯之船,你渡成功吗?》 崇真艺客


《泉》 2021 石膏 70 × 29.5 × 37cm


紧随其后的是《与泉对话》这一作品,它以倒放的马蹄形状构成了一个小便池的造型。马一直是郭成东创作中的重要元素,他认为马象征着自己,代表着自由与四处游走的精神。而这个倒置的马蹄形小便池则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观念结合在一起。郭成东通过这一象征性的形象,批判了当代艺术为了追求“特别”而特别,过分忽视传统美学价值的做法。


《如果说艺术如忒修斯之船,你渡成功吗?》 崇真艺客

《与泉对话》 2021 青铜 70 × 29.5 × 37cm


《与泉对话》不仅是对杜尚作品的再思考,更是郭成东对观念艺术全新理解的体现。他通过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观念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艺术表达形式,既尊重了雕塑的传统属性,又赋予了其新的观念内涵。这种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张力的探索,使得郭成东的作品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独树一帜,成为对观念艺术与美学追求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


《如果说艺术如忒修斯之船,你渡成功吗?》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部分图片


郭成东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深度融合,将西方的观念艺术巧妙地融入到传统雕塑之中,同时又将中国的传统元素与西方艺术观念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创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他并没有盲目认同或追随某一方的艺术传统,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不断的更新与迭代。就像忒修斯之船的悖论一样,郭成东的艺术创作在不断吸收新的元素、更新自我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形成新的表达形式。

 

如果将这种创作过程比作船的更新,我们可以问:这艘船还是原来的船吗?或者说,经过无数次更新之后,郭成东的艺术和思想还是原本的他自己吗?或许,正如有人所认为的,每一个新的时刻,船都是全新的,然而它的本质仍然是它自己。这就像郭成东的艺术,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他思想的延续与更新,每一个新的“组件”都在构建一个更为完整的自我。

 

通过这种不断的融合与创新,郭成东不仅在形式上展现了雕塑的全新可能性,也在思想层面上体现了艺术家自我身份的持续进化。观众可能会问,这艘船还是那艘船吗?答案也许在于,虽然船在不断变化,但它的核心始终未变,它依然承载着艺术家的思想与灵魂。而这,或许就是艺术与生命的本质:在变化中保持自我,在更新中延续永恒。

 

答案或许是开放性的,如果说艺术如忒修斯之船,那么你渡成功了吗?


 展览信息

《如果说艺术如忒修斯之船,你渡成功吗?》 崇真艺客

                               

 展览时间|Duration Time

2024/7/21—9/25 


开幕时间|Opening Time

2024/7/21   14:30 am


出品人 | Producer

吕红荣  Hongrong Lyu 


策展人 | Curator

姜俊& Mael Bellec Jun Jiang&Mael Bellec


执行策展人 | Executive Curator

孟祥隆 Xianglong Meng


展览总监 | Director

陈观亨 Guanheng Chen


主办 | Host 

法国文化中心、深圳市木星美术馆


承办 | Co-host

深圳市木雅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如果说艺术如忒修斯之船,你渡成功吗?》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