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语言学家罗曼·雅格布森(Roman Jakobson)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文学性”(Literiness)这一概念,以此指代文学的本质特征。在雅格布森看来,文学研究的对象并非具体的文学作品,而是“文学性”,即“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的东西”。在当代艺术实践中,对于文学的援引、调用和转换,不仅针对对具体文本,其本质还有“文学性”如何参与构造艺术作品形态这一点。在本期于“野蛮人写诗”展览作品的分享中,我们选择了艺术家陈哲、刘成瑞、施勇、陆平原的作品进行介绍,与大家分享艺术家在作品中直接以文学手法,或者说带“文学性”色彩的创作方式,并讨论在此过程中文学与艺术概念之间的差异与融合。
借助文本写作捕捉生命体验的复杂性
艺术作品和文学之间有什么本质差异?在常识中,我们将文学作品称为艺术作品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在漫长的艺术发展史中,我们谈论的具体“艺术”实际上指的是“造型艺术”。在中国书画史上,被董其昌奉为“南宗”之祖的王维被评论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美学经验直到今天也为中国观众熟悉。而在西方艺术史中,莱辛(Gotthold Lessing)的《拉奥孔》(副标题为“论诗与画的界限”),则认为造型艺术诉诸视觉,擅长描绘“已经完成了的”人物性格,更趋于静态;诗歌则诉诸听觉,其擅长的题材是时间中的“事物的运动”。
在今天,文人画中的“诗画一体”几乎已经失去文化语境,逐渐成为历史范畴,而莱辛的这种二元论显然不再适用于20世纪后半叶之后的的当代艺术现实。但是艺术(狭义的)和文学有其各自的优势,同时亦有局限性,依然是存在的。当代艺术中的“文学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即是如何在一件作品中合理的使用具有不同功能、指涉不同意义结构的“语言”——艺术和文学都是语言,只是它们的语法不甚相同,并最终将它们组织为一种整体。

“野蛮人写诗”展览现场,ASE·空间,2024年
艺术家陈哲从小就对黄昏着迷,“夜晚迫近的时候容易被情绪击中”,“黄昏”,在她这里是一个“往复出现、永恒出现的概念/时间/事件”。如何捕捉、描述这种难以捉摸的感受?陈哲试图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对于“黄昏”这一意象的体验“损耗”,在她看来,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的媒介,可以对某个并不指向具体答案的对象给出某种彻底地“解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在不同媒介之间的跳跃去接近它们。

陈哲,《关于891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2017年-2020年,印金皮面书,文稿、声音,书:25.8 × 36.8 × 4.4厘米;声音:8分,循环播放。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惠允
在《关于891次?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2017-2020)中,陈哲通过改编“伪科学”出版物《关于心灵的顺势疗法药物学》,以百科全书的方式展示出“?昏不适”的症状清单,以近千条很难分清是精神分析还是诗歌长短句的词条信息,试探单一媒介自身的限制,“去留心它的界限,探索它的功能,甚至使它成为作品语言中的强项。在这个过程里,最终或许可以产生一点那种具有文学性,但不一定是文学的东西(something literary but not necessarily literature)。”这一点也和陈哲长期为人熟知的创作媒介——摄影之间形成参照关系,陈哲试图让文本与“照片意义的暧昧不明(ambiguity)一起玩耍”,从而互相借力,还原彼此,从而创造一种混合了“读”和“看”的经验的“写作”。

陈哲,《关于891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2017年-2020年,印金皮面书,文稿、声音,书:25.8 × 36.8 × 4.4厘米;声音:8分,循环播放。ASE·空间展览现场,2024年。图片由ASE基金会提供

陈哲,《关于891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局部),2017年-2020年,印金皮面书,文稿、声音,书:25.8 × 36.8 × 4.4厘米;声音:8分,循环播放。ASE·空间展览现场,2024年。图片由ASE基金会提供
和陈哲对于不同类型媒材的态度相似,艺术家刘成瑞称“写诗但不是诗人”。在“野蛮人写诗”现场展示的28首诗歌,来自刘成瑞2005年至2024年间的创作,时间跨度近20年。观众可以在现场阅读,也可以随手取走这些展示了不同时空中的关于艺术家的个人生命的珍贵片段。

刘成瑞,《28首诗》,2005年-2024年,纸张,10.5 × 10.5厘米(单首)。ASE·空间展览现场,2024年。图ASE基金会提供
刘成瑞说:“我希望时间、空间和诗歌能交织在风马旗般彩色的诗稿中,那是我童年记忆中最斑斓的部分。但视觉艺术和作为视觉艺术的诗稿无法触及到诗歌文本中的想象力,抽象性和音律感,这是由文字的本质决定的。与文字、数学和音乐相比,视觉艺术要弱一些的,主要物质性太强了。而且绝大部分视觉艺术是为视觉而视觉的艺术。”这一点让人联想到刘成瑞最为人所知的创作方式——诉诸身体的行为艺术,也如同诗歌一般,拥有传统的视觉艺术无法企及的功能。在《28首诗》中,他期待观众/读者可以将这些诗意中的现实与想象彼此连接,而不仅仅是将其视为作为“他者”的对象,从而获得更加精微、复杂的精神体验。

刘成瑞,《28首诗》,2005年-2024年,纸张,10.5 × 10.5厘米(单首)。图片由没顶画廊及艺术家惠允
当代艺术中的文学(想象)空间
2019年底,和所有人一样,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艺术家施勇不得不在有限的空间中生活与工作。几乎是出于本能,施勇从书架上取下几本在其青年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书籍(同样也是除了在特别的情况下,一般时候我们不会去选择阅读的经典),随后在同一张纸上抄写其中的一本。每当纸面被抄满,艺术家就会将其擦除,随后继续在这张纸上抄写,再擦除,之后一直重复这一动作,直至结束。施勇称之为“一种不得不做的仪式”,即使在抄写的过程中,因为重复、枯燥的劳动,他曾一度罹患肩周炎,但正是这种身体上的直观感受,让他不断思索个体创作与生命体验之间的关联。

施勇,《遗忘比记忆更久远——〈尤利西斯(上卷)〉》,2021年,纸、铅笔、LED显示屏、红橡木、低反玻璃、热轧钢板,40.7(H) × 59(W) × 7.4厘米。ASE·空间展览现场,2024年。图片由ASE基金会提供
《遗忘比记忆更久远——〈尤利西斯(上卷)〉》(2021)正是这一系列作品中的一件,在展览现场,我们会看到艺术家的反复抄写逐渐让纸张的性质发生变化,从布满痕迹到逐渐光滑,再到破碎乃至解体,书写变得越来越困难,更重要的是,即使在这种抄写之下,记忆的速度始终赶不上遗忘的速度,正像我们在现实中遭遇的那些转瞬即逝的大小事件那样。

施勇,《遗忘比记忆更久远——〈尤利西斯(上卷)〉》,2021年,纸、铅笔、LED显示屏、红橡木、低反玻璃、热轧钢板,40.7(H) × 59(W) × 7.4厘米。图片由没顶画廊及艺术家惠允
虽然施勇选择抄写的《尤利西斯》的具体内容并不一定与其观念之间具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但是这个经典文学文本自然会给观众一些遐想:个人/日常生活的神圣/庸常悖论关系,乔伊斯构造的语言与意义迷宫,以及一种难以言语的存在主义式的悲剧意味,这些都是文学性意象为艺术家的作品带来的拓展。关于这一点,在艺术家陆平原的创作中体现的尤为显著。
2012年后,陆平原开始以写“故事”的方式展开自己的创作,最为人所知的便是那些让人疑窦丛生的“鬼故事”以及因此衍生出的绘画、雕塑、装置等创作。但陆平原的“故事”系列不止于“鬼故事”,或者说,对于“鬼故事”的青睐来自于前者构建出的想象力空间,“鬼”就像艺术一样,是一个难以用某种特定语言去描述的幽灵,它在玄妙的意义空间中徘徊。正像蒲松龄在民间搜集志怪故事那样,陆平原的故事素材来自各种途径,但观众/读者往往能在在一些充满异想的故事桥段中找到与现实,甚至是与自身相关的某种对应。

陆平原,《沙滩》《未来未来》《盗仙草》《蓝色小屋》《画表》《海之蓝》《一步一个脚印》《缝隙》,2013年至今,纸张,尺寸可变。图片由没顶画廊及艺术家惠允
在展览中,写作于2013年至今的8个故事(由A4纸打印)几乎像是“混进”展览文献一般,让人一时难以分清二者之间的差异。陆平原不太会去强调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差异,他的故事就是艺术本身——这或许源自我们对于“故事”这一形态的朴素认知,“讲故事”不是仅仅依赖一个固定文本就能成立的事物,它基于不同语境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故事”本身就不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形态,而是一种“前文学”。

陆平原,《沙滩》《未来未来》《盗仙草》《蓝色小屋》《画表》《海之蓝》《一步一个脚印》《缝隙》,2013年至今,纸张,尺寸可变。ASE·空间展览现场,2024年。图片由ASE·空间提供

陆平原,《沙滩》《未来未来》《盗仙草》《蓝色小屋》《画表》《海之蓝》《一步一个脚印》《缝隙》(局部),2013年至今,纸张,尺寸可变。ASE·空间展览现场,2024年。图片由ASE基金会提供
艺术家介绍

陈哲
陈哲的艺术实践始于对个体意识的探求,由此出发去识别并连通生命的普遍体验。她关注的主题往往摇摆于悖论之间:痛苦与解脱之间的身体、日与夜之间的黄昏、永恒与有限之间的命运。承袭并延展自摄影这一艺术家最初的媒介,陈哲的近年作品尤其关注时间感在不同的媒介与现场中的表意可能。她的工作常以长期项目的形式展开,作品之间相互注脚,最终呈现为一个不断发现与研究的过程。
陈哲,1989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获摄影与图像学士学位。近年作品展出于利勒哈默尔美术馆(挪威2022),UCCA沙丘美术馆(秦皇岛2021),横滨三年展(日本2020),Plug In ICA(加拿大2020),明当代美术馆(上海2020),巴登巴登国立美术馆(德国2019),白兔美术馆(澳大利亚2019),第9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澳大利亚2018),东京都写真美术馆(日本2018),Para Site艺术空间(香港2018),OCA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2018),广州影像三年展(广州2017),安仁双年展(成都2017),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7),第11届上海双年展(上海2016),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6),多伦多大学艺术中心(加拿大2014),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Fotohof艺廊(奥地利2012),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2011)等。

刘成瑞
刘成瑞,1983年生于青海,2005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从创作起始一直以行为、绘画和文字为主要的创作方式。现场行为中他以自己的身体为主体,行动和表演并置,凝聚普通人苦难和诗性的部分;持续行为很温和地和参与者一起在漫长的时间中重塑生命图景和社会人格;绘画创作中他着迷于画面中强烈的色彩和暗含的生命意志;文字以诗歌为主,2017年开始小说创作,以弥补其它艺术语言不能完成的故事。
主要个展包括:”终极社畜”,没顶画廊,上海,2023;”虎口见笑”,没顶美术馆,上海,2023;”春天进行曲”,蔡锦空间,北京,2022;”异教徒”,没顶画廊,上海,2016;”一轮红日”,艺琅国际,北京,2015;”于是河”,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2013;”我们都有着相同的背景”,维他命艺术空间,北京,2011等。
主要群展包括:”云雕塑,首届学术邀请展”,松美术馆,北京,2023;”情念与宇宙”,月涌艺术中心,成都,2022;”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OCAT深圳馆,深圳,2022;”回到现场-McaM五周年文献回顾展映”,明当代美术馆,上海,2021;”柯伊伯带”,山海美术馆,北京,2021;”练习册:安娜卡在您那儿”,悦美术馆,北京,2021;”我也爱你”,高台当代艺术中心,乌鲁木齐,2020;”西岸博览会:video XINTIANDI单元”,西岸艺术中心,上海,2020;”陆上行舟-流域变迁与社会行走”,现代汽车艺术中心,北京,2018;”Heavy Artillery”,白兔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2016;第三届乌拉尔工业当代艺术双年展,叶卡捷琳堡,俄罗斯,2015;第六届莫斯科双年展,莫斯科,俄罗斯,2015;卢布林行为艺术现场交流展,labirynt画廊,卢布林,波兰,2013;第19届NIPAF国际行为艺术交流展,东京、大阪、长野,日本,2013;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澳门主题展,威尼斯澳门馆,威尼斯,意大利,2009。主要奖项:国家艺术基金支持”青年艺术+”项目英才奖,2015;首届圈子青年艺术奖一等奖,2015;澳门艺术博物馆主办”以身观身”行为艺术文献展优异奖,2008,并以此获邀参加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澳门主题展。独立出版个人诗集:《于是河》,A4当代艺术中心,2013;《何路向东》,青海师范大学,2004。

施勇
施勇,1963年出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现在工作和生活在上海。施勇作为中国较早从事装置与影像媒介的代表人物之一。自1993年起,他的作品就在国内外被广泛展出。早期创作致力于揭示现实内部的意识形态;九十年代开始关注改革开放神话下的当代上海的转型概念,继而引向更宏观的全球化,消费文化等层面。2006年,从作品”2007没有卡塞尔文献展”始,施勇将质疑的目光落实于艺术界本身,思考如何通过”搁置”创作来予以抵抗。2015年个展”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既是之前创作的延续,又传达了其未来意图在表面”抽象”之下展开对于”控制”的反思与实践。

陆平原
陆平原,1984年出生于中国浙江,生活工作于上海。陆平原的创作源自他对人类精神意志无形本质的兴趣,他通过对”故事”的创作和使用,展现人类经验的流传与流变,以此为核心,发展出了一系列结合艺术史、流行文化、个人经验等多重因素的创作,跨越文本、影像、绘画、雕塑、装置等媒介。陆平原将超现实叙事与概念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一个与现实平行的、庞大的幻想世界,展现当代人类的精神困境,并重新挖掘人与万物精神联系的潜能。
他的作品已在国内外广泛展出,近期举办的个展包括:”无题(艺术家)”,Humarish Club,澳门,中国,2023;”画廊一夜”,星美术馆SSSSTART,上海,中国,2022;”烹饪诱捕,诱捕烹饪,我可爱的生活”,OCAT深圳馆,深圳,中国,2022;”第一个艺术家”,没顶画廊,上海,中国,2021;”有情世界”,宝龙美术馆,上海,中国,2020;”科拉”,chi K11美术馆,上海,中国,2019;”箱中奇遇”,爱马仕之家,上海,中国,2018;”迷之童年”,万和昊艺术酒店,上海,中国,2018;”成长的烦恼”,没顶画廊,上海,中国,2017;”宝藏”,星汇当代美术馆,重庆,中国,2017;”詹姆斯·斯坦利-第七世德比伯爵”,曼切斯特华人艺术中心,曼切斯特,英国,2016;”河原温”,没顶画廊,上海,中国,2016;”惊奇地发现”,没顶画廊,上海,中国,2015;”胶囊”,Gallery Box,哥德堡,瑞典,2011;”自律的呼吸”,M50创意空间,上海,中国,2010等。
近期参加的群展包括:”摸着收藏家过河”,iag,上海,2023;元邦建筑双年展,线上,2023;”循循”,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北京,2023;”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798CUBE,北京,2023;”时间引力”,2023成都双年展,成都,2023;”13+1”艺术家谱系研究展,星美术馆,上海,2023;”开启START”,星美术馆,上海,2022-23;”我们从别人那里借梦想,像债一样”,没顶美术馆,上海,2022;”情念与宇宙”,月涌艺术中心,成都,2022;”吾辈”,SNAP艺术中心,上海,2022;《江南再造》宜兴站”变奏 | 新千年以来的青年艺术”,宜兴市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宜兴,2022;”好奇无界”,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21;”野生大都会”,宝龙美术馆,上海,中国,2019;”降临:发明风景,制作大地”,前哨当代艺术中心,上海,中国,2019;”极限混合——2019广州空港双年展”,广州,中国,2019;”敢当:当代神石注疏”,UCCA沙丘美术馆,秦皇岛,中国,2019;”仙境边缘——泰国双年展2018”,甲米省,泰国,2018;”艺术家在此”,余德耀美术馆,上海,中国,2018;”城市无界”——2018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上海静安雕塑公园,上海,中国,2018;”这里是上海”,利物浦邱纳德大楼,利物浦,英国,2018;”长征计划:违章建筑三——特区”,长征空间,北京,中国,2018;”*?埋儿童节”,Para Site×香港歌德学院,香港,中国,2018;”动漫美学双年展—叙事曲”,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中国,2018;”PLAY”,没顶画廊,上海,中国,2018;”中国2185”,赛迪HQ画廊,伦敦,英国,2017;”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2016;”第九届利物浦双年展”,利物浦,英国,2016;”无序之美”,卡斯雕塑基金会,英国,2016;”山中美术馆”,四方美术馆,南京,中国,2016;”第三届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乌拉尔,俄罗斯,2015;等。陆平原也是第四届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的入围艺术家;第一届保时捷青年艺术家大奖入围艺术家。
当前展览
往期精彩内容
沈清揭秘拍卖与收藏
一举之间:如何通过拍卖成就收藏
朱永磊梳理西方艺术史脉络
90分钟全接触·极简西方艺术史
王一讲述抽象艺术哲学
ein不能单独存在——艺术家的自我研究路径
房方分享从业故事
画廊主亲历的中国当代艺术20年
杰西卡·塞拉西新书发布
解码当代艺术,构建个体视角
ASE艺术图书馆内景






关于ASE基金会
ASE基金会是一家立足于中国,拥有全球视野的非营利性基金会,致力于支持当代艺术在中国的普及、发展和学术层面的研究整理。基金会共有四个功能:永久性的艺术收藏、ASE·空间、ASE艺术图书馆和艺术赞助项目。
ASE Foundation is a non-profit foundation based in China with a global perspective, dedicated to supporting the popularization,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research and organiz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 It features four functions: permanent art collection, the ASE·Space, the ASE Art Library, and art sponsorship.

www.ase-foundation.com

??
欢迎扫码预约参观!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