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经遥遥悬挂过一轮碎玻璃。在展厅的墙壁上,反射莹白柔和静谧的光芒。
13.11.13
这一轮碎玻璃是德国艺术家Josepha Gasch-Muche的雕塑作品「13.11.13」,命名代表了作品的完成时间:2013年11月13日。
来到上海后,在原本中立克制的标题外,它被赋予了新名字「危险之美」(The Beauty of Danger)。这一更感性的称呼表达了我们对它的解读视角:令人不安又动人心魄。
“就我今天使用的展示玻璃(材料)而言,不是我发现了它,而是它发现了我。”
在作品中,Josepha使用了超薄工业液晶显示玻璃。艺术家工作室附近有一家生产此类玻璃的工厂,而作品中使用的正是生产中积累的废弃品。
艺术家将废弃工业玻璃一步打破,在帆布或木底板上重新组合而成一系列介于平面和立体间的几何雕塑。白色木制衬底上,成千上万片不同形态的碎玻璃迸发而出,跃向深空,组合、厮守、共同吸收又折射着光。Josepha以光为笔,由此冷冽无色的玻璃呈现出柔和而丰富的色泽。
“我意识到我可以完全不使用颜料,利用不规则的玻璃碎片和照射在玻璃碎片上的光线作画。就这样,我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克制纯粹之美的谱系
“作为一名艺术家,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遇到了我的老师。”
Josepha Gasch-Muche(约瑟芙·加什-穆切)1944年出生于德国萨尔州,现今生活和工作于汉诺威。
Josepha早年师从于德国知觉心理学家、艺术家鲍里斯·克莱因特(Boris Kleint,1903-1996)。克莱因特作为包豪斯一员,担任具有盛名的包豪斯预备课程创始人约翰内斯·伊登(Johannes Itten,1888-1967)的助手。
承袭自包豪斯的对于材料在形式之下本源「物质性」之探索,自克莱因特深刻影响了Josepha,是以她在自述中强调了材质和破碎之关联:
“无论天然还是工业,任何材料都有其自身特点和特定结构,有着与生俱来的塑造潜力。我还从克莱因特那里了解到,材料只有在被破坏之后才会展现出它的真实面目。这意味着,作为艺术家,必须深入材料深处,才能了解其本质……”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克莱因特的创作以绘画为主,且Josepha跟随克莱因特时也侧重于蚀刻画及绘画,直至1998年起才开始试验和使用玻璃作为创作媒材,但克莱因特之师,伊登,在包豪斯预备课程创始人、琐罗亚斯德教实践者等身份之外,不那么闻名的是,伊登同时也是1920年建立之包豪斯玻璃工作坊的负责人——2019年包豪斯百年纪念之际,专程复原了伊登的彩色玻璃装置《火之塔》。
对材质之理的探索,于克制纯粹的包豪斯美学,与玻璃这一材料的因缘,有如一条黑暗中的河流滋养了近百年的观念传承。
当「危险」近在咫尺
这件作品长期被悬挂在高处,观者只能在玻璃屋展厅的眺望台上遥望——它的崎岖与暗面、尖刻与危险随着距离淡去了,只留下远处的美。
然而当「危险之美」除却危险,又如何完整?我们希望观者能体验这种危险,感受直视玻璃之刃的不安,与这尖刃跃向观者的绽放。
“水在镜子里流走时间 / 剩下的波纹挂在墙上 / 所有的碎玻璃都在寻找前途 / 扎出一滴血也很珍贵”
——于耀江《自己的碎片》
是以借常设展升级之机会,我们从高处请下「13.11.13」,重新安置于场馆中心,并拓展更新了展陈文本。「危险之美」在新展示空间独享一座屋中之屋,作品下方铺设镜面反射玻光。当雕塑和视线齐平,视距不过一米余,构成它的每一羽碎片由此近在咫尺,仿佛危险一触即发。
在作品旁,我们同步展出了作品自进关抵沪时原装的打包木箱,箱内影像展示了工作日常:艺术品是如何被安全运输和安装在展厅内,又是如何进行定期维护与清洁?
当藏品管理近距离拂拭碎片,当十二位布展工扛起雕塑,托举起艺术拾阶进入它的殿堂,沉重与锋芒的险峻成为了独属幕后的风光,是我们亲历的「危险之美」。
2023年10月,Josepha最新个展以Dangerous Beauty为名,「危险之美」从我们的昵称获得了Josepha的认同。
琉璃尽碎,何处月明
“只有经历破碎才会创造新的事物, 如同辞身前往新的彼岸。”
在此次更新中,我们增设了一项面向儿童的展签,借比喻帮助儿童感受和想象作品抽象的观念——你觉得它像什么呢?是芭蕾舞者的Tutu裙,还是隐喻一般,既破碎又圆满的月亮?
有趣的是,在作品背后,墙上有另一个关于月与碎玻璃的霓虹灯装置《Show, don’t tell》。
Don’t tell me the moon is shining; show me the glint of light on broken glass.
别和我说月色明亮;呈现碎玻璃上的点点闪光。
它是一句(不完全准确的)契诃夫关于修辞的名句,旨在说明想要描述和传递的内容要去呈现,不要总是空口讲述——Show, don’t tell。就像天上圆月道出了人间破碎,「13.11.13」的无尽闪光展现了深空月明。“休言月色明如许,打碎琉璃万点辉。”
不过这一对照更多是一种巧合,阐释和象征也是一种建构,这解读也不过是私人絮语。重要的或许是回到孩子般的视角,回到Josepha克制内敛的叙事,由你来为它赋予意义。
编辑:Raini
文案:Fangqing
排版:欢欢
参观购票
即刻购票 TICKETS
+86 21 6618 1972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