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展览现场,《边界》START星美术馆,2024年
《边界——星美术馆开馆展第三季》正在开放,我们展出了艺术家杨少斌创作于2008年的作品《X-后视盲区 No.2》。“X-后视盲区”系列作品延续了艺术家的现实主义态度,也标志着艺术家作品的转变,即从再现式表达转变为以一种更为主动、主观的方式对以煤矿为核心的存在系统进行介入和转化,并采用更具实验性的图像学方式。
杨少斌,《X-后视盲区 No.2》
布面油画,353x240cm,2008年
作品名中的“X”指向X光这种医疗手段,透过表层观察内部,完成对疾患的寻找与诊断,意在试图引导观众从现象表层看到事件本质。同时“X”也有警示和质疑的表意。“后视盲区”一词则来自露天煤矿的大型运输设备“小松170”, 一旦误入其前视50米、后视60米的操作盲区,将导致毁灭性后果。作品描绘的对象来自我国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是一片浸泡在福尔马林中受到严重伤害的肺叶。
在艺术家前一个煤矿题材系列中作为被描述主体的矿工群体,在本作品中被“隐藏”或某种程度上“遮蔽”起来,形成了矿工这一群体身份不在场式的在场。作品探索了我国北方多个省份煤矿开采业造成的医疗、社会、环境等的影响,阐述出劳力剥削与精神创伤的复杂领域。
杨少斌,《自画像》,布面油画,44.7x44cm,1993年
1991年,杨少斌离开河北唐山的煤矿工厂,进入北京圆明园画家村。其早期作品带有浓厚的“顽世现实主义”与“政治波普”痕迹,以一种反英雄主义的英雄主义创作手法,来表现所处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非正常”现象。
1996年后,艺术家逐渐脱离“顽世现实主义”,转而摸索出一套自己的表达方法。在“红色暴力”系列作品中,他利用中国画的大写意法,表现极具视觉冲击的现实暴力场景。艺术家也因这批作品受邀参加了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杨少斌,《无题》
布面油画,230x180cm,1998-1999年
2004年,杨少斌的创作形式开始多样化,从之前的单纯油画作品向录像、装置、图片、雕塑等多种形式转变。其关注点也从显性暴力到达隐形暴力——即对社会底层残酷现实的发掘。艺术家深入矿区,创作了“纵深800米”和“X-后视盲区”系列作品。
随后,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激发了艺术家创作“蓝屋”系列 (2009-2010年) 的灵感,作品将各国领导人、政策制定者与在环境变化中挣扎在生存边缘的难民儿童并置,试图表现全球范围的问题及其中微妙的暴力。
艺术家早在90年代中期,就将创作视野从中国形象和符号的身份政治,拓宽至国际境遇冲突。作为一位重要的当代艺术家,杨少斌的创作贯穿着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情怀,其对社会格局在不断更改、变替中出现的矛盾现象始终报以再现和判断的社会责任感。
杨少斌,《蓝屋 No.24》
布面油画,195x217cm,2009-2010年
杨少斌于1963年出生于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1991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美术系。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搬至北京加入了前卫艺术团体。在杨少斌的作品中,他试图引起观众的不适和痛苦,以创造出社会意识和政治评论的氛围。
展览现场,《边界》,START星美术馆,2024年
图文致谢START星美术馆、艺术家及其画廊
▼
观展通道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