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饮·食·男女」展览现场· 艺术家张天尘
“抹布可以抹去厨房的污渍,却无法抹去发生在女性身上的一切。”
张天尘的创作打破材料和形式的界限,深度挖掘个体经验,充满了叙事性和情感的表达。她将陶瓷、纺织品等材料与女性的生命故事交织在一起,使得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物件如碗、盘子,成为了承载深厚情感和历史记忆的象征。在创作过程中,她注重与不同女性的深入对话,特别关注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身份认同与个人故事。张天尘将这些对话通过陶瓷、纺织、装置等艺术形式呈现出来,赋予作品多重层次的叙事。在《Her Kitchen》中,她设计了带有厨房痕迹的陶瓷器物,用这些日常物品来讲述六位不同世代中国女性在厨房中的生命故事,揭示她们在家庭、身份及社会期望中的复杂关系,以及隐藏在厨房空间中的力量与抗争。
她的厨房,影像装置,2022
Q:YTHART
A:张天尘
Q:是什么机缘让您创作了《她的厨房》这件作品?又是什么契机让您萌发了在时代背景下讲述普通女性生命经验的想法?
A:最开始,我只是对厨房的污渍产生了兴趣。我有一个美食爱好者的舍友,厨房里经常堆满了各种菜肴,导致积攒了许多食物和包装残留的污渍。于是,我开始“收集”这些污渍,观察它们的形态和存在方式。
随着调研的深入,我发现厨房的整洁与否往往与“母亲”这个角色有很大关联。每当舍友的母亲周末来看望她,厨房总是被打扫得一尘不染;而当母亲不在时,厨房里总是充满了污渍和厨余垃圾。这让我开始思考母亲与厨房之间的关系,思考家庭成员的分工问题。
进一步的调研和采访让我意识到,很多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前就已经被期待承担厨房事务。所以说,不仅仅是母亲与厨房紧密相连,而是女性这一性别身份被牢牢捆绑在厨房的角色上。这让我开始以“女性与厨房”为主题展开深入调研,收集了许多女性的故事,最终形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作品。所以,追溯作品的源头,灵感的确来自厨房中的污渍
Q:您的作品讲述了6位不同时代、背景下女性的人生。您是如何收集到这些故事的?尤其是如何与年龄较大的女性进行交流和沟通的?
A:其实,在收集这些人物故事的过程中,我一共收集到了上百位女性的故事。拿到这些故事后,我把它们全部罗列出来,发现这些女性经历了不同年代,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于是,我决定尝试按时代顺序整理这些故事。最后,我挑选了6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女性故事,重新与部分受访者联系,获取更多的细节,整合成了展览中呈现的故事。
在调研中,我主要通过线上/线下问卷和随机调研的形式进行,有时还会逮住人就问:“你家里的女性长辈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吗?”“她是否独自负责厨房事务?”“家里有重男轻女的情况吗?”“女性长辈受过教育吗?”“家中男性如何看待女性与厨房的关系?”这种调研过程确实非常辛苦,偶尔还会遇到冷眼。
其中1998年去世的这位女性的经历,是作品中的第一个故事。她是受访者母亲的外祖母的姐姐,受访者称她为“姑姥姥”。我与受访者通过微信进行交流,每次谈到她的姑姥姥,受访者都会感慨万千。
而2020年去世的另一位女性的故事,则是由她丈夫的弟弟,也就是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提供的。这是6位受访者中唯一的男性受访者。由于老人的听力不好,采访过程非常曲折,许多问题需要反复沟通才能得到清晰的答案。不过,这位老人讲述了嫂子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他对嫂子遭遇的不平感到的愧疚。
Q:您的作品形式非常丰富,您是如何选择媒介的?
A:我的创作基本都是根据调研推导出的结果来决定的。当我确定了“女性与厨房”这个主题后,我意识到餐桌是一个很合适的表达形式。而陶瓷作为中国传统餐具,自然成了媒介的首选。
我设计的陶瓷造型与故事紧密相关。比如,第三位女性的故事中,她因为家里人口多,常常只能用青菜和玉米煮汤充饥。所以,我为她设计了一个汤碗,里面的布料呈现了玉米浓汤的形态。再比如一位女性因为生女儿而被婆婆批评“没用的肚子”,坐月子时只能靠榨菜和面包度日。为她设计的小料碟上就呈现了榨菜的形状。
Q:在作品中,您既关注个体的生命状态,也反映了时代性问题。作为当代年轻人,您如何看待年轻人与厨房的关系,以及您个人与厨房的关系?
A:从时间线可以看出,社会在进步。最早的那位女性,经历了裹小脚、童养媳、难以外出务工的困境。而1995年出生的年轻女性虽然有更多自由,却仍然会被父母告诫“不会做饭的女孩没有男人愿意娶”。虽然现在的困境在减少,但并没有完全消失。我相信未来新的困境会不断出现,但趋势是向好的。
至于我自己,我独立得比较早,所以很早就会做饭。最开始我也喜欢尝试新菜式,但现在更多是为了维持生命体征的简单饭菜,不过有好吃的我也愿意尝试。我不挑食,只要有食物就好。
Q:您的大量文本整理是否与您编剧的经历有直接关联?
A:其实并没有太大关联,我从小就喜欢写作,作品的丰富性更多是由作品本身的主题决定的。这件作品的呈现形式并不是我的刻意选择,而是作品自己的选择。今后可能会有更多不同的形式与媒介,我对一切都抱有开放的态度。
Q:撰写这些故事花了多久?作品最终呈现非常有感染力。
A:故事的收集几乎贯穿了整个项目。最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将六位女性的经历整理成第一人称的叙述形式。在此过程中,我不断与志愿者们沟通,听取反馈,反复调整,力求找到最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和代入感的表达方式。
Q:您的作品中常常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调研,是否是您创作中的常态?
A:是的,这是我的创作模式。之前我做过关于北京城中村的项目,也进行了大量调研。我以“进京务工人员”的身份深入城中村,进行调查和采访,最终快速完成了作品的制作。
目前我正在进行一个新的项目,涉及海外华人的生存状态,调研已进行了半年多,尤其是在今年的元旦和春节,我做了长时间的跟踪调研。这一项目的调研也相当耗时,但收获很大,期待未来能为大家呈现。
Q:我们的展览分为三个版块——「饮」、「食」、「男女」,您的作品《她的厨房》被放在了「男女」这个版块。厨房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常被视为女性的领域,而您的作品用一种灵动的方式讲述了男女权力的分化。您是如何理解自己的作品与「男女」版块之间的联系的呢?
A:当涉及到女性与厨房,自然就不可避免地会触及男女权力的问题。不过,我的意图并不是要刻意强调男性主义或女性主义。我只是希望用一种平和的方式讲述一些真实的故事,将这些故事展示给大家,让他们看到那些困境的存在。我不是要指责厨房该属于谁,而是呈现一段历史,这就是我的目的——让大家看见这些现象,而不是作出某种明确的判断。
Q:您本人会做饭吗?想了解一下您关于食物和厨房的个人记忆。
A:我独立生活得比较早,做饭是基本技能。不过,我对烹饪没有特别的热爱,现在做得最多的是“维持生命体征的饭菜”吧。至于对厨房的态度,因为工作繁忙,我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厨房里,所以也没有对厨房产生太深的个人情感。
Q:除了您刚才提到的新作外,接下来还有什么创作计划或即将与大家见面的展览吗?
A:八月初有一个在巴黎的展览,不过等这段话放出来的时候应该已经结束了。还是希望大家多多期待我的新作品吧!
飲·食·男女
Foods.Appetite and Power
2024.07.26 — 2024.09.08
「越婷惠美术馆·YTHART MUSEUM」由张目蕾女士于2023年创立,是国内第一家明确以“女性关注”作为立馆核心的公共艺术机构。共鸣于海德格尔“将艺术与存在关联,即艺术与生命之关联”的观点,秉持“Be Art,Even Life”为理念,YTHART MUSEUM将始终以“泛文化”的姿态,开展研究性、实验性和对话性的当代艺术实践,在生产与发生中创造历史,面对时代。
"YTHART MUSEUM" was founded by Ms. Zhang Mulei in 2023. It is the first public art institution in China that explicitly takes "women's concerns" as the core of its establishment.
Resonating with Heidegger's view of "associating art with existence, that 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rt and life", adhering to the concept of "Be Art, Even Life", YTHART MUSEUM will always carry out research, experimental and dialogical contemporary art practices with a "pan-cultural" attitude, creating history in production and occurrence, and facing the times.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陈春路109号
Address: 109 Chenchun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开放时间:10:00-18:00 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
Opening Hours: 10:00 AM - 6:00 PM, Tuesday to Sunday
联系方式:ythartmuseum@ythart.com
Contact:ythartmuseum@ythart.com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