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在岁月的长河中,记忆如珍宝闪烁。闻楚卿老师的光辉岁月,从70年代的校园风云到近百岁的安详离世,始终如一缕温暖的光,照亮了无数求知的心灵。无论是充满方言韵味的课堂,还是煎药中的芬芳,他用独特的方式书写着教育的篇章。他不仅传授了书本上的知识,更以人生的厚重和对文化的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个学生。让我们跟随徐勇民老师一同回味那段温馨的时光,珍视师生情谊的永恒。
/
《我的中学语文老师》
徐勇民
70年代读中学那会儿,停课、复课、防空演习、捡废钢铁,没完没了。回忆中的画面比如今高清像素的图片清晰得多。
我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闻楚卿。身躯瘦弱,操一口浓重的英山口音,刚上课自然是听不太懂。时间长了,“一寸光阴一寸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总绕在耳边,同学们也能学着老师口音课外嬉闹。现在回想起来,比起用普通话讲课,方言口音给人记忆是磨灭不掉的。
他的板书写得极快,讲课文《孔乙己》时,黑板上的字,看上去竟有些像鲁迅的书体。
一次和同学相约去老师家请教,房间弥漫着煎中药的味道。房内桌椅、床沿挤在一块,老师显出了难得的兴致,从床下箱中翻出厚厚的剪报,全是早年发表的文章与小说,和课本上的内容不太一样,我们兴奋地翻阅着。晚上告别时,幽暗的路灯下回望,小窗中透出暖光。
多年以后的师生聚会,我提到老师早年发表的小说《英英到哪里去了》。他惊讶我怎么知道,怎么记得的。40多年前黑夜中的一簇暖光,怎不记得?
他教我们是书上的句子,写出的却是自己的文章。
老师退休后格外珍惜时光,热心文化公益,为创立湖北省楹联学会抱病四处奔走。笔耕不辍,陆续出版了散文诗联集。耄耋之年还获得中国楹联学会授予的“中国联坛十老”美称。
老师勉励我赠予的诗集中刊有他手书的楹联诗句。他毛笔书写,从不挑纸拣笔,也不见预先折叠格痕,四尺整幅铺就,便援笔直书,像当年写板书似的,满纸斗大的字,遒劲中蕴含圆融,如自然淌出一般。
去年,老师在他近百岁时安详地离去。今年教师节来临,窗外夜色,我执笔书案,杯中红茶有些凉了,记起当年老师乡音吟出的鲁迅诗句:“惯于长夜过春时......”。
徐勇民
20240825于北京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