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CYE
“渲艺山河”——意为“渲染山河湖海的艺术家”。这既是渲艺山河团队的目标,也是每一位成员创作的理念。它不像宇宙那般过于朦胧而容易虚无缥缈,也不像身边琐事那样让人困扰而烦忧。他们希望这种感受能大而不空且落地于现实,做到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渲艺山河《触不可及》
尺寸可变 3DMapping 2023
科技发展对我们生存世界的改观清晰可见,但它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对人们世界观的颠覆性改变却是是我们意想不到猝不及防的。或许,但为什么我们现在只听得它远远传来的脚步声时,已开始惴惴不安。是什么导致我们对人类自身和未来发展如此担心?渲艺山河《触不可及》
尺寸可变 3DMapping 2023
作品《触不可及》通过不同场景的空间切换,探讨思维与物性、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以不同场景和维度构造一种梦魇般的异空间。生命与自然的力量在思维的边界外变得脆弱且不可预知。科技对自然的干预、人类对虚拟世界的控制欲望在虚拟世界里变得触不可及。
作品力图唤起观众对现实与未来、生命与技术的思考:人类文明的历来是否只会沿着这一单一的发展轨迹不断向前,不管是万长深渊还是繁花一片。
渲艺山河《触不可及》现场图
尺寸可变 3DMapping 2023
作品《触不可及》中多种元素演绎一部关于生命与存在、科技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的变奏,其中,似乎少了人类的身影,但又处处留有人的痕迹。或许......静下来,面对技术飞速发展,静下来才能感受到我们的真实存在......或许。
渲艺山河《废都》
尺寸可变 数字影像 2023
未来,人类进入了星际殖民的时代,跃迁引擎已经研究成功。由于财阀追逐利益,掀起了一阵“炒球热”,人类过度开垦殖民星球,导致成了废弃空城。数百年后,联邦政府启动“星球复绿”计划,旨在恢复星球生态。于是,出现了一种新的岗位——星际清洁工,主角便是其中的一员,负责拆除废弃城市,让星球重归自然怀抱。
渲艺山河《废都》
尺寸可变 数字影像 2023
作品《废都》不仅是对未来科技的想象,更是一种寓言式的表达。通过虚构的情节,结合了现实与未来、技术与自然的对比手法,揭示了人类在追求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忽略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性问题。希望唤起观众对现实世界环境保护的关注,呼吁人们反思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激发对可持续未来的追求。
渲艺山河《折井》
尺寸可变 建筑空间投影 2024
植物由于会更为直接受到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它的时空概念与人类、动物有所不同。那么生活在狭窄天井下的一株植物,它会感知些什么呢?植物学家曼库索的“植物智能”概念,认为植物具有人所拥有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外,植物还具有如计算重力、磁场等其他15种感觉。受其启发,作品《折井》试图构建一个以非人类为中心的视角,其中植物不仅是静态的生命体,更是拥有丰富感知与智性的存在。
渲艺山河《折井》
尺寸可变 建筑空间投影 2024
作品《折井》以光影的表达方式,呈现天井下这株植物的故事与感受,旨在打破人类对植物的传统认知边界,引导观者重新审视植物的感知世界。
渲艺山河《和合》
2x2x3.3m 艺术装置 2024
作品《和合》是以汉代海昏侯墓中的车马器错金青铜当卢为基础,探究这一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和合”之理,即汉代人对于宇宙的认识,汉代人的宇宙观强调天、地、人三者相互和谐,认为天地相通、万物相连,天地万物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合相处。
渲艺山河《和合》
2×2×3.3m 艺术装置 2024
渲艺山河《和合》现场图
2×2×3.3m 艺术装置 2024
作者希望让这一和合思想在当代得以延申,将当卢出土地区鄱阳湿地的生态图景创作为当代纹样当卢,围绕作品外围,与古呼应,人站立地台之上,抬头仰望,当卢会开始缓缓运转,并开启屏幕上的鄱阳湖生态互联图景,传达礼地敬天之意,希望唤起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一些思考。
渲艺山河《林》
尺寸可变 数字影像 2024
“无声的海浪席卷全身,树林与飞鸟游移,远山在逆光中翻涌,梦里似乎一无所有,但隐约中我仿佛看见了一切。”短片《林》主要展现作者自我剖析的过程。动画主角象征着作者的思想,它在由过往记忆与现实认知拼合而成的超现实空间里经历、体会与感悟,最终在短片末那无声的海浪中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思想的成长,使“我”更像“我”。
渲艺山河《林》
尺寸可变 数字影像 2024
Q:体制化及学术性的创作训练于你们而言的意义是什么?A:其实在接触艺术的初期阶段,应该更多去尝试一些自由的创作状态,广泛的去接收不同的艺术风格更有利于为一个初来乍到的艺术生提供更多发展方向的可能性,然而进入到产出阶段,学术性及体制化的培训更有利于一个艺术家乃至一个团体能够通过前辈们的经验去制定属于自己能够持续有效产出的流程,对于我们团队而言,规范化的制作流程会大大的提高我们创作的效率,也能让在不同专业方向拥有兴趣及专长的伙伴们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Q:创作对你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A:创作对于我们而言更像是一种表达我们自己的机会,我们常常会聚在一起聊各种事情,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然而这种东西也时常会影响和改变着我们每个人,我们团队中的人来自天南海北,我们的成长经历,习俗等都大不相同,这些表达出来的东西也更让我们去了解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同时也给予我们创作中一些很珍贵的想法,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也潜移默化的促成了我们彼此的成长。
Q:你们从什么地方汲取创作的力量和灵感?
A:我们从多种渠道获取创作的力量与灵感,因为团队中的每位成员都有各自独特的兴趣点,这些兴趣点汇聚成五大方面:自然与科学、艺术与文学、历史与哲学、人类情感与体验,以及技术与未来。自然与科学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探索空间,艺术与文学激发了我们对美的追求与表达,历史与哲学引导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世界,人类的情感与体验为我们的作品注入了深刻的共鸣与情感,而现代技术与对未来的展望则赋予了我们创作的前瞻性与创新力。当这些多样的兴趣点整合在一起时,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创作视角,也成为我们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创作力量的来源。
Q:创作里,问题重要吗?
A:我们认为在创作中,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常需要从各种各样的细节中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很多新的思考和新的灵感,它们会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接下来的创作路线。但同时,过度拘泥于理论表面的问题又可能会拖慢创作落地的进程,所以我们也会尽量维持一个平衡,过于沉溺于某个问题时,也应当及时止损,并多加实践。总的来说,问题非常重要,但过度拘泥于细小的问题并不可取。
Q:创作中,对你们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A:对我们而言创作时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绝对的真诚,这个无关乎他人的看法或世界的变化。在不断思考与自省的基础之上真诚地对待自我无非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一个作品连自己都无法打动就更别说了打动其他人了。
Q:故乡的山河湖海对你们有何影响或启发?
A:我们来自祖国各地,有横断山脉中的工业之城,也有山石激浪旁的礼仪之邦,更有两河相汇处的帝乡故里。我们从小对城市建设与地形风貌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偏爱,家乡的大山大水对我们而言也有特殊的含义。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翻越一座又一座或高或低的山脊,跨越一条又一条或宽或窄的河流。它们既是我们走过的来时路,也将成为我们创作的主体。这路的尽头仍是一座需要翻越的高山,我们不断攀上更高处,风景会一直在路上。享受过程。
Q:如果推荐五本书。
A:斯蒂芬金《重生》、巫鸿《关键在于实验:巫鸿当代艺术文集》、乔治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谢知语《故事鸟》、柏拉图《理想国》。
生活中不能少了这些无聊又有趣的日常碎片。
渲艺山河(DEPICTING TERRITORY)是一支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视觉艺术团队,设计领域包括数字、影像、交互、展陈、产品等多个维度。在探索学习的道路上渲艺山河始终追求艺术性、严谨性与实验创造性。走在技术与思想的前沿将是团队永远的态度。
团队成员:张毅、齐骏驰、郑云鹏、明理河山、张国平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3D Mapping作品《多维都市.空间镜像》,第一届中国重庆2022国际光影艺术大赛银奖,2022 / 数字影像作品《废都》,中央美术学院“蔚然生长”作品展,2023 / 数字版画作品《克罗托的纺线》,东地美术馆“他山”艺术展,2023 / 数字影像作品《他山》,东地美术馆“他山”艺术展,2023 / 铝版画作品及纪录片《流迹》,东地美术馆“他山”艺术展,2023 / 3D Mapping作品《触不可及》,第二届中国重庆2023国际光影艺术大赛,2023 / 数字媒体装置作品《和合》,中央美术学院"心向往之”作品展,2024 / 数字影像作品《林》,中央美术学院“心向往之”作品展,优秀作品三等奖,2024 / 数字影像作品《林》,teamlab 无相艺术空间“蝶变”艺术展,2024 / 数字影像作品《折井》,“光影绘境”Vidda投影艺术大赛,二等奖,2024 / 3D Mapping作品《互生集序》,首届中国上海国际光影艺术大赛,2024 / 3D Mapping作品《触不可及》,流光绘影:“一带一路”国家文明互鉴光影作品巡展,2024 / 3D Mapping作品《多维都市.空间镜像》,流光绘影:“一带一路”国家文明互鉴光影作品巡展,2024 / 3D Mapping作品《人类交响曲》,流光绘影:“一带一路”国家文明互鉴光影作品巡展,2024
欢迎移步展厅观看
……
建议绿色出行,地铁1、10、12号线(陕西南路站7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