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
内容提要:本文梳理了齐白石习文习画,确立画坛地位时的人际关系,重点则放在北京。正因为在北京时的齐白石凭着艺术上的先天才气与后天努力,及人脉圈子的建立,才为其艺术成功奠定了基础。在这漫长的过程中,齐白石初到北京时在法源寺建立的人脉圈子,及在法源寺期间和陈师曾的相识相知,是其走向成功的两个极为重要的人生节点。文章还对因陈师曾提携,齐白石声誉陡起的1922年东京“第二回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做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齐白石?法源寺?陈师曾
法源寺与陈师曾
—齐白石艺术人生早期北京人脉圈子中的两个节点
文 | 林木
法源寺这次丁香会,是1919年齐白石刚到北京不久住进法源寺时参加的一次盛会,参会的情况,齐白石在日记里没有详细记载。原因应该是齐白石和这一批人都不熟。在《白石老人自述》中的1920年段,记载有他应人之约的情况。在某“大官家去应酬”,“无熟友周旋,谁都不来理睬,我窘了半天,自悔不该贸然而来”。后来梅兰芳到了,“对我很恭敬地寒暄了一阵,座客大为惊讶,才有人来和我敷衍,我的面子,总算圆了回来”。后来齐白石为此还专门画了一幅画送给梅兰芳,画上题“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1920年的齐白石尚且如此,1919年的齐白石初到北京,绘画上还未变法,艺术上成就有限,几乎没任何影响力的齐白石,要与这些北京文坛大腕儿应酬唱和是没有可能的。由此可见:第一,齐白石初到北京,认识他、了解他的艺术的北京文坛、画坛的人的确不多;第二,齐白石也希望通过法源寺这种有利的地方,利用同乡的关系,建立更广的人脉圈子。对这位初到一个陌生的大城市靠艺术谋生的“乡下老农”(陈师曾语)而言,这显然是人生发展的必由之途。至今法源寺还有一块由杨潜庵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为怀念去世的道阶法师而撰书的一块石碑。石碑上列有包括已于1923年去世的陈师曾在内的39位北京社会名流,其中就有“湘潭齐璜频(濒)生”。1938年的齐白石已非1919年的齐白石了,这就是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陈师曾
在《白石老人自述》1917年段,齐白石分明地记载了他和陈师曾的这段交往:“我在琉璃厂南纸铺,挂了卖画刻印的润格,陈师曾见着我刻的印章,特到法源寺来访我,晤谈之下,即成莫逆。”这里就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齐白石住到法源寺,就因为这里湖南老乡多,好拓开人脉。在北京城里大名鼎鼎的陈师曾,其青少年时代都是在湖南度过的,父亲陈三立与湖南名士如王湘绮等都有密切的关系,陈师曾本人在长沙时习文学画,与王湘绮、胡沁园也认识。陈师曾与王门弟子,也是齐白石朋友的,如杨度、杨昭儁、寄禅、杨钧等人也都是朋友。其中长于书画篆刻的杨昭儁与陈师曾在篆刻上就有往来。常理上,这些既是陈师曾,又是齐白石亲密朋友的人,不可能不帮初到北京又急于建立人脉圈子的齐白石的忙,介绍其与北京画坛领袖陈师曾认识。邓锋在他的《“显隐”与“进退”—齐、陈相交背后的地缘文化背景与艺术相互影响关系再探》[8]一文中发掘出几段极有价值的关于齐白石与陈师曾交往的史料。邓锋在文中提到曾任湖南同乡会会长的朱德裳。朱德裳孙女撰《先大父事略》就说:“公与义宁陈师曾旧交,介璜与之友。师曾遂为之延誉,名乃大噪。璜为公治印,镌边款云:‘余由师晦,得识师曾。师晦有命,无不从也。’”这段记载,又得到青岛市博物馆所藏齐白石为朱德裳所刻印章的支持。在这枚“九还斋”印章的边款上,齐白石说:“余重之京师,因九还识师曾,以为幸,故九还之命,无不欣然应之。弟齐璜。”这是有人证有物证的翔实证据了。于常识论,齐白石与陈师曾交往,与二人的朋友杨潜庵也当有关系。至于齐白石为何要撇开这位朱德裳,是因为朱把齐白石的一箱印章弄丢了,两人交恶。齐白石对自己讨厌乃至厌恶的人,或不方便直说的事,都有在日记中隐藏、删除,乃至编造故事的习惯。如对食言未给足酬金的四川军阀王瓒绪,在日记中删除其名,或另改其人,收受胡南湖婢女宝珠为副室被说成是原配陈春君好意的安排[9]……
不管齐白石与陈师曾是怎么认识的,齐、陈之交是成立的,不仅成立,而且陈师曾在齐白石的成功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无可怀疑的。齐白石与陈师曾的交往也的确就是在法源寺开始的。没有陈师曾,就没有齐白石赖以成功的变法,而没有陈师曾,就不会有“海国都知老画家”的齐白石人生重大的转折。事情是这样的,1917年,陈师曾认识齐白石以后,对齐白石的艺术很称赞,但也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促进了齐白石1919年从湖南再回到北京后的“衰年变法”。到1922年,齐白石的“变法”颇见成效,绘画风格大变,也更趋成熟。这样,1922年齐白石的艺术迎来一个大转机,这就是“第二回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这个展览会成为齐白石艺术人生的转折,但关于这个展览会的情况研究却不多,许多说法属于猜测,容易引起误解。
图1?齐白石?《寄园日记》第54页?纸本?墨笔
21 cm×12.5 cm?1909年?北京画院藏
图2 齐白石参加“第一回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作品《横江扬舲》
图3 吴昌硕参加“第一回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作品《墨菊》
图4 陈师曾参加“第一回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作品《山茶》
注释:
[1]林木:《齐白石1927—1928艺专任教考:对众说纷纭乱象的梳理》,载北京画院编《齐白石研究》第四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6。
[2]璜口述、张次溪笔录《白石老人自传》,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第29页。以下凡是涉及该自传内容,均在相应的时段,不再一一注出。
[3]吕晓:《齐白石的收藏、信札、遗物及其他》,《中国书画》2011年第3期。
[4]北京画院编《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日记(上)》,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第181页。
[5]参见张楠:《法源寺里旧逡巡:齐白石与法源寺关系考》,载北京画院编《齐白石研究》第七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6]北京画院编《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 日记(上)》,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第182页。
[7]参见张楠:《法源寺里旧逡巡:齐白石与法源寺关系考》,载北京画院编《齐白石研究》第七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8]邓锋:《“显隐”与“进退”—齐、陈相交背后的地缘文化背景与艺术相互影响关系再探》,载北京画院编《齐白石研究》第五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7。
[9]见韦昊昱:《峨眉春色为谁妍:齐白石与近代四川人文》,第一章第三节《报公以婢》,第二章第二节《齐白石诗〈过丰都〉小考》,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10]陆伟荣:《齐白石与近代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被介绍到日本的齐白石》,《东方艺术》2013年第8期。
[11]日本国立公文书馆アジア历史资料センター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所藏《展览会关系杂件》第一卷。参考代码:B05016015300。
[12]北京画院编《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 日记(上)》,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第135页。
[13]齐璜口述、张次溪笔录《白石老人自传》,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第74页。
[14]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中华书局,1987,第75页。
[15]1921年7月底,齐白石经人引介拜访林琴南,林琴南答应给齐白石写新润格,齐白石很高兴,见面后的第二天,八月初一,立即写信给林琴南:“今天下如公者无多人,昨得相见,以为平生快事。承自许赐跋润格,今将樊、吴二老为定者呈公观览。惟(唯)老樊所定(订),只言每幅价若干,未分别条幅整纸。老吴所重订册页、纨折扇价过高,璜拟少为变动……”此处“老樊”为樊樊山,“老吴”为吴昌硕。同段话中“樊、吴二老”是尊称,“老樊”“老吴”也并非平称之意,或有亲近之意吧?更重要的是,这是1921年的称呼,并非1924年以后的说法。见《白石杂作》,载北京画院编《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 日记(下)》,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第285页。
编辑 | 罗元欣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