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美术馆新馆即将迎来开放一周年之际,美术馆启动“美术菁英在深圳”系列展览,以馆藏黄苗子先生的题字为题,陆续策划推出一批已故大师艺术展览,邀请观众走进美术馆,体验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深度感受大师艺术风采的同时,也重温一段少年深圳的人文旧事。
2005年1月,李可染先生第一个以写生作品为专题的展览在深圳美术馆老馆(现深圳美术馆东湖馆)开幕,时隔近二十年,作为深圳美术馆(新馆)“美术菁英在深圳”系列展览的开篇之作,“雨亦奇——李可染写生七十周年深圳特展”即将于9月22日在深圳美术馆新馆拉开帷幕,这一次,同样是以写生为主题,同样是在深圳美术馆,李可染先生个展将为观众带来重塑传统的全新视觉体验。
深圳美术馆 李可染
30cm×115cm 书法
深圳美术馆藏
深圳美术馆(新馆)南门入口处
说到李可染先生与深圳美术馆的渊源,就不能不提悬挂在美术馆门口的匾额,今天的“深圳美术馆”几个大字,正是出自李可染先生之手。
1987年,随着深圳城市文化的蓬勃发展,考虑彼时形势发展要求,时任深圳展览馆馆长裴建华开始考虑把展览馆改名为美术馆,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题写新的馆名,裴建华最终找到了自己在美院附中的老同学李行简和南海舰队的老战友李宝林帮忙,他们都是李可染先生的弟子。李老欣然应允,慷慨挥毫,当年这横竖各一幅的手迹,如今就作为馆藏作品在此次展览中展出。
“美术菁英在深圳”系列之
“雨亦奇——李可染写生七十周年深圳特展”海报
后来,李宝林曾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先生很高兴,因为那时地方美术馆很少,深圳美术馆因为在特区,当时赫赫有名,是大家都很向往的一个地方。那时候很多艺术家都到深圳去闯天下,说明特区深圳很有吸引力,很有号召力。”
正如李宝林所说,改革开放之初,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深圳美术馆利用特区“文化窗口”的独特作用,吸引了一大批画坛重量级的艺术大家。吴冠中、陆俨少、蒋兆和、关良、宋文治、李苦禅、朱屺瞻、程十发、唐云、赖少其、黄胄、周思聪……在那个春意萌动的年代,艺术家们来到这里举办展览,参加交流,为深圳美术的发展出谋献策,留下了一段特殊的艺术行迹。其中,程十发、唐云、陆俨少、宋文治还在深圳买房安居,陆俨少甚至把户口也迁来深圳,成了真正的“深圳人”。也正是这段和艺术大家的深厚情缘,成就了深圳美术馆最早的特色馆藏。从艺术家们的创作录像到来往信札,从他们捐赠的重要作品到活动文献,都成为中国美术史上这段独特景观的历史见证。
1985年深圳美术节的全体艺术家于展馆外合影
在深圳美术馆新馆即将迎来开放一周年之际,美术馆启动“美术菁英在深圳”系列展览,以馆藏黄苗子先生的题字为题,陆续策划推出一批已故大师艺术展览,邀请观众走进展馆,体验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深度感受大师艺术风采的同时,也重温一段少年深圳的人文旧事。
美术菁英在深圳 黄苗子
69cm×137cm 书法
深圳美术馆藏
时光倒流七十年,那是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以李可染为首的文化菁英们开启了行程达十数万里的写生之路,他们的探索揭开了中国画革新的序幕。七十年后的今天,又是一个崭新时代的转折点,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何以新的方式传播文化经典,如何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永续,成为我们这代人面临的问题。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刘莹表示,这个展览是纪念、是回忆,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相信民族文化的未来一定是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创造发展而来。此次展览,也是在新时代,致敬那些为二十世纪东方文化复兴做出贡献的人们。
作为“美术菁英在深圳”系列展览的开端,“雨亦奇——李可染写生七十周年深圳特展”邀请了深圳设计师作为展览空间设计,以充满现代气息的深圳表达展现传统艺术魅力,将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展感受。
“若要用空间来诠释这位在历史的尘烟中离我们如此近的绘画大师,我想别无他法,运用好情感空间的本能便是最恰当的。”谈到此次展览,设计师冯羽这样说。他把曾经汇聚中国艺术界半壁江山的大雅宝胡同搬到展厅里,打破传统绘画艺术展览中画作平铺直叙的单一展陈模式,简化提炼北京胡同巷道的空间元素,构筑了一个现代语境下充满传统艺术人文质感的观展空间环境。
与大雅宝胡同一样,曾经还是一个边陲小镇的深圳,已经吸引了众多艺术家的目光,成为他们大放光彩的国际舞台。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大雅宝胡同的往事已经成为历史的剪影,而与深圳这座城市一同成长的美术馆则踏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今天,在新馆启动“美术菁英在深圳”系列展览之际,我们以为美术馆题写馆名的李可染先生开端,让我们从这里出发,回顾20世纪中国艺术样貌,用厚植人文精神的当代深圳表达,讲诉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故事。
水牛牧童 李可染
28cm×37cm 纸本水墨
深圳美术馆藏
点击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参与深圳美术馆问卷调查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