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魔方——王劼音水墨作品展
艺 术 家 :王劼音
展览日期:2024.9.15-2024.10.13
展览地点: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
画画可以释放创造力,这对我太有吸引力了。
——王劼音
水墨绘画在我国绵延数千年历史。在现当代艺术浪潮的推动下,这种承载深厚底蕴的艺术形式不断地生长、焠炼与被重塑,更持续地激发艺术家们的无限创造力。王劼音先生早年受到系统、专业的绘画训练,其作品兼容并蓄地汲取了中西文化的养分。
▲ 2024年《魔方——王劼音水墨作品展》展览现场
作为上海具有影响力的代表性艺术家,在进行油画、版画等多画种创作的同时,水墨画也始终是他致力研究的艺术形式之一。他的水墨作品面貌独具一格,熔古今中外为一炉,拓展了水墨艺术语言的多维表现空间,在水墨艺术的当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角Y》204×310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3
▲《山水BA》204×248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3
▲《山水F》186×204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3
本次展览展出了王劼音先生近年的纸本水墨作品,展览名为“魔方”,意为“有魔力的方块”,在对方寸间画面的诠释中,其“魔力”在于图式的多样化突破和尝试。他将中国画的结构和笔意、书写性的随意涂鸦融会贯通,其作品既是对传统自然观念的延续与创新,也是艺术语言的解构与重构,打破了传统水墨画意趣的既定框架,是艺术家基于当代经验与开放视野的一种本体性语言的表述,更是对时代背景下本土文化情境与审美趣味变迁的个体回应。“魔方”不但是对当代社会多元繁杂的现实情境的形态描述,也是一种重新链接和复原艺术本相的可能性的探索。
▲《山水M》153x248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3
▲《山水P》153×248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3
上海中国画院一直以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己任,本次展览是“打破围墙办画院”理念的延续与践行。通过策划并呈现多元化的艺术展览,以促进不同艺术风格的深度交流,开启更多元艺术对话的可能性,更期望借此契机让公众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当代语境下如何焕发新生。
在艺术创作上,我没有什么要后悔的事情。
——王劼音
来自水墨的“魔方”
这两天,王劼音老师举办个展的消息在朋友圈又一次刷屏了。实际上,近10年来,王劼音老师,不少做个展。但不管他的个展在官方的美术馆,还是在民营的艺术机构;也不管举办地在上海本埠,还是北京香港,总会引发朋友圈的广泛传播。
▲ 艺术家王劼音在现场创作
昨天尽管没有开幕仪式,又是台风天,但展览现场——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内人气爆棚,人们不约而同,纷纷慕名前来。究其原因,除了敬重他的为人,恐怕更重要的是被他勇于突破自我与惯性,不断逃离创作的舒适区,始终保持一种实验精神和开放态度,变法到衰年的艺术人格所深深折服。他是沪上少有的具有文人风骨,耄耋之年,还依然以高昂的创作激情和不断更新的艺术面貌活跃于前台的纯粹艺术家。他不被声名所累而固步自封,很多时候,当我自以为已经熟悉并了解他的艺术之时,他又换了花样。故而,他常常给我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偶尔需要仰望的感觉。王劼音老师,可以说是目前上海真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精神感召力的代表性艺术家,尤其对沪上中青年艺术家,一直在思想观念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 与现场观众互动创作作品
此次由上海中国画院主办的“魔方——王劼音水墨作品展”,集中展示了王劼音老师2013年以来创作的41幅纸本水墨和纸本综合材料作品,其中半数以上为近两年来的最新力作。“魔方”这个展览主题是王劼音老师自起的,在他看来,绘画是一种“有魔力的方块”,70多年来,他一直被这方寸之地的魔力吸引得如痴如醉、走火入魔。当然,他也希望他的作品能传递出这种魔力,让观众朋友们能感受到并沉浸其间,产生共鸣。除此之外,本次展览中的纸本综合材料作品,都是王劼音老师自制的小方块组合而成大画面,这种组合在创作伊始带有一定的随机性,不同的组合导向不同的结果。由此,绘画就像魔方一样,幻化出多种可能性,产生各种偶然性和意外之喜。某种意义上来说,王劼音老师的艺术世界就是一个超级有趣好玩的百变魔方,他与艺术早已合二为一,两者互相支撑和成就,不断给我们制造意外与惊喜!在我看来,“魔方”还是对我们当下这个剧烈变化时代最恰当的形象比喻,既复杂多元,又变幻莫测。
▲ 2024年《魔方——王劼音水墨作品展》展览现场
翻开王劼音老师的从艺经历,他先是从事版画创作20年,接着油画20年,然后水墨20年。他在三个画种之间自如游走,并将三个完全不同的画种都做到国内一流的高度,这在中国美术圈是罕见的。对此,他自己的解释是并非刻意规划,完全是随性而为。的确,真正的艺术其实是一个人性情的自然流露,王劼音老师的这种“随性”,一方面,应合了德国哲学家席勒提出的“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让艺术重回原初无目的性的“游戏精神”。另一方面,也在精神上传承了中国文人画“游于艺”那种自由洒脱与无功利的超拔态度。事实上,这些都与当代水墨一贯倡导的实验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玄空物象4》69×69cm 2017
1986年,人到中年的王劼音老师远赴欧洲学习,隔着物理上的时空距离,让他第一次产生了文化上的“乡愁”,从此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1990年代,王劼音老师偶然“玩”水墨,感受到宣纸不同于亚麻布,具有更多不可控的偶然、意外和不确定。对材料媒介有着超乎寻常敏感性的他,很快意识到水墨创作具有难能可贵的开放性和多种可能性。于是,从2006年前后开始,他正式开始转战水墨创作。
▲《玄空物象5》69×71cm 2017
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即是他近年来在当代水墨方面研究、探索、实践的最新成果。纵览整个展览,基本以山水为主,一半为大尺幅的纸本综合材料作品,另一半为小尺幅的纸本水墨。所谓的大尺幅其实是由N个小方块所组成的大画面,采用组合形式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作品的形式感和构成意味。与此同时,因着块面与块面之间留下的间隙,使得画幅内似有气息在流动,具有了某种呼吸感,也使得整幅作品更为松动,更富生机。而画中的线条,概括凝练,既像是山形的轮廓线,又像是出于画面构成需要而增设的分割线或装饰线,非常坚挺硬朗,如同他的人一样,很有筋骨,明显有别于我们中国人熟悉那种讲究笔墨趣味的书写性线条。除了线条,王劼音老师还使用黑色喷漆和白色丙烯,渲染和协调画面的整体气氛。除此,我们还可以依稀看到画面内隐隐绰绰的文字与图案,待凑近仔细观察时,才发现每个方块其实都是由数张废纸叠加而成。这些方块的前史,原来是一堆练字作画之后扔掉的废纸,王劼音老师变废为宝,将这些废纸经过涂刷、拼贴、裱托等一系列改造。改造后的废纸如今就成了王氏特色的方块旧纸,这些旧纸带着岁月的包浆,现在又积攒了多重人为的痕迹,无形中增加了作品的厚度、丰富性与故事性,给人无限遐想。
▲《原点景物4》69×137cm 纸本水墨 2015
如果说,对大尺幅纸本山水作品王劼音老师主要依靠的是“线条”来,那么小尺幅的纸本水墨,他有效地利用了“点”的不同排列与铺陈,再挪用了版画那种层层套印的创作原理,形成丰富的层次变化和画面空间,创造出各种奇妙无比的形式趣味。点应该说是绘画中最基本的元素,王劼音老师让我们看到,大小不同、疏密不一、色彩与浓淡各异、节奏与方向悬殊的点,一旦与生宣纸结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生宣是一种吸水性强、容易渗透与晕染、富于变化的材料,王劼音老师将他在版画与油画方面的部分技法和经验,适度转嫁到这种媒介上,让不同的点在覆盖与过滤、自由与约束、机械与松驰之间构成不同性质的张力。显然,有些点通过有规则的排列组成了一张帘子,透过这张帘子,我们朦朦胧胧看到了山水的意象;有些点通过节奏组成了多维空间,观者如同上帝那般在空中俯瞰;有些点又像悬浮于空气中的微小颗粒,产生一种神秘的迷幻效应;有些点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只留下1-2个小缺口,带给人一种强烈的眩晕感。上述这些恰好与当下我们这个由像素主导的数字时代形成某种同构与互文关系,既真实又虚幻,耐人寻味,又不可捉摸。
值得引起我们关注还有两件大作品,其中一件是位于二楼,由10个小方块组合而成的名为《山色之二》的大作品。王劼音老师先在生宣上进行晕染,再采用排点的方式勾勒出不同的线和面,整个画面一方面呈现出非常坚实稳固的块面结构,另一方面又展现出雄浑苍茫的山水气象。而方块与方块组合产生的缝隙,适度打破和调节了因水墨过于浓重而产生的沉闷与压抑。
▲ 2024年《魔方——王劼音水墨作品展》展览现场
还有一件是本次展出最大的作品《大鱼图》(200X700cm)。这是一件特别的作品,充分体现出王劼音老师在创作观念上的开放性。2021年,王劼音老师在刘海粟美术馆举行个展时,他特意将7张白纸联排在一起钉在其中一道展墙上,他只画了一条鱼的轮廓,余下就是鼓励参展的观众签名或自由涂鸦。个展结束时,他将这张已经被观众涂抹得乱七八糟、面目全非的画纸带回了工作室,并对其实施了艺术性的改造。他主要采用蓝色的喷漆,在巨大的画幅上再次把那条鱼的轮廓勾勒了一遍。此时,所有五颜六色的涂鸦与签名,统统沦为此画的背景和图底。底部那些模糊的色彩、线条和文字都在,那里曾经记录着无数人前赴后继,反复签名与涂鸦的过程,那里也凝聚着无数人参与的痕迹。王劼音老师以这种方式,记录了一个展览,并让绘画成为一种时间的容器,承载起人们不同时刻的行为,还在观念层面完成了艺术家与观众的相聚、互动和交流,最终又将观众的参与纳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谈及这种创作方式,王劼音老师坦言是受到中国传统古画在流传过种中会不断增加题跋的启发,因此,可以说,他以当代的方式创造性地赓续了中国绘画作为生长性艺术与时间性艺术的传统。
▲《大鱼图》200x700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1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王劼音老师,无论是在艺术观念还是创作方法上,他都是不断打开自我,广泛吸收。不光吸收当代艺术的观念和做法,也汲取传统艺术的精华。同时,始终保持对自我的清醒认知,对当代艺术发展趋势的关注与洞察,多年来在不同媒介与画种之间自由穿行和综合锤炼,帮助他最终形成了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与修辞方式,以及不断诉诸于内心与精神的艺术面貌。依我所见,本次展览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他用创新的方式,在观念、材料、语言等多个层面,对中国传统水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构与重构,为传统艺术的当代性转换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
▲ 2024年《魔方——王劼音水墨作品展》展览现场
首先,他打破了传统水墨相对固化的程式和趣味。没有符号化的线条和皴法,也彻底放弃了传统水墨津津乐道的笔墨趣味,代之以现代构成和独特的材料媒介,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笔墨并非他所长。其次,对材料进行有意识地改造。他一向偏爱质朴、粗粝,保留了更多原始肌理和自然特性的纸张,这次他自制了很多方块旧纸,以及一张观众参与之后留下的巨幅签名纸,他利用这些旧纸进行再创作,在当代艺术的观念中就是利用现成品进行再创作。与空白纸张所不同的是,这些留有人为痕迹的材料本身就包含了很多的信息和故事,这是王劼音老师当代水墨创作中非常重要的观念之一。再有,装裱方式。中国画从古至今,特别讲究装裱。但王劼音老师觉得过于精致与考究的装裱,对作品本身是一种束缚,太过一本正经,反而会使作品显得拘谨和小气,所以他一直对越来越强调制作、技术与包装的时风保持一种警觉。此次参展的所有大作品都没有上板,也没有装框,而是素面朝天,露着毛边直接钉在展墙上。他希望艺术能挣脱华丽的包装和层层滤镜,以最自由、本真和质朴的面貌示人,也让观众能直击艺术最为内在和动人的力量。水墨在王劼音老师那里,不只是绘画的一种方式,而是整体上反映出一位艺术家的审美素养和人格修为。
▲ 2024年《魔方——王劼音水墨作品展》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的尾声处,王劼音老师又设置了一道特殊的展墙。此次,他已经用线条和喷漆画了一组山形。现在,这张未完成的大画正敞开双臂,静静地等待观众们的信手涂鸦……
_关于艺术家
▲ 王劼音在工作室创作中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上海文史馆馆员。1941年生于上海。195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1977年任教于上海市美术学校,1983年任教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1986年进修于维也纳美术学院和应用艺术大学。
_关于文章作者
傅军,评论家、策展人、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
丨资料由上海中国画院提供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