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的事迹,早已广泛流传。
她坚守云南丽江山区,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
在今年教师节当天,改编自张桂梅及女高学子真实故事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在央视和腾讯视频播出,不仅展现了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的艰苦奋斗史,还描绘了一群生于困厄的大山女孩突破困境、奔赴前路的过程。

随着女高如火如荼地建立,大山女孩的群像越发鲜明生动。
燃——是我看女高故事的第一感受。
《山花烂漫时》基于现实主义土壤,讨论诸多现实议题,但同时,它也是一部非典型燃剧,大山女孩热血逆袭的青春故事让人心潮澎湃。
01
热血女高群像图鉴:燃的本质是生命力
女高故事有很多种打开方式,《山花烂漫时》选用的是最燃的一种:聚焦于群体的生命力。
这种巧妙的呈现手法充分考虑了观众的偏好,毕竟,热血群像的故事总令人着迷、百看不厌。
燃剧中,大家爱看这样的叙事模式:一群人结为同伴,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低起点和高上升空间赋予了闯关升级之路更多波折与看点。
由于家境贫寒、负担较重,华坪女高的女孩们几乎全是先天不足型选手——学业基础非常薄弱,大多仅具备初中低年级水平,老师们想倾囊教授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和隔壁重点高中南中的学生相比,妥妥地输在了起跑线上。






归根结底,这部剧让人觉得燃,本质上是女高学生们炽烈动人、蓬勃绽放的生命力,朴素的红色校服和略显疲倦的面容难掩争上游、拼上进的精神状态。为了走出大山、改变宿命,关关难过,必须关关克服。
她们就像沙漠里一棵棵顽强的植物,一旦有机会,就会牢牢抓住养分,往向阳处攀爬。大山于她们而言是牢笼和枷锁,华坪女高则是荒漠绿洲,在此释放出被禁锢的灵魂,激发了昂扬的斗志。
02
“女高”的现实主义肌理:燃的动能在于突破背后的难




女高姑娘们的难题,拨动了现实主义之弦,折射出性别歧视、月经贫困、教育受阻等社会议题。通过对偏远地区部分现象的呈现,观众能够看到同一片蓝天下经常被忽略的群体。
《山花烂漫时》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借由大山女孩的逆天改命,以她们积极生长、拼搏向上的积极价值观感染更多人。


蔡桂芝在父亲的病床前也困惑过、犹疑过,但最终被带着同学们集体善意的谷雨劝回了学校。她深知,只有通过念书让自己走出大山,家庭才能真正摆脱代际传递的贫困命运。
宁华和柳细莺都走过“弯路”,但在张桂梅和老师同学的开导和劝解下,她们都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原来审美可以是多元而又包容的、未经考验的早恋是不明智的,转而对学习投以十二分的热情。

03
“女高”的理想主义色彩:燃灯点烛,仰望星空

剧中对青年老师们也着色良多,魏庭云、丁笑笑、姚小山等人毕业自名牌大学,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教育公平的关怀,放弃了相对优渥和体面的工作机会,为大山女孩播撒知识和希望。他们因材施教,不放弃任何一个后进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适合华坪女高的教育方式和得分秘诀。

张桂梅和年轻老师全力托举这群女孩,让明灯照亮了华坪的每一个角落。女孩们也很争气,通过自我蓄力,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有句老话叫:说出来被嘲笑的梦想才是梦想。随着她们升入高三,高考的号角声也越来越近,张桂梅鼓励女高学子在黑板上写出志愿,她们工工整整写下了心仪的大学。很多院校的录取分超过了她们的当下水平,比如谷雨想考540分,蔡桂芝填了580分,而宁华想考入清华大学。但只要为了远大理想而奋斗,谁又规定山沟沟里的女娃娃不能望向更远的星空。

透过细腻描绘的剧情,我们看到谷雨缩在窝棚里寒窗夜读,为了落后的数学科目费尽苦心;看到蔡桂芝无时无刻不抱着书本,在宿舍床上也念念有词……还有更多默默努力的女高学子,她们为了节约时间拿着搪瓷饭盒奔跑在教室食堂两点一线间,在试卷上一笔一划写下古诗词和方程式。


华坪女高在山沟沟里开辟了一片自由天空,老师和女孩们的精神境界早已超越肉身樊笼,她们一步步向上追寻,璀璨星空终有一天触手可及。
剧集进程已过大半,华坪女高首批高三学子即将走入考场。
向往师范的谷雨,心向医科的蔡桂芝,颠覆过往人生轨迹的柳细莺和宁华,又会拼出怎样的未来呢?
无论分数多少、未来如何,她们的前程或许都正如剧名所示——山花烂漫时。
作者 | 艾 米
编辑 | 楼 主
校对 | 胡 晓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