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下半叶,上海徐汇区的一家孤儿院里,走出了数位影响中国百年油画发展的艺术家先驱,上海,由此被誉为“中国油画的故乡与摇篮”。
近日,一场从上海视角出发、展现这一中国油画百年发展史的重磅展览《从上海出发——百年中国油画掠影》,正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美术馆启用4个展厅,呈现了80多位艺术家的250多件画作及各类文献资料,通过4个板块,将只能从艺术史书中看到的中国近现代油画发展历程,用生动的画面展示出来。
策展人项苙苹告诉我们,从筹备到开幕,只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要展现时间跨度足足百年的中国油画史,并不容易。
上:刘海粟美术馆入口处玻璃立面
下:艺术家名牌用不同色彩做了独特设计
而美术馆入口的玻璃立面,正是根据潘思同教学手稿的启发贴上了彩色贴膜,尤其两层玻璃重叠之处,又产生了新的色彩效果,很好地展示了色彩原理。另外,策展人还为每位参展艺术家设置了个性化色彩。在百年年表中,每个年份也被赋予了一种专属色彩。
针对这样的策展构思和展陈安排,项苙苹说:“这样的展陈设想呼应了油画是捕捉色彩和光的艺术,但我最想强调的,是通过潘思同教学手稿所呈现出的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文明互鉴的智慧之光。整个中国油画的发展史,其实是由教育推动的时代发展缩影。
在此之前,中国人对西画的了解主要来自传教士带来的印刷品,因传教士进入宫廷供职,宫廷和上层知识分子逐渐接触了油画原作。另外在广州和上海等得风气之先的城市开始有中国画家在从事西画甚至油画的创作,广州还是油画外销画的生产基地。土山湾画馆的出现,让西画在中国有了最早的职业美术教育机构,并使西画得以更系统性地传播至更广的社会范围。
徐咏青《颐和园》20世纪20年代 水彩 私人收藏
徐咏青、张充仁,是画馆最出色的两位学生。徐咏青九岁被孤儿院收留,十三岁进入画馆学习,天赋极佳。
当时画馆的学制一般为四年,表现良好者,可加学一年水彩,如天赋出色,则再延长一年,加学油画。他是极少数提前完成学业并有机会学习油画的学徒。离开画馆后,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华美术专门学校等多处任教,也曾主持上海商务印书馆图画部。他为实用美术正名,提倡美术为工商服务,是月份牌年画开创者之一,培养了杭穉英、金梅生、李咏森等大批人才。
张充仁从小得近代学术泰斗马相伯指导,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不仅把西方艺术引进中国,也把中国文化的精粹传播于西方,他是埃尔热23本《丁丁历险记》中唯一真实的人物原型,是让10亿西方人热爱的中国艺术家,是我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奠基人之一。
他于1931 年凭借扎实的绘画功底考入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留学期间多次获比利时政府大奖。1936 年返沪,举办旅欧作品展引起轰动,有蔡元培、孙科、梅兰芳、徐悲鸿、刘海粟等大咖莅临并赞誉有加。
右:《上课了别迟到》 20世纪50年代 月份牌
项苙苹告诉我们,展览中大部分月份牌都是张信哲的私藏。“很多早期油画艺术家存世作品数量少,加上展览筹备时间短、经费紧张、部分作品档期冲突等原因,张信哲的月份牌收藏,几乎帮我们撑起了第一板块的大半个场子。”
展览的第二个板块“留学精英”,带我们进入20世纪。此时国内思潮已从师夷长技转为变法图存,倡导政治制度改革,推行新式教育制度,培养新型人才。对于艺术和美育,有识之士有着将之作为国民教育核心的共识,认为实施美育普及具有改善国民性的深远意义。大批学子选择负笈海外学习西方艺术和新的艺术教育形式,中国油画从此进入新时期。
这场模特儿风波持续了十来年,最后以上海美专可以继续开展人体课而胜利告终,也巩固了刘海粟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地位。刘海粟提倡新式美术教育,将裸体模特儿观念普及于保守的中国,是当时社会革命的需求在文化观念领域的反映,也展示出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曲折历程。
林风眠及其杭州国立艺专的同仁吴大羽等人,则更强调抒发性灵、不求形似的现代主义艺术,创作上更自由,同时广泛学习、融合民间艺术,拓宽了可供现代人借鉴的中国传统艺术范围。“我们在经历了对现实主义如此重视的社会阶段之后,依然有现代主义的脉络绵延不绝,其实就是基于林风眠和国立艺专的重要作用。”
徐悲鸿作为国画和西画并重的艺术家,对西方古典艺术极为推崇,“使得中国传统国画参照西方油画的写实观念,进行自身的改革。这也是如今现代美术教育体系里,中国画专业学生不仅要上白描、书法等中国传统基础技法课,也要学习素描的缘起。”
其中决澜社,是上海乃至中国近代第一个有明确宣言的油画艺术社团,因痛感"中国艺术界精神之颓废与中国文化之日趋堕落",于是怀着挽狂澜于既倒的决心,肩负着中国"新兴艺术的使命"集合起来。推崇欧洲野兽派、立体派等现代艺术,主张“用狂飙一般的激情,铁一般的理智来创造我们色、线、形交错的世界”。
庞薰琹作为社团的组织者,最初在上海美专担任导师。在他的传记中记载,他本有机会去杭州国立艺专做教授,已经在敲林风眠的门了,突然放弃,觉得应该在上海的现代艺术舞台上发挥作用,于是回上海组织了决澜社。社团发起过4次展览,展览呈现了决澜社固定成员以及众多盟友的作品,风格超前,在当时颇有声势。在这一时期下,油画从院校走向大众,各个流派展现着自身面貌和思考,成为文化交流的载体,也标志着近代中国油画的长足发展。
展览的最后,第四板块“时代芳华”,呈现了解放后扎根上海的油画艺术家和从上海走出去的艺术家作品。在这一板块,虽然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但依然可以看到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条脉络。
20世纪50年代以来,建设新中国是当时首要任务,这一背景下,美术也更强调社会功用性,现实主义成为油画艺术的主流,展示解放后国家建设的新风貌。到了70年代左右,上海逐渐出现了更多从事现代艺术探索的艺术家,其中包括林风眠、吴大羽及其学生、陈钧德、余友涵等,承接起了从现代艺术到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国近现代油画史,在此被完整书写,同时留下无尽想象。
A:项苙苹
其次,把与上海相关的重要油画艺术家不管有没有作品都尽量囊括进来,以降低作品缺失的干扰,确保相对完整的历史叙事。从油画创作情况看,艺术家可分为三类,一是油画、水墨创作并重的,如徐悲鸿、刘海粟、丁衍庸、吴作人、吴冠中等;二是虽然曾主攻油画,由于各种原因转而以水墨创作为主的,如林风眠;三是留守于油画阵地的,如陈抱一。
无论哪一种,学习接触西方文化之后,促进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反省和对中国文化身份的认同,其油画创作多以各自的方式融入中国思想和东方韵味,或以西画养分反哺、改造水墨创作。
Q:本次展览筹备时间短,展览规模大,作品数量多,这期间是否有遇到过困难?
另一种是由于档期冲突,像李叔同,是最早留日的艺术家之一,第一位发起国内裸体模特写生课的先驱,这么重要的一位艺术家,央美有一件裸女画藏品,但档期冲突,很遗憾无法呈现。而海外美术馆的藏品,借展周期至少半年,时间关系无法借来。中国美术馆的许多作品则因为经费紧张,最终只借到了四件。
右:吴作人《苏州拙政园一角》1957 油画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美术馆)藏
但对于一些作品相对多的艺术家,我就很贪心,联系艺术家家属、私人藏家和官方美术馆多方借展,对其做相对全面的展示。在作品允许的情况下,我希望尽可能地把艺术家一生的创作轨迹表现出来,从个体可以反映出整个民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以及大历史、大时代对小人物的影响。这类艺术家的作品就会层层叠叠上墙,而不是平均化的一人一两件作品。
比如吴作人,我选了他的肖像、风景、静物与人体,对不同题材、不同时期的作品都做了呈现,可以看到他扎实的写实功底、对诗性的中国油画学派的探索开创以及一以贯之的“法由我变,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艺术观。
展览现场的林达川作品
还有林达川,他是留日艺术家。刚从日本回国时,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画作中光影闪烁的印象派特点和抒情随兴的日常题材。到了50年代末,因受前苏联影响,作品呈现出浓重的酱油色调,表现的是国家建设和生产的主流题材。到后期,他的作品又出现了中国书法的书写性笔调,率性自由,色彩鲜亮,变化明显。
王济远 《女人像》,水彩,起云楼藏,画中模特是潘玉良
Q:油画发展的历程中,女性艺术家处于怎样的境况?
A:在油画发展和传播的历史中,女性艺术家是非常重要的群体。要衡量某个社会文化现象是否足够繁荣,那就要看少数人群。而当时的女性艺术家,像方君璧、潘玉良、丘堤、唐蕴玉、关紫兰、蔡威廉等人,以群体的姿态崭露头角,足以衬托当时油画发展的蓬勃景象。
可以说她们赶上了一个好时候。当时正逢社会变革,思想开放和文化活跃的程度,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处在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年代,所以女性,尤其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就有机会走出家门去读书,甚至去留学。
潘玉良《花果》1960 中国画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但实际上除了潘玉良这样个别的女性,大多数女性能够投身艺术创作的时间有限。当时给女性提供的发展空间还是不完善,大家对女性的期待基本上是貌美、嫁人、相夫、生子。社会条件约束之下,女性很难有深度发展的机会。所以像李青萍,为了艺术选择单身;丘堤在读福州女子师范时就剪了短发,引起时人的侧目,其实就是在去掉传统观念下的一些刻板的女性印象。
下:展览现场的丘堤双面画
丘堤是个非常具有革命精神的人,她名字的“堤”是自己改的,喻为抵制一切腐朽势力的一道高岸。她就读女子师范的时候,一到放假就挨家挨户敲门,为家庭妇女组织补习班。陈丹青先生对她的评价很感人很有见地,说她的作品格调高,毫无流于表面的革命气,简静,素心,知道避俗,能见物性,自在自适自尊。
展览展出了她一幅双面画作品。1939年的时候,为了募资支援前线,她亲自设计制作了一百多个布娃娃义卖,当时便画了一个娃娃留做纪念。到后来再想作画时,条件艰苦,没有新的画布,只能在反面画了这幅瓶花。从1953年开始,跟随庞薰琹调到北京,转向了实用工艺美术、服装研究和服装设计。当时实用美术研究室的主任是庞薰琹,而日常工作实际上都由丘堤负责处理。
贺慕群《无题》1968 油画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当时的女性艺术家多数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这和女性需要孕育后代的生理特征有关,蔡威廉就陨于难产;与女性倾向于相夫教子的社会角色有关,她们首先要完成照顾家小的责任,然后才能有点精力和闲暇投入创作,像潘玉良这样没有家庭负担独立生活于海外的女艺术家,才有了相对好的发挥;也与一定的时代环境有关,当时女性相对难有机会担任重要的社会职务,无法像刘海粟、林风眠他们那样成为校长,从而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尽管她们的作品很有力量,在审美和思想方面的挖掘也很深入,但大部分人的影响力仅停留于个人的创作探索,缺少社会职务及其影响力的加持。
“从上海出发——百年中国油画掠影”展厅
Q:请您给参展的观众一些观展建议,比如是否需要提前学习油画历史?
A:我倒觉得不一定要提前准备。这个展览即使是从艺术专业人士的角度去看,因涉及面广、人物众多、资料繁琐,都会挺累的。普通观众来观展不必带着太重的负担。
一开始,最好是先看一下展览前言,了解整体背景。进入各个板块之前再阅读板块前言,然后愿意的话看看艺术家的简介。因为艺术家的展出作品有限,通过简介也能够对艺术家本人及不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有更多的认知。
再进一步,还可以关注辅助展墙上的文献专题和视频资料。我们通过视频为观众提供更多无法在现场展出的艺术家作品图片和相关文献资料,展柜里还展出了同时代的报刊、杂志和书籍(包括各类教材)。
我们特地做了一个中国油画年表,梳理了100年来的重要事件,为展览提供更多外延的资讯,另外还挑选了每位艺术家的金句在大屏中配合其个性化色彩加以展示。刘海粟美术馆也会提供导览服务,会额外讲述每位艺术家感人的生平故事。在资讯发达的当下,观众也可以随时用手机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欢迎大家在现场探索发现更多细节。
(本文转载自“一条艺术”微信公众号)
编辑:秦愫瑶 | 主任编辑:吴雯雯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