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左靖担任策展的展览项目“社区建筑,如何可能?”近日于浦东碧云美术馆对公众开放。展览试图传达出这样的讯息:社区建筑不仅仅是功能与美学的载体,还应该站在实现社会公平、创造社区文化、传递集体记忆、回应环境需求的行动前沿。
策展人左靖
社区建筑的出现,本质上源于对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反思。尽管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造成了社群割裂、地方感与归属感的丧失,以及社会不公平等问题。在应对如此复杂的现实时,社区的公共建筑凭借其灵活的空间策略与可参与性,可以为居民创造具有归属感的理想场所。
展览现场
社区建筑的出发点,在于它颠覆了设计者和使用者的关系,通过践行一种“创意联盟和工作伙伴”的协同设计策略,回应人们对于全面友好空间的呼唤。
展览现场
展览第一单元集中于我们对社区建筑理念的理解:从20世纪70年代在欧洲的住宅领域兴起的社区建筑运动,到这一理念在中国本土的转化(从住宅到公共建筑),并以河南信阳的社区建筑实践(“两个更好”书屋建设)为例,展示了我们在具体的文化环境与社会背景中的工作脉络。
展览现场
展览的第二、三单元分别围绕社区花园的共建、生态美育工作坊的举办,以及地方文化的田野调查和巡展展开,强调社区建筑实践中的居民动员和文化叙事。这反映了我们在改善社区空间质量的同时,希望能够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塑造良好的人文建构氛围的意图,并最终完成社区内外关系的重新连接与激活。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在第四单元,展览集中呈现了十位建筑师为信阳设计的十余座小型书屋建筑。每座书屋的设计都融入了建筑师对社区公共空间的理解与期待。它们包括:建立人的尺度与本地风景;生态气候与社会气候的再平衡;建立城市家屋,鼓励社群交往;建设城市肌理,而非地标建筑;以情绪为支点的设计,实现个体平等;提倡自然材料与再生设计等等。
展览现场
社区建筑是一种持续的筑造实践。它不仅关乎于物理空间的建造,更是围绕着居民参与、本地知识、协作设计、环境友好、社会包容性等一系列关键词展开的复杂场域。在这一过程中,人文建构的行动几乎与空间设计的行为同时展开,并在空间筑造完成之后,持续参与社区关系的生产,通过时间展现其光辉,最终在社区内部建立起强大的社会网络。
展览现场
社区建筑的土壤并不天然具备,理念与现实之间,往往鸿沟横亘。一项正在探索中的社会实验,需要更多的理解、宽容、行动力与自我批判精神。社区建筑,需要我们每个人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努力,才能成为可能。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