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0年代,许多艺术家纷纷离开传统的艺术材料,开始使用任何物件创作,尤其是现象学家所称的“生活世界”(Lebenswelt)中的物件与材料,即我们身处周遭随处可见的日常物与生活其中的共同体验。将现实带入艺术表达之中,改变了人们思考艺术的方式,物品在艺术和现实之间模糊不清,哲学家阿瑟·丹托曾由此发问“艺术何为”。
彼得·费茨利与大卫·威斯,出自“香肠”系列,1979。图片来源于网络。
瑞士艺术家彼得·费茨利(Peter Fischli)自1979年与艺术家大卫·威斯(David Weiss)组成艺术家组合,执着于对平凡事物的改造和出乎意料的并置,其创作呈现出诙谐幽默的色彩。“香肠”(Sausage,1979)系列将家用物品和食物摆放成舞台剧,一系列小品由此精彩上演:目瞪口呆的烟头目睹两辆香肠汽车相撞;小黄瓜客户与销售仔细浏览一堆冷切拼盘组成的地毯。这些异想天开的场景是艺术家们对于沉重意义之庸俗的反抗,搅动艺术原有的标准。
彼得·费茨利与大卫·威斯,出自“平衡(寂静午后)”系列,1984。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费茨利与威斯的艺术世界中,日常物件好似拥有了自己的意志,相互影响与碰撞,在濒临倒塌的关系中保持微妙的平衡,这在他们的影像作品《万物有道》(The Way Things Go,1987)中有所体现。而“平衡(寂静午后)”(Equilibres [A Quiet Afternoon],1984)中的物件从它们原本被创造的意图中解放,并产生颠覆性的愉悦。近年来,费茨利作为独立艺术家,持续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秩序及其载体,并为其构建新的视觉叙事。
关小,《大卫》,三频高清数码录像,2012。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两千年初,日常生活从现实世界延溢至互联网;互联网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虚拟空间,而渗透于个人身份认知、社会群体讨论等各个方面。中国艺术家关小在持续的录像艺术创作中,也存在对于这种新世纪日常的关怀,通过选取网络和生活中的素材,将片段剪辑后拼贴,用调侃和玩笑的方式发掘偶然的关联,编织出全新的视觉表达。
关小,《窗户 - 麦田》,2019,榆木、丙烯着色、亚克力打印、麻绳着色、染色玻璃钢、3D打印、永动机玩具、LED台灯, 230 × 180 × 38.5 cm,。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艺术与日常的关系上,与费茨利和威斯相似,关小认为艺术虽取材于生活经历,或利用现成品,但本质上远离生活而自成一套语言体系。如2019年创作的“窗户”系列,其中的物件在视觉上与生活中可见的没有太大差别,但它们强烈的可复制性与工业批量生产的质感与抽象雕塑之间产生强烈对比,矛盾又平衡,形成富有节奏感的视觉语言。
2024年11月9日14:00至15:30,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与瑞士驻华大使馆联合策划艺术家对话活动,邀请艺术家彼得·费茨利与关小从不断变化和涌动的“日常”谈起,共同探讨当下艺术何为。本次活动由UCCA公共实践部策划人王佑佑主持。
UCCA对话
艺术家对话:
彼得·费茨利与关小
活动时间
2024.11.9(周六)
14:00-15:30
活动流程
13:30-14:00 观众签到
14:00-15:30 对话开展
活动地点
北京UCCA报告厅
语言
中文、英文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购买活动现场票
活动现场票:20元/人
活动优惠票:10元/UCCA会员
活动须知
*活动收入将悉数用于支持UCCA公共实践部的运营与发展;
*活动当天开场前半小时,请于UCCA报告厅正门领取活动门票;
*场地准入人数有限,建议提前规划出行时间,迟到请听从工作人员安排入场;
*活动与展厅为独立区域,离开展厅后再次进入展厅需重新购票,请合理安排参加活动与观展的时间;
*活动期间请保持手机静音;
*活动门票不支持退换。
线上直播平台
新浪微博@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扫描上方二维码
观看bilibili线上直播
嘉宾
▼
Image- Miro Kuzmanovic (miromedia.net)
彼得·费茨利
Peter Fischli
艺术家
1952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目前生活工作于苏黎世。1975年至1976年,在意大利乌尔比诺美术学院学习。1976年至1977年,在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学习。彼得·费茨利与瑞士艺术家大卫·威斯(David Weiss, 1946-2012)从1979年作为艺术家组合开始合作。1981年,二人在日内瓦的Galerie Balkon举办了首次个展。合作的几十年间创作了大量极具知名度和创意的艺术作品。费茨利和威斯曾六次代表瑞士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作品曾于卡塞尔文献展和明斯特雕塑展等重要的国际展览中展出。2003年,两人凭借作品《问题》(1981-2002)获得金狮奖。2016年,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了他们的首次大型回顾展。2012年大卫·威斯去世后,费茨利继续独立进行艺术创作。在其涉猎广泛的创作中,费茨利仔细观察日常生活并从中汲取灵感,以创作雕塑、装置、录像和纸上作品。他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生活中被忽视的寻常之处,并以一种具有实验性且幽默的方式对其进行重构。他的作品通常使用简单或传统的材料,通过改变事物的意义和解读方式,对艺术的本质和我们在世界上的存在提出质疑。
关小
艺术家
1983出生,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作品涉及雕塑、录像、装置等多种媒介。她用高度“拼贴”的方式,借由不同的主题,以一种文学化的方式将身份、历史、地域文化,以及琐碎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突破历史和文化界限的视觉语言。关小对材料的组合颇具预见性且令人着迷,通过在材质与文化上制造矛盾强调差异的重要性,并对我们即将来临的、纷乱错杂的未来提供令人难忘的想象。
关小曾在世界多个重要美术馆举办个展或参加群展,其中包括:上海星美术馆(2024);“After Laughter Comes Tears”(卢森堡让大公现代美术馆,卢森堡,2023);“On The Val-ue Of Time: New Pre-sen-ta-tion Of The Col-lec-tion Of Con-tem-po-rary Art”(路德维希博物馆,科隆,德国,2023);夏洛滕堡宫,哥本哈根丹麦(2022);Leeum三星美术馆,韩国首尔(2022);“第34届圣保罗双年展:尽管身处黑暗,我仍高歌”(圣保罗,巴西,2021);“第一届X美术馆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北京,2020);波恩艺术协会,德国波恩(个展,2019);圣路易斯当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密苏里(个展,2019);温特图尔艺术博物馆,瑞士温特图尔(个展,2018);“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艺术万岁”(威尼斯,意大利,2017);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法国巴黎(个展,2016);伦敦当代艺术中心,英国伦敦(个展,2016);“第13届里昂当代艺术双年展:现代生活”(里昂,法国,2015);“新美术馆三年展:围绕观众”(纽约,美国,2015)等。
作品被多个重量级美术馆及私人机构收藏,包括:让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卢森堡;路德维希博物馆,科隆,德国;圣加伦艺术博物馆,圣加仑,瑞士;梅赛德斯-奔驰艺术基金,德国;Julia Stoschek收藏,杜塞尔多夫,德国;博罗斯收藏馆,柏林,德国;桑德雷托·雷·雷鲍登戈基金会,都灵,意大利;K11艺术基金会,香港;龙美术馆,上海;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北京等。
主持人
▼
王佑佑
UCCA公共实践策划人
合作方
▼
巴可激光,为您做“睛”彩影像艺术呈现
▼
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入UCCA公共项目社群
获取更多活动信息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