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馆藏文献系列 | 董丹东文献整理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馆藏文献系列 | 董丹东文献整理 崇真艺客


近期,董丹东先生的家属向广东美术馆捐赠了一批珍贵的文献材料,包括手稿、出版物、照片、剪报等,共计500余份,创作时间跨度长达70年。这批文献见证了董丹东一生的艺术追求和思想历程。


美术文献研究中心对这批文献做基础的消杀和表面清理后,耗时将近3个月对这批文献进行了分类梳理。


通过对文献的全部通读,我们全面了解董丹东除了艺术创作之外,在艺术评论方面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判断和确定了这批文献的归档范围,按主题、载体的不同进行了文献建档和信息采集。


为方便日后的研究利用,为学界深入研究董丹东的艺术思想及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提供了更多线索,每件文献的信息采集我们都严格对照文献管理的标准,在体例、格式、内容表述等方面进行规范,确保文献整体统一性和标准化。最后再完成文献的编号、装盒、上架、进柜。


馆藏文献系列 | 董丹东文献整理 崇真艺客

▲董丹东部分文稿和笔记


馆藏文献系列 | 董丹东文献整理 崇真艺客

▲董丹东文稿整理


董丹东(1920—2015),曾用名董荡平,江苏溧阳市人,我国著名的革命艺术家,艺术评论家。20世纪30、40年代,他师从李桦先生学习木刻,积极投身“新兴木刻运动”和抗日救亡工作中,以刻刀为枪、创作了大批揭露当时黑暗社会的木刻作品,其木刻作品先后入选“八年抗战木刻展”“建军3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抗战胜利5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1991年荣获“中国新兴版画贡献奖”。


馆藏文献系列 | 董丹东文献整理 崇真艺客

▲ 董丹东早期照片


馆藏文献系列 | 董丹东文献整理 崇真艺客

▲ 董丹东《荣誉军人阅览室》木刻 1941年


馆藏文献系列 | 董丹东文献整理 崇真艺客

▲董丹东手稿《鲁迅先生与中国木刻运动》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董丹东投身于美术教育和宣传推广工作,动员进步青年参加革命。他先后任教于于贵阳市达德中学、广东省台山师范学校、广州南国艺术学院等地。20世纪50年代中,董丹东调入广州美术馆,负责开馆筹备工作。期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美术展览、学习班及讲座等艺术普及工作。在这批捐赠文献中,其中就有他任职广州美术馆期间所撰写的美术理论、画评、展览评论。


馆藏文献系列 | 董丹东文献整理 崇真艺客

▲1957年,董丹东在广州美术馆前留影


馆藏文献系列 | 董丹东文献整理 崇真艺客

▲1958年,董丹东负责筹办的“广州市首届群众美术展”在广州文化公园第一馆举办


馆藏文献系列 | 董丹东文献整理 崇真艺客

▲董丹东撰写的《广州美术馆简介》文稿


这位在世人眼中以木刻家身份闻名的艺术家,其实还拥有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艺术评论家。新中国成立后,董丹东转向艺术研究工作,长期从事画史理论研究,撰写了大量美术报道与评论。其中《陈树人的艺术》《符罗飞评传》《清代广东画家招子庸》等逾百篇艺术评论发表于各报刊上,为新中国艺术评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透过这批文献,我们得以还原董丹东笔耕不缀的一生,感受他对艺术不懈追求和勤勉努力的态度。


馆藏文献系列 | 董丹东文献整理 崇真艺客

▲董丹东笔记本封面


馆藏文献系列 | 董丹东文献整理 崇真艺客

▲董丹东笔记本内页

馆藏文献系列 | 董丹东文献整理 崇真艺客

▲董丹东《陈树人的艺术》文稿


此外,这批文献还充分反映了董丹东严谨的治学态度。其每篇文章的草稿少则三、四篇,多则十数篇,一再修改,甚至刊登后仍有调整与增补,并且大部分的文稿都有清楚标注初稿、再稿、增补或重抄的日期。《符罗飞先生艺术评传》是董丹东生前的重要艺术评论作品之一,从1949年开始收集素材到1984年的草稿、成稿再到1985年出版印刷,前后时长将近三四十年,历经二十余稿。这些稿件都反映了他从关注人物题材到撰文期间的反复修改、不断调整的创作历程。最终的成稿文字简练,语句流畅,观点清晰明确。通过这批文献,可以管窥董丹东在文艺创作过程中构思与心路的形成与变化,体会他对文字表达、艺术观点的反复斟酌和不断推敲,以求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馆藏文献系列 | 董丹东文献整理 崇真艺客

▲董丹东《符罗飞先生艺术评传》文稿


馆藏文献系列 | 董丹东文献整理 崇真艺客

▲董丹东《清代广东画家招子庸》文稿


这批文献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艺术创作范畴,它们是对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深刻见证。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不同维度客观地了解董丹东一生的创作轨迹,以及他在将近百岁的人生中,如何把个人理想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联,如何在变幻莫测的历史洪流中坚持创作和成就理想;另一方面,这批跨度70年的文献材料为我们提供了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的独特窗口,体会一个时代的脉动与变迁。


撰稿 / 钟培欣 陆洁琳

审核 / 胡宇清

审定 / 江飞




馆藏文献系列 | 董丹东文献整理 崇真艺客
馆藏文献系列 | 董丹东文献整理 崇真艺客



▲  广东美术馆新媒体平台





馆藏文献系列 | 董丹东文献整理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