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如何以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表现新中国的工业建设成就,成为经历时代变革的传统型中国画家所面对的全新课题。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胡佩衡、秦仲文、关松房、惠孝同、吴镜汀、周元亮、古一舟、何镜涵等京派画家,创作出《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古一舟、松全森、周元亮,1958年)、《十三陵水库》(北京中国画院中国画组集体创作,1959年)、《官厅水库》(《首都之春》局部,古一舟、惠孝同、周元亮、陶一清、何镜涵、松全森,1959年)、《十三陵水库之秋》(胡佩衡、关松房,1960年)等表现水利工程建设的中国画作品。除上述作品外,另有《丰满水电站》(胡佩衡、秦仲文、惠孝同、颜地、吴镜汀,1957年)、《小丰满水力发电站》(吴镜汀,1958年)两件同类题材作品,由于诸多原因(特别是藏地未详)一直未引起业界关注。本文结合相关文献与新闻影像,就北京中国画院与丰满水电站题材美术创作进行探析。
《松花江第一发电所工事写真帖》
丰满水电站建设沿革
作为中国七大水系之一的松花江,南源出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的长白山天池,北源嫩江源出黑龙江省西部伊勒呼里山流经吉林、黑龙江两省,并在同江市汇入黑龙江,与在此的乌苏里江形成土壤肥沃的三江平原,最终流向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汇入北冰洋。魏晋南北朝时期称松花江为速末水,至隋唐时期易名为粟末水,辽、金、元时期称混同江、宋瓦江,明代宣德年间始由宋瓦江谐音得松花江一名。由于松花江境内河网密布,明代永乐年间在此设立奴儿干都司以加强东北边地防务,并由辽东指挥使刘清在今吉林省吉林市境内设立水师营与建造战舰,遂使“船厂”成为吉林市的别称。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在平定“三藩叛乱”后第二次东巡,在宁古塔境内的乌喇地区巡察围猎,于吉林乌喇(今吉林省吉林市)的小白山望祭殿向满洲先祖的“龙兴之地”——长白山遥望祭拜。在目睹松花江吉林段的秀丽景色与巡阅满洲旗兵后,康熙帝援笔写就《松花江放船歌》,以激励军民抗击沙俄侵略者的斗志。在二十世纪初叶,东北地区成了沙俄与日本“势力范围”的争夺焦点,而有关“吉林”与“松花江”的文字叙述与纪实影像亦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外文图典之中。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方面加紧了对吉林省境内森林、矿产资源的掠夺,并对松花江、牡丹江流域的水力资源进行查勘,开始筹划在松花江上建立水电站。1937年1月,在日本方面的授意下,伪满当局成立了水利电气建设局,由日本水利专家本间德雄出任局长。1937年4月,丰满水电站正式开工,坝址勘定地点位于“小风门”(今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松花江上)。当时为完成如此规模的工程建造,日伪方面从华北、东北地区以各种手段征调大批劳工,致使有超过6500名劳工在施工期间饱受欺虐而身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使丰满水电站提前投入使用,日伪方面在混凝土浇筑周期与施工材料使用上进行缩减,导致坝体建筑本身存在安全隐患。1942年10月,丰满水电站坝体开始截流蓄水,并形成坝体上方的人工湖(松花湖),1943年3月从德国进口的首台机组投入运行发电。到日本投降之际,拦江坝体混凝土浇筑只完成了工程总量的89%,整个坝体没有达到设计高度,若干溢水口距坝顶还有15米未完工。1946年至1947年,国民党当局管辖吉林市期间,未对丰满水电站进行补修改造,使之缺陷程度日益加重。1948年3月,国民党当局撤离吉林市前夕密谋炸毁发电厂,后被中共方面侦破,挽救了水电站与松花江两岸百姓的生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极为重视丰满水电站的续(改)建工程,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刘少奇就此多次向毛泽东主席与苏联方面进行沟通协调,并于1950年2月促成苏联专家工作组来华主持丰满水电站的调研勘测。在苏联专家与国内工程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下,丰满水电站于1953年全面启动重点改造工程(“一·五”期间重点工程项目),到1960年完成之际,为8台发电机组,发电能力达55.4万千瓦时,年发电量20.42亿千瓦时,成为当时亚洲规模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并被誉为“中国水电之母”。1988年4月至1992年6月,丰满发电厂进行了二期扩建工程。1995年4月至1998年7月,又进行三期扩建工程,使丰满发电厂达到12台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00.25万千瓦,进入了发电能力百万大厂的行列。在二、三期扩建工程开展的同时,大坝也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次全面加固作业,2008年至2009年,再次对大坝实施了灌浆加固。由于丰满水电站坝体建设伊始即存在安全隐患,2012年10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丰满水电站全面治理(重建)工程正式开工,在原址下游120米处新建一座大坝。2018年对原坝址进行了首次爆破,并于2019年5月完成新坝体与旧坝体间的注水。同年9月20日,重建工程的首台机组投产运行,至2020年9月,6号机组投产发电。新建成的丰满水电站在确保电力供应、防洪减灾、生态环保、灌溉养殖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松花江第一发电所工事写真帖》
有关丰满水电站建设的摄影作品(1939—1957年)
截至目前,发现最早有关丰满水电站建设的摄影作品,是1939年12月由伪满洲国水力电气建设局出品的《松花江第一发电所工事写真帖》(第一辑)。该写真帖选取了丰满水电站自投建以来施工现场的若干工序建设场景进行拍摄,具有很高的纪实性与史料价值。
1949年8月,一篇题为《工业的原动力——小丰满水力发电站》摄影新闻报道刊登于《东北画报》第58期。文中的照片由该刊摄影记者钱嗣杰所拍摄,记录下了尚未最终完成坝体建设的丰满水电站开闸放水的壮观场面,这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所拍摄的珍贵历史影像。
1953年12月,由东北水力发电工程公司经理沈信群撰文的《丰满水电站的今昔》发表于当年《人民画报》第12月号。文中回顾了丰满水电站从初建到1953年间的重大变化,并配发了一帧改建后的丰满水电站坝体黑白影像、三帧改建前的黑白影像、四帧加固改建现场的彩色影像,以及苏联专家同中方技术工人在现场施工、先进钻孔工人张景礼等五帧黑白影像,成为向海内外展示新中国工业建设(“一·五计划”)的重要新闻纪实报道与影像。
1956年8月3日,《中国青年报》第765期头版刊登了由新华社摄影记者袁苓拍摄的丰满水电站开闸泄洪的照片,并配以相关文字介绍。是年11月,新华通讯社(新华社)组稿的《在祖国各地?第二集》,由中国图片供应社正式对外发行。该集第9帧为李界范所拍摄,以《改建后的丰满水电站》为题并配有相关文字报道,展现了经过加高加固后的丰满水电站新貌。
1957年7月11日,《新民报·晚刊》头版刊登了署名胥志成的新闻摄影报道《雄伟的丰满水电站——上半年增产两亿多度电》,并用文字记录下水电站在上半年超额完成发电任务,目前正在利用夏季汛期洪水进行发电,力争在本年达到三亿度发电量等信息。
上述摄影作品记录下丰满水电站从初建到新中国“一·五计划”(1953—1957年)期间的沧桑巨变,以及在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一化三改”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丰满水电站作为新中国工业建设的重要代表,亦成为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罗工柳主持设计、中国人民银行于1955年3月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中面值“伍角”币票的正面图像。
胡佩衡、秦仲文、惠孝同、颜地、吴镜汀 丰满水电站
1957年10月12日,“第一届水力发电建设展览会”在北京北海公园五龙亭内的“少年科学技术馆”正式对外开放。在长达近三个月的展期内,创下了数万人次参观记录,周恩来、朱德、宋庆龄、林伯渠、彭德怀、贺龙、陈毅、李富春、邓子恢、聂荣臻、谭震林、薄一波、习仲勋、徐向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陆续亲临现场。由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展览会一直延续到1958年3月才落下帷幕。关于丰满水电站与本次水力发电建设展览会,王波在《1957年全国水力发电建设展览会纪实》一文中有如下记载:“12月3日上午接总理办公室通知,说总理下午要来看展览,我们真是高兴极了,但心情又有点紧张,马上向总局领导汇报。……下午不到2点,周总理来到,他那矫健的步伐和慈祥的面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之平易近人。……总理题词后,和我们展览会全体工作人员照了相。接着又看电影,头一个‘丰满水电站机电安装’的电影看完,又看‘狮子滩水电站堆石坝施工’,这时天已黑了,随来的秘书写了个纸条提醒他今天晚上还有个宴会,电影未看完就离开了……”从上述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丰满水电站在本次展览会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展示位置,并受到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特别关注;而在1962年6月24日,周恩来视察吉林省时还专程走访了丰满水电站,同时勖勉广大水电工程技术工作者要“取长补短,改造洋设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此时在水力水电部工作的朱虎庄,于是年10月中旬参观了本次展览会,并在《新中国水力发电建设的辉煌成就 — 记第一届水力发电建设展览会》一文中,对丰满水电站的今昔巨变写有如下文字:“丰满水电站模型的背后,配置着该电站修复前后摄制的一组照片。这是日帝国主义为掠夺东北的资源,用中国人民的累累枯骨作基础,在松花江上修建的一座大型电站。原来的工程质量低劣,刚修好就处于危险的状态。国民党接收后听信了美国人卡登的荒谬主张,又炸毁了溢流孔。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个电站回到人民的手中时,已是百孔千疮,到处漏水,恶化不堪了。一遇洪水,即有倒塌的危险,严重地威胁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丰满水电站的修复与扩建成功,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这是我国水电建设的第一所实验学校,它在我国水电建设史上占着重要的位置。如今看见安堵的丰满拦河大坝,盈盈的松花湖水,血海似的深仇,化为了建设力量的源泉,这是会令每一个人看到这景象,都不禁要含着欣慰的眼泪。”
吴镜汀 小丰满水力发电站
在大型中国画《丰满水电站》问世后,北京中国画院涌现出《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古一舟、松全森、周元亮)、《石钢晨早》(关松房)、《石钢一号高炉》(陶一清)、《十三陵水库》(北京中国画院山水画组)、《首都之春》(古一舟、惠孝同、周元亮、陶一清、松全森、何镜涵)、《石钢的早晨》(惠孝同、古一舟、周元亮等)、《十三陵水库之秋》(胡佩衡、关松房)等一批反映地域(北京)工业建设题材的美术作品,这些亦成为表现新中国工业题材美术创作的典范并载入史册。
吴镜汀与《小丰满水力发电站》
在参与完成了大型中国画《丰满水电站》之后,作为主创之一的吴镜汀似乎意犹未尽,于1958年4月独立绘就了中国画《小丰满水力发电站》。该画借鉴了《丰满水电站》的画面布局,在坝体与发电机房、相关建筑物的刻画上较为精致,并参用了西洋画透视法;东岸以赭墨夹带石青晕染出山岚,以衬出逶迤辽远之势,西岸用墨青绿皴染点绘出夹叶,以突出树影掩映之致;溢水口倾泻而出的水流,以紫青墨色兼留白之法刻画,层次分明,壮观而大气,同坝上松花湖的碧波如镜、舟船闲适形成了对比之效;而树影掩映之中的小路上,有两人正伫立观看“松水奔流出高峡”的壮丽景致,为画面平添了几分生机。画幅右上端以小楷题写“小丰满水力发电。一九五八年四月,镜汀”字样,并钤盖朱文姓名款识印章。整幅画卷以苍青秀润之象呈现,很好地展现了吉林小丰满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使我们惊叹作者虽然没有实地的采风体验,但却从中国画笔墨表现程式上成功地解决了“客观之象”与“艺术之象”的问题,俨如曾亲临此境。
《小丰满水力发电站》一经问世便引发了美术界的关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单行明信片的形式于1958年10月对外公开出版(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发行),由华一印刷公司印刷,开本为“787mm×1092mm?1/56”,印刷数量为3000份,定价为4分钱。《小丰满水力发电站》成为吴镜汀“面向工农兵,为工农兵服务,深入生活,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国画作品”的实践宣言,更是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前后)美术创作的重要代表。
北京中国画院山水组 十三陵水库 (局部)
纸本设色 纵140厘米 横356厘米
北京画院藏
作者为北华大学助理研究员
(编辑:刘谷子)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