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海报:up2u studio
作品集 ?03 Portfolio ?Ⅲ?
艺术家丨Artists
李创李 LI Chuangli
黎勤斌 LI Qinbin
伊文兵 YI Wenbing
周心语 ZHOU Xinyu
展览时间丨Exhibition Dates
2024.10.05 – 2024.11.10
地址丨Address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滨安路1188号元巢科创园2幢2楼168号
No.168, 2F, No.2, Yuan Chao S&T Creation Park, No.1188, Binan Road, Changhe Avenue,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被遗落的一页”的系列创作从何而起?
最初灵感是来源我在做铜版画时做的测试条。测试条作为铜版画先前的实验,如实记录下在酸池内铜版随腐蚀时间长短而产生的变化。测试条在制作一张铜版画时作为一件重要的参照物,但总被我轻易地在做完铜版画正稿后丢弃。
有一次我把测试条重新扫描在电脑上保存,在电脑屏幕上这件测试条被放大到原来的五六倍大小,我发现它上面的线条和纸的撕扯边缘如此吸引着我,这种容易被丢弃的手稿的脆弱感,让我不自禁地关联起那些容易被遗忘却重要的事物。我想要把这些易失去的事物重新放大,让每一根细小的线清晰可见,如同过去被遗忘的细节再次历历在目。
动画与版画的专业经历从哪些方面,或者说有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你的绘画方式?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用数位板在Sai或者Photoshop里绘画,也许是初中一年级左右,那个时候Photoshop通用版本还是cs1.0,所以用图层绘画似乎根治于我的绘画方法。丙烯水彩调色这些技法对我来说都是后天为了考学才逐渐掌握的。所以在我学习二维动画和版画时我又再次强化了“层”的概念,比如二维动画里的洋葱皮,版画里的套版。
面对你的原作时,能够看见复杂而层叠的肌理运用,这应该需要强大的过程中的控制,每一张画面对你来说实现了多少的预设,留下了多少的未知的走向,或者说你期待未知的因素出现吗?
近年对肌理的控制能力也许得益于我的铜版画技术很差,我经常做铜版失败,但我又不想面对几天的劳动成果消失(尤其铜版制作需要付出大量的身体上的疲惫的机械劳动),所以我不得不在失败的基础上修改。但一直以来我都是偏爱随机的,我期待并享受在绘画中面对未知的感觉,即使经常要面对的是不断在失败的结果上重来。
你的名字很有趣,能否分享一下这个名字的由来?
李创李是我现在作为艺术家身份的笔名,最早是在社交平台上使用,2023年开始在参加展览活动、发表作品时使用。我的本名是李创,之前有问过我父母他们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不知道给我取什么名字好,他们不知道如何给予具体名字的寓意和对我的未来期许,后来就说叫李创吧,你的未来你自己去创造。再后来我自己想起一个笔名,其实自己也是想了很久不知道叫什么,然后用了ChatGPT尝试了很多次,最后选择用李创李这个名字。
绘画中经常出现人物的背影,是否对你来说有特殊的意义?
这个阶段的创作我会给内容为静物的绘画作品也取名为“肖像”,而开始画人物时我选择背影作为肖像画表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背影没有特殊的意义,背影的指向型模糊。而人物的环境常常是出现在日出或者日落的过程之中,同样也是模糊的。除了绘画之外,我大量的时间都在看电影,《2001太空漫游》《星际穿越》《沙丘》等科幻电影里常常出现类似的人物场景,可能对我选择这样的画面也有影响。我们是身处在一个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并置的生存空间。现代主义时期的创作普遍还是基于宏大叙事的,后现代就更倾向于个人化的视角为出发点去创作。而我个人的体验是身处在这两点之间的一个生存环境和人的自处状态。这个阶段的作品我把象征着现代性的物品和后现代的肖像、人造黄昏并置在一起的画面组合成这一系列的作品。
柠檬黄色的背景、空间的分割和跳跃、运动过程的重复是你绘画中出现较多的特征,能否分享一下绘画时的考虑?
近期的创作来源于对现代性相关议题的广泛兴趣,并在波普艺术的路径中展开绘画工作。这些作品是来源于当代生活中与大众文化相关的泛图像,在绘画过程中对其进行拼贴和挪用的处理,运用类似于广告画的技术方法进行创作。具体的来说,单色的背景(边框)和空间的分割是源于对绘画和图像之间相互作用的考虑。虽然说架上绘画已经是被归于平面的表现形式,但当作品被挂在墙上、打上灯光,再进行绘画内容的观看时,被呈现的绘画作品还是相对立体的。而画面中出现的边框和空间的分割使得绘画中的内容和具体的形象更显“单薄”,“单薄”生成图像感。在这里绘画的不仅仅是图像里的那个对象,也在画图像本身,在画正在生成的图像第一现场。在这个过程中绘画和图像的关系越来越模糊,绘画是图像生成的结果,图像是绘画这个动作的心理表征。大约就像现在我和绘画的关系,我试图自愿的放弃一部分我们所描述的主体性,让绘画这个动作或者说图像这个机体带着我,去做一些作品。
你绘画中意象通常比较模糊而难辨,请问通常你会如何开始一张绘画,会有前置的草稿工作么?
在前期会有一些意象上参考,比如一直感兴趣的传统造像以及相关文本。这个阶段我通常会从随机的几条线开始构建画面,类似于从骨骼到器官再到皮肤。构建的过程也是画面与人互相驯化的过程。由于几乎没有图像和叙事的直接介入,创作的推进也会充满对抗和不确定,当然我希望在这种拉扯中可以抽离出更加坚固和集中的东西。
会在意绘画中对象的具象程度吗,如何去把握这个边界感?
现在爆炸的图像有点让我难以抉择,也很难评判什么是抽象什么是具象,既然我们看到的都是象,我更希望避开具象叙事的部分找寻一些共通的视觉经验,也会给自己定一个大概的范围,尽量不进入纯抽象的领域。
绘画是难以明辨的,好奇你为作品命名的逻辑是什么?
名称往往是中途或者结束后起的,有时候画面会给自己起名字。
你的绘画及其命名看起来带有比较强的叙事感,是否来自于你的生命经验,可否举例其一?
这次展出的几张画横跨我“天堂制造”这个系列三个不同的阶段。《宝物-透明石头》属于第一阶段,就是一般人造物的简单陈列,不具备叙事性,意义就在于物体本身。第二阶段是多个物体的摆放加上舞台感的设计使其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叙事性,而这种叙事性是碎片化的非线性叙事,它会引发一种想象,其意义的指向是模糊的、复杂的、开放的。例如《一线牵》当中的鸳鸯、刺球和老树皮等。它们与我的生命经验呈现一种微妙且复杂的关系。在用模型摆放和建构那个舞台时,我并非依靠深思熟虑地设计,而是凭借一种直觉。我一直认为这种直觉是最系统的生命经验,它源自于对生活和世界最海量和细微的体察。至于第三阶段的作品,例如《下山的家奶》,则是利用Ai来生产我所画的物体的形象,因为我认为Ai作为人类的终极人造物,其生产的形象也是基于人类整体既往的历史和经验(大数据)。乍看物体之间仿佛毫无关系且不可识别,但仿佛又能从中体会到某种直指内心深处的情感。所以我完全被吸引,不得不画,画的过程就是逐渐浮现和共振的过程。
绘画者通常很在意自己所使用的工具,油画笔和喷枪的结合使用是出于哪方面的考虑?
油画是我最熟悉的绘画材料,画了十多年,我用起来很顺手。但我又很警惕这种顺手,我会厌倦,怕陷入某种无聊的重复和循环,所以我就尝试新材料。喷枪是其中之一,我自己摸索,逐渐“驯化”它,后来又发现它好像很“平”,所以我又结合画笔手绘。
你会如何挑选进入画面中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判断或筛选标准?
如我前面所说,我凭借直觉来工作。但我会挑选一些能产生奇特化学反应的对象来组合,所以我的画面会有超现实的一面。可能我骨子里就是对这个感兴趣,一种超越言语的幽幽的伤感和不安。正如模型本身就自带一种恐怖谷效应,而Ai生产的形象则更加天马行空,所以我总是会被这些东西吸引。另一方面,在“天堂制造”这个系列中,我想从我画面转变的三个阶段来诉说一个人类能力扩张而逐渐“神”化的过程,所以我的创作会大致围绕这个主题和线索展开,这也是我筛选对象的标准之一。
关于艺术家丨About the Artists
李创李 LI Chuangli
黎勤斌 LI Qinbin
伊文兵 YI Wenbing
周心语 ZHOU Xinyu
ARR
GALLERY
开放时间丨Opening hours
周三至周日 Wednesday to Sunday 10:30 - 17:30
预约观展丨Appointment Contact
地址丨Address
滨江区长河街道滨安路1188号元巢科创园2幢2楼168号
No.168,2F, No.2, Yuan Chao S&T Creation Park, No.1188, Binan Road, Changhe Avenue, Binjiang District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