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说 ×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刘莹专访
怎么反映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画在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后,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艺术形式。1941年,李可染先生就展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变革意识,他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不仅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也展现了他变革中国画、推动其现代化的决心和勇气。
松下观瀑图
79.5×47cm 1943年
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画面临着一个新时代的新要求。此时的中国美术教育体系深受苏联的影响,中国画在这一时期饱受质疑,有人认为它缺乏表现力,对其存在的意义产生了疑问。在这种背景下,包括中央美院在内的许多美术院校取消了中国画的教学。
那怎么才能反映一个新的时代?怎么才能跟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于是李可染先生在他的理想和时代的推动下,在1954年,与罗铭、张仃先生开始了四次长期的写生之旅。他们通过深入自然、深入现实生活,创造性地将传统的山水画转换为现代山水画,创造出了新的河山形象,展现出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山河的正大气象与生机盎然,反映出新中国人民的新面貌和蓬勃朝气。
家家都在画屏中
40.5×44.5cm 1954年
比浪漫更重要的启示
有一天,李可染先生在西湖边写生时遇到下雨,雨水意外地打在了画面上。可染先生觉得这张画非常好,这个意外事件反而让他的作品《雨亦奇》获得了新的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浪漫的巧合,更是一种天意的象征,表明在中国画面临巨大挑战和困难时,仍有转机和希望。
雨亦奇
44x59cm 1956年
所以可能它除了浪漫以外,还有比浪漫更重要的一个启示。
1954年9月,李可染、张仃、罗铭三位先生在北海公园悦心殿举办了一个写生展,在当时美术界引起了巨大争议。这个展览被看作是中国画表现力和时代性的一次重要展示,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画的希望,也有人认为这些作品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尽管存在争议,但这次展览最终促成了中国画教育的恢复。李可染和张仃、罗铭先生的写生的行为,实际上是中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展厅现场
他们的写生与现在的写生虽然同名,但意义截然不同,它承载着深刻的历史意义。李可染先生的写生实践不仅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创新,也是中国画现代化历程中的重要步骤。
深深的缘分
在2017年12月,国家博物馆曾举办过一场纪念李可染先生110周年诞辰的展览。自那以后,未再举办过关于李可染先生的大型展览。可染先生与深圳美术馆有着不解之缘。深圳美术馆的标识是由李可染先生亲笔题写的,这一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是时隔七年后,李可染基金会选择了深圳美术馆作为首次在外地展出的场馆。
展厅现场
李可染先生在60年代曾多次造访广东,而广东正是可染先生代表作品《万山红遍》的重要灵感来源。
深圳作为广东最重要和最前沿的城市之一,是一座充满活力、飞速发展的现代年轻城市。此次在深圳的展览空间做出了全新的设计,希望在一个全新的空间中引导观众体验这次展览,通过这个非常现代且简洁的空间来展示中国山水画的各种风貌。
展厅现场
展览开始处的两幅作品是40年代可染先生以深厚功力创作的传统作品。接着,通过展厅内的54幅写生作品,向观众展示了写生之旅这一艺术历程。最终,观众将通过一道贴满宣纸的长长廊走向李可染先生最著名的14幅代表作。
展厅现场
这个过程向观众展示了写生不仅仅是目的,而是中国画进步和发展的一个极具功能性和创造性的手段。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传统与现代。我们希望在这个年轻的城市,以这种现代的方式,同时又绝对符合中国审美的风格,向这座城市和新的深圳美术馆表达我们的敬意。
《展开说》是深圳美术馆围绕当下展览推出视频访谈栏目。栏目旨在通过与艺术家、策展人的对话,深入浅出地呈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展览的策展思路,抑或是作品背后动人的故事。从而为观众提供多维度欣赏作品的视角,以便观众更好的走进展览,走进艺术。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