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博物馆完成华丽转身,小小朋友开始被“看见”,这也是儿童友好的前提条件之一。
然而,什么才能真正滋养孩子们的好奇心?博物馆又如何在日益更新的电子设备与娱乐场所之中保持经久不衰,体现“第二课堂”的功能优势?在十三年如一日的戮力探索之中,上海玻璃博物馆基于每一年的展览、公教与活动,试图寻找儿童教育本来之纯洁。
儿童怎么看展?
答案是“自由探索”。
“知识的获得离不开主动性的尝试。”
——杜威
我们相信,儿童的世界是充满想象的,而非缩小的成人。
在上海玻璃博物馆初建之时,我们便尝试将每片场馆的叙事打造为适合儿童思考方式的风格,譬如我们总是在展览片页之中隐藏一些线索与知识,小朋友们需要像侦探一样观察、互动与思考,才能获得奖品,从而激发他们自发学习关于科学、艺术、设计乃至人类文明一切的知识。

基于对多感官互动展览与参与式学习的思考,我们以现实世界为雏形,打造元宇宙景观,同时融入游戏元素,让孩子们以小猫或小鼠的赛博身份,自由穿梭。
只有当儿童投入与各种展项的互动之后,才能真正获得更多有关世界的信息。这既是对物件建立深层联结,同时也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支持社会情感力的成熟。

儿童怎么逛馆?
答案是“释放天性”。
城市化的冲击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割裂,而自然教育正是以树木花草为课堂,打破空间的局限,通过发掘自然世界的本真状态,引导孩子们重新感受并尊重自然。
在2023年,我们倾情推出Seeds公教项目,在不经修建的原生态环境之中,身披白色实验服的孩子们可以自由书写属于自己的自然笔记,感受乡土植物的奥妙所在。
园区内的艺术广场,孩子既可以躺在木制阶梯上晒晒太阳,也可以在跑道滑梯尽情活动肢体,甚至与流浪小动物亲密互动,让天性释放至每一处独属于你们的“秘密基地”。
儿童如何参与?
答案是“平等对话”。
要确保孩子们的声音真正得到倾听,博物馆有时也可以赋予儿童参与决策的机会。儿童建言献策时往往能够基于自己的视角提出独到别样的想法,进而参与进博物馆的种种活动。
自2015年,上海玻璃博物馆便开始引进启动“Kids Design Glass天才玻璃梦想家”,不同的孩子们根据每季主题产生个性化的创意设计,他们通过绘画自由展现脑洞,我们则将想象化作现实,让每位儿童感受自己对项目的贡献。我们搜集孩子们的旧衣故事,参与并融入艺术家尹秀珍的创作设想;我们举办捐书活动,将科普读物、爱心绘本与儿童文学悉数捐赠贵州的孩子们手中……


——来自Maggie的捐赠

上海玻璃博物馆“退火”项目中,艺术家尹秀珍用所征集的旧衣创作的作品
一米高度,也有我们看不到的风景,在外部环境之“土壤”的影响下,上海玻璃博物馆也在不断升级,让文化机构的功能产出与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实现“双向奔赴”。
博物馆,不单单是大人们遛娃的地方,更可以是孩子们喜欢来的地方。
编辑:Raini
参观购票

即刻购票 TICKETS





+86 21 6618 1972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