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录于话题

张振1993年生于中国辽宁,注力于当代艺术与舞台设计的双向跨领域创作,关注艺术与科技、新媒体与舞台设计的更多可能。通过科技生态装置、交互媒体、多样态试验剧场、非线性混合场景与行为等综合途径研究探讨未来人与多元环境的缠绕关联等思辨话题。现阶段持续以“特定媒介串联”的方式对?艺术与科技下的试验剧场、?未来场系、?有用的公共艺术、?控制器景域等研究系列的提出进行创作发声。坚持探索交叉学科下的双向跨领域创作与研究,以此激活更多关于当代艺术与未来艺术新的概念状况和边界衍生的可能性。
《未来场系:生态社区的环状咏叹》
科技生态装置
多种特定材料、多种尺寸
作为张振从2020年开始持续输出的将未来话题与科技艺术共生的创作研究系列,在前期已探讨过未来自然与未来时间的概念,此次主要是对未来思辨中人为增强后的城市与社区更新为概念展开,同时结合现实场地的在地性,打造一个光与声音、科技媒介与多重环境互相缠绕的多维度未来生态社区。

《未来场系:生态社区的环状咏叹》
科技生态装置
多种特定材料、多种尺寸
以搜集到的本土民众对未来的发声作为素材再编辑呈现,结合特殊光源、金属圆环作为生态社区内现实与未来的双重无形界定。一是界定未来景观与现实环境的错位存在,二是提示观众在进入后成为与未来社区再互动的成员之一。
《未来场系:生态社区的环状咏叹》
科技生态装置
多种特定材料、多种尺寸
作为社区生态的系统运行与集中发生装置,后端警示灯以时间概念发光、中间以软性管道连接到另前端结合机械臂、消毒灯、造雾器定向灭活水域内的微生物,以此图景拟现未来机械作为自然与人工再造生态的交叉循环机制。以未来人类视角下崇拜的图腾指向存在于社区生态中,作为人类行动聚集和精神指引的标志物伫立其中。

净态区间为模拟未来科技理性下后自然中隐性因素更迭状态,在定时灭活现场微生物、细菌等常态不可见生物的同时强调延续在场域与受众位置间建立一层新的交互关系(每间隔30min将开启5min净态区间状态)
后自然作为同未来人类共生的基本生态法则层级存在,经过双重时间关系进行跨维度的拟态复刻,以致在未来场系中作为重置的关于后自然生态的数据处理器集合。
《状态考古剧场:孔雀翎;灰肉身;陶颗粒》
科技生态装置、影像与图像文献
尺寸可变(多种尺寸)2023
?艺术与科技下的试验剧场是张振从2018年开始持续创作的关于剧场艺术与当代艺术在智能时代下有机结合的研究系列,这套作品作为该系列在2023年的最新呈现。张振近期在关注人类、物体的状态和经验在复杂时间与多维空间内的表达可能,再借由人类活动的参与重新发现这些状态和经验的延展意义,所以作品的整体呈现是在试图探讨一个被人为特定增强后的“状态美学”概念。从室外到室内张振设置多种观看和互动的方式来让观众介入作品,以多种特定现成品重置和再建的方式去指向历史交叉、生态激变、多维信仰与生命异化在过去、当下、未来的某段考古式聚集时刻。
《状态考古剧场:孔雀翎;灰肉身;陶颗粒》
科技生态装置、影像与图像文献
尺寸可变(多种尺寸)2023
Q:如果不给你任何限制,不考虑任何因素,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
A:做一个游牧未来的行者。
Q: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注意过消失的建筑、地点、路名吗?
A:会注意到。我习惯观察老建筑被拆除和彻底消失的过程。举个例子的话,有我在辽宁老家的兴华老剧院。
Q:说一个你最近觉得最有意思的笑话。
A:嗯…最近没有听到,哈哈。
Q:如果推荐五本书。

华泰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聚餐
UCCA燃冉艺术季流动主理人-物物交换摊位

1993年生于中国辽宁。
2020年硕士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智能科技艺术与设计研究方向,期间公派交换于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
2017年学士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舞台设计方向。
作品曾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第十一届明天雕塑奖、新青年实验艺术双年展、第六届中国雕塑展、新青年第四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第九届明天雕塑奖、罗中立奖学金、第四届中国舞台美术展、光子国际艺术大赛、SAP艺术大奖、UCCA燃冉青年艺术大奖、LIGHT IN新媒体艺术大赛、青年艺术100、新星星艺术奖、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中国光艺术设计大赛、上海美院青年学术论坛、四川美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阿那亚金山岭驻留计划、华泰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等展览、奖项与驻留项目;并曾展出于意大利Forte Marghera(个展)、北京798CUBE美术馆、时代美术馆(北京、重庆)、深圳华美术馆、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四川美院美术馆、鲁迅美院美术馆(个展)、安徽省美术馆、湖北省美术馆、广州非空间(个展)、嘉德艺术中心、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上海泰艺术中心、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南京国际展览中心等艺术机构。

欢迎移步展厅观看
……
建议绿色出行,地铁1、10、12号线(陕西南路站7号口)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