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技术迅速变革、全球化趋势加深
摄影能为我们呈现怎样的可能性?

圆桌论坛

随着特展“另辟前卫:摄影1970一2000”拉开帷幕,摄影以“在场”的方式,展现着自身在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展览将具有开创性的作品并置呈现,通过技术、身份等社会议题,表达了摄影与时代相互映射的紧密关系。
11月30日,西岸美术馆将面向公众展开一场圆桌论坛,邀请策展人、研究者何伊宁主持,携手参展艺术家曾翰与SIGMA中国区总裁王昊,延续展览的核心议题,探讨摄影在不同地域形成的文化身份表达与多元叙事,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视角,为公众提供理解摄影的全新维度与思考空间。
摄影作为艺术媒介,自20世纪上半叶起逐渐摆脱单纯的记录功能,成为一种独立且多元的表达形式。从先锋摄影师探索审美抽象到20世纪70年代摄影成功跻身当代艺术领域,摄影的转型不仅映射了技术的进步,也展现了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本次圆桌论坛将回溯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摄影艺术的发展脉络,探讨欧洲、美洲及亚洲摄影创作中的文化身份表达,从不同地区的创作范式、技术变迁与基础设施建设出发,呈现摄影如何在跨文化的语境中构建身份认同与多样性的叙事。
展览中不乏讨论摄影真实性的作品,艺术家们思考着技术和创作之间的关联,这些先锋艺术实践也将作为引点,透过对谈,深入剖析摄影作为“现代生活的绘画”,如何以丰富的视觉语言、技术创新与社会参与来探讨文化身份与社会多样性的交织关系,并结合当下的社会语境,与摄影艺术的过去和未来形成多重对话。




学术主持


何伊宁
研究者、策展人
她目前的研究围绕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解殖实践展开,考察艺术家的个人经验与半殖民地遗产,以及全球解殖话语之间的联系。她是《浮屿:摄影与视觉文化研究》《星辉:当代艺术的思潮与方法》两本文集的发起人,其撰写、编辑及参与写作的出版物包括《劳特利奇摄影、表征与社会正义》(2022),《记忆寓所》(2021),《劳特利奇摄影与视觉研究》(2018)《英国摄影教室》(2016)及《港口与影像》 系列等二十余种。何伊宁曾在中国和欧洲策划过展览,包括“相地堪舆”“图汇未来”“想像中国”“在群山、丘陵与湖泊之间”“记忆寓所”与 “港口与影像”系列等。何伊宁是第八届新加坡国际摄影节,第三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的联合策展人之一;她是 OCAT 研究中心“首届2018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的优胜者, 并凭借该研究项目的终展“记忆寓所”获得第十四届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提名奖。
讲座嘉宾


曾翰
参展艺术家、独立策展人
1974年生于广东。
1997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国际新闻专业;
2009年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全球摄影”项目。
1997年至2008年,曾任《新快报》、《21世纪经济报道》摄影记者、编辑,《城市画报》图片总监。
曾在中国、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的美术馆、艺术双年展、摄影节、画廊等举办展览; 多个系列作品被上海美术馆、加拿大安大略美术馆、香港M+美术馆等机构和各国收藏家收藏。曾获中国摄影家协会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奖等奖项。
作为策展人,曾任2017年广州影像三年展策展人;2012新加坡国际摄影节策展人;2011年第三届大理国际影会策展人,获金翅鸟最佳策展人奖 ;2005年首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策展人,获年度杰出策展人奖;曾与广东美术馆、时代美术馆、歌德学院等机构合作,策展多个艺术群展和艺术家个展。

王昊
SIGMA中国区总裁
SIGMA中国区总裁。出生于绍兴,浙江大学工学学士,日本东北大学工学硕士,于2013年主导成立了SIGMA中国子公司。
自SIGMA适马中国2013年成立以来,率领SIGMA适马深耕摄影摄像器材行业。以SIGMA的“Beyond the technology, is art”的品牌哲学为内核,积极投身于影像文化领域,不断探索技术与艺术,释放影像文化的可能。作为出品人出版《黑白适界》(段岳衡著),《最短的长镜头》(王牧著)与《荒野传奇》(肖戈著)等影像作品集。策划出品段岳衡《魔幻现实主义》、濑户正人《面纱》等多场影像艺术展览项目。于2024年8月在上海上生新所开设SIGMA品牌全球首个多元性的影像空间。
参与方式

?? 时间 ??
11月30日??
15:00-17:00
??地点??
F1 - 中庭
?? 价格 ??
免费

*名额有限,请扫码预约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