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评:一个书法与刺绣共有的审美呈现
从神、妙、能三个维度考察
︱安嫱︱
中国传统文化在谈及审美范畴时,常常用到“品”,这不同于西方“审美”,前者要比西方的“审美”更加有内涵与外延。“品”作为动词,既有高低优劣之分,又有深入鉴别欣赏之味;“品”作为名词,有等地位别之意。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以品论人及论作的相关论断,如汉有“九品论人”;魏晋后,品第人物之风推演至作品;唐代张怀瓘《书断》讲书法分为神、妙、能三品;清代丁佩《绣谱》将刺绣分为能、巧、妙、神四品;等等。书法与刺绣虽为不同的艺术门类,但是有着共同的美学品评范畴及艺术理论深度,本文从书法与刺绣两个方面,钩沉相关历史文献,以张怀瓘《书断》及丁佩《绣谱》中神、妙、能三个维度考察相关的美学范畴及关系。

(清) 丽英纳纱山水图
织绣 纵96.7厘米 横26.4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一、书法与刺绣同源
书法与刺绣的审美范畴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审美范式更多体现的是原始的古拙、秩序与自然,这是较早的关于二者“品”与“美”的追溯。文字是我国传统文明的符号与标志,文字的载体多种多样,以龟甲、牛骨、羊骨、鹿骨、竹简、帛(丝织品)、青铜器、石、玉及纸张等。丝织物作为文字的载体可见楚帛书,这时的文字是书写,更多的是记录性功用,并伴有相关吉祥寓意的图案。另一类织物上,通过织、绣等工艺制作出文字,这时文字的记录性功用缩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风俗习惯、社会结构及区域艺术风格等,这些文字与古代织造、刺绣及印染技术有密切关联。书法与刺绣同源,书法离不开线条与文字,线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史前线性刻画符号。这种线性刻画符号虽然不成熟,但是表现出了古代原始社会的自然观与天神观,亦是淳古与朴茂的代表。成熟文字则是殷商甲骨文。刺绣的起源也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花纹刺绣图案的图腾,商周的刺绣线条舒卷自如,纹样也均匀齐整,据《尚书》记载,周代的章服制度规定了“衣画而裳绣”,相关服饰上面绣有日、月、星辰、龙、凤等花纹。史料记载,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丝织物的纹路和刺绣花纹依稀可见,出土的绣衣上面有龙、凤、虎及花卉纹样。龙凤的绘制线条自然、古朴与厚重,整体形态形神兼备,这与早期线刻符号及文字的审美范式相同,都表现了自然与古朴的张力;图案的结构非常严谨,有明确的几何布局,这近乎书法审美中结构比例的协调性。最初的刺绣题材多以神、兽等为主,其功用是敬天地神灵及祭祖,这种文化观念同文字的功用一致,甲骨文的大量出现离不开占卜祭祀活动。除此之外,楚简文字中的多变也离不开宗教与巫术的影响,而在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丝织绣上的纹饰也与楚国的信仰息息相关。
1913年斯坦因在新疆古楼兰发现一批文字锦,有《延年益寿》《乐》《登高名望四海》《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等。此后,罗布泊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山普拉墓地、楼兰古城附近等地相继发现文字锦,这些文字内容多为“宜子孙”“长乐”“万年益寿”“长生无极”“长生无极益寿大宜子孙”等,文字式样同书法中瓦当及砖文风格相似。

(清) 仿顾绣八仙图
绫地刺绣 纵167厘米 横60.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二、书法与刺绣品评观
书法与刺绣虽然是不同的艺术门类,但是在审美品评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宗白华对现“从事各门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研究课题,发表过相关见解:“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书法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艺术传统之间,往往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包容……各门艺术在美感特殊性方面,在审美观方面,往往可以找到许多相同之处或相通之处。”书法与刺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以“品”字为题的相关评论及著作颇多,在书法上有庾肩吾《书品》、李嗣真《书后品》、张怀瓘《书断》、包世臣《艺舟双楫·国朝书品》等。其中《书品》将书家分为上之上、上之中、上之下等九等,张怀瓘《书断》将书家及作品分神、妙、能三品,体例极完善及品评标准统一,后世书家品评体例与标准多效仿;包世臣《艺舟双楫·国朝书品》中延续《书断》体例,增加至神、妙、能、逸、佳五品。在刺绣方面,丁佩著有《绣谱》一书,突破传统将刺绣局限于工艺技巧的论述,将刺绣同书画艺术一样,以“品”来评论,创造性地将刺绣细化为“能、巧、妙、神”四个境界和“精工”“富丽”“清秀”“高超”四种品格。以下以张怀瓘《书断》与丁佩《绣谱》为例,分别从品评体例与品评标准两个方面对书法与刺绣的审美品评观进行阐述。
1.品评体例
《绣谱》与《书断》二者品评体例相同,均以神、妙、能评出优劣位次,三品中位次以神品为最高,能品为最下。
二者不同之处是《绣谱》对神、妙、能、巧具体品评范畴及名实进行解释,而《书断》依据三品划定相关书家及作品,并附以相关传记。书法上,张怀瓘《书断》品评体例按照神、妙、能划分,认为书法有优劣之分及高下之别,并以其三品列举位次书家,继而品评其作品。张怀瓘列举神品25人,其中有书家诸多书体兼善,重复者6人,分别是大篆、籀文为史籀一人,王献之、王羲之以行书、章草、飞白、草书共列,钟繇与张芝以两个书体共列,从大篆史籀至草书3人,其中又细分各书体名目9条;列举妙品98人,分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章草、飞白书等名目,妙品涵盖面比神品要大,相比神品的位次要低;能品列举107人,分别以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等书体名目划分。张怀瓘将“爰自皇帝、史籀、仓颉,迄于皇朝黄门侍郎卢藏用,凡三千二百余年”的书家们,“较其优劣之差,分为神、妙、能”三品。神、妙、能三品以书法史发展的形式呈现,兼具不同书体,并通过三品对书家进行论述,又以书法作品的优劣高下作为评判标准,书家们的位列顺序以时间顺延,并为品列之中的人写出小传。张怀瓘的神、妙、能三品等级并非平行关系,而是上、中、下位第,最优者属神品,次一等为妙品,而最下者为能品。对于神品与妙品的书家小传,张怀瓘论述较为详细,如神品中的史籀、李斯、张芝等,对于能品的书家,其小传相对简略。通过这一点,也能看出神、妙、能三品的位次关系,但是不管位次如何,都带有张怀瓘的个人主观倾向。
《绣谱》的品评体例及“品”的位次与张怀瓘《书断》三品是吻合的,进一步说明了各艺术门类虽品目不同,但是审美观方面是互通的。
《书断》神、妙、能三品,神品为最高,能品为最低。《绣谱》能、巧、妙、神四品,神品为最高,能品为最低。除此之外,丁佩还以齐、光、直、匀、薄、顺、密制定了刺绣工艺的七大标准,四个境界是审美品评范畴,而七大标准如同书法技法中笔、墨、形语言的基本要求。如“齐”要求刺绣作品要针法齐整、界限分明;“直”如同书法中的横平竖直,字形端正,线条排布均匀齐整,富有秩序感及表现力。丁佩能够摆脱当时世人对刺绣认知审美的局限性,以“文品之高下”“画理之浅深”品评刺绣,将刺绣提升到与诗、书、画同等重要的位置,这对刺绣艺术价值的定位、刺绣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品评刺绣艺术价值时,其用“能”“巧”“妙”“神”分品第,不仅将刺绣作品的艺术价值分出了品第层级,又对各个品第的艺术水准做了明确的概念界定,使不同品第的艺术特征更为突出,好坏优劣昭然可悉,构建了刺绣品评体系的基本框架。
2.品评标准
从丁佩《绣谱》与张怀瓘《书断》看,刺绣与书法的品评标准相同,分别从神、妙、能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神”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神品是极其精妙的文学艺术作品。在品评时,丁佩与张怀瓘都秉持着非常谨慎的原则。丁佩言:“凡事有神化之境。佝区承蝎,公输刻凤,点睛飞去,斫鼻不伤,艺也,而进于道矣。虽然,妙可言也,神不可言也;妙可几也,神不可几也。姑存一格,以俟其人。”作者自认为“神”为变幻无常,非常人所能及。张怀瓘在“神”品中罗列出书家25人,皆为古人。唐代虽文化鼎盛,书家辈出,然而张怀瓘秉持着非常审慎的态度,并没有将同时期的书家列入神品之中。神品位列艺术品评的最高境界,其评价索靖“越制特立,风神凛然”,评张芝“精熟神妙,冠绝古今”。朱长文《续书断》中沿用了张怀瓘的“神品”一说,并认为“神品”是特立独行的作品,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言:“平静简和,遒丽天成,曰:神品。”通过这些论断,可以肯定神品是指技艺与格调双绝的作品,如《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伯远帖》之类。
关于妙品,超越“能”即达到了“妙”的境界。丁佩云:“能巧俱备,丰韵独饶,妙姿也;闲中有味,空际传神,妙趣也;举重若轻,化板为活,妙技也;信手拈来,头头是道,妙境也。”丁佩将“妙”的境界分为了“妙姿”“妙趣”“妙技”“妙境”四个方面;“能巧俱备,丰韵独饶”即达到了作者所说的“妙姿”的境界;“妙趣”,作者描述为“闲中有味,空际传神”;“妙技”,描述为“举重若轻,化板为活”;而关于“妙境”,作者则用“信手拈来,头头是道”来描述。从这些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达到妙品境界的作品不仅具有纯熟的技法,而且已然形成了特立独行的风格,在创作中作者可以忽略技巧率性而为,作品流露出自然灵动之美。张怀瓘对妙品的描述是风流婉约、华实兼美。
关于能品,《说文解字》云:“熊属。足似鹿。从肉吕声。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强壮,称能杰也。”“能”字原指足似鹿的熊属动物,强壮而贤能,后逐渐延伸为具备一定能力之意。在艺术方面“能”的境界,主要是指掌握此项技能。丁佩将刺绣的最初境界定为“能”,即“象形惟肖,敷采(彩)能精,指运目营,不失矩度。有如作字,则结构严谨,骨肉停匀;有如吟诗,则格局浑成,对仗稳惬。习之既久,此诣自璨”。并以书法相类比,“结构严谨,骨肉停匀”为“能”。张怀瓘在《书断》中虽然未有直接描述及定义的文句,但是从他对各个品第的书家描述中亦可知其为形容技能高超。明代陶宗仪曾在《辍耕录》中说道:“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

(明) 涉猎图 (局部)
缎地刺绣 纵64.1厘米 横22.4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结语
书法与刺绣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门类,虽品目不同,但艺术审美趋同。在传统文化史上,二者同源同形、紧密结合。在刺绣作品中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法及文字,其形式有织造文字、绳丝文字、刺绣文字、夹缴文字等,就刺绣的文字有题款及印章类型的文字,还有很多以书法为主题的刺绣作品,如“福”“禄”“寿”“喜”“延年益寿”“长乐未央”等字样。从审美品格上看,二者有共通的审美范畴,如神、妙、能,甚至古人对书法与刺绣品第所定之排序都是相吻合的,可见艺术的审美共通性。书法与刺绣可以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不管是对钩沉史料及出土文献的研究,还是对二者未来的实践进步,都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清) 恽冰菊花图
绫地刺绣 纵73.7厘米 横38.1厘米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
︱全文刊载于北京画院《大匠之门》?期︱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