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录于话题
艺术在不同土地上生长、繁荣,并塑造着人类文明画卷中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本期ASE推荐书单,让我们以三本书为窗口,梳理艺术与其文化根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见证多样化的文明与艺术形式是如何在世界的营养土壤中蓬勃发展的。
在英国艺术运动的旅程中,感受时代对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以及艺术如何承载文化精神;转至迷人的20世纪维也纳,目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崭新视野,看这座城市的思想碰撞怎样催生一场艺术革命;沉浸于浮世绘的绚丽画卷,领略日本传统艺术之美,探寻细腻多彩的画面中承载的思想内核与生活态度。
01
《审美即信仰:
英国艺术运动的十个瞬间》
提到某位艺术家的名字时,我们往往不难说出其代表作或是所属流派。但正如青年学者、作家郭婷所言:“一幅艺术作品不能脱离它的创作语境,艺术家也记录和回应了各自时代中大大小变化甚至风云变幻。而那些作品流传下来,用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方式,诉说着隽永。”
说起英国,很多人脑中或许会浮现高贵典雅的英伦风或是充满历史感的庄园城堡;说起英国艺术,则少有人能够将其与整个欧洲大陆的艺术划分开来。而《审美即信仰:英国艺术运动的十个瞬间》一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艺术着手,以十个小的切入点为我们徐徐展开了更为广阔深远的英国历史与社会图景。
弗洛伊德的孙子是风流倜傥的画家?威廉·布莱克笔下的上帝拿着圆规?“草莓小偷”的作者威廉·莫里斯其实是一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爵士的同名后裔为何爱画尖叫的教皇和开膛的野兽?涂鸦天王班克斯究竟是谁?翠西·艾敏的霓虹灯语感动过无数人,她竟然是皇家艺术研究院自1768年以来第二位女性教授?
审美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产物,更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脉络。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的威廉·布莱克,维多利亚时代的约翰·罗斯金、拉斐尔前派、威廉·莫里斯、麦金托什夫妇,亲历“二战”和嬉皮士运动的弗朗西斯·培根、卢西安·弗洛伊德,全球化、性别与族裔政治话语中的班克斯、翠西·艾敏和卢贝娜·希米德……
十位组身处历史漩涡中的艺术家,拥有不同背景,看似毫无关联,而他们都立足自己的时代,或通过创作,或通过著述,对审美成规与旧有秩序发起了挑战,开创了新的审美风潮。
翻阅此书一如拂去尘埃,重温英国历史上十个鲜活灵动的瞬间,感触一段段金色岁月里英伦艺术继承传统后的流变与张扬,看时代如何塑造审美,审美又如何记录、改变和超越时代。
02
《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兴起:
迷人的20世纪维也纳》
同维也纳这个城市联系最紧密的,想来非音乐莫属了,殊不知在艺术与设计领域,维也纳同样是一个极具分量的名字。
20世纪初的维也纳群星璀璨,是欧洲活跃的文化中心。这是弗洛伊德和维特根斯坦的时代,也是马勒和勋伯格的时代,更是维也纳分离派活跃的时代。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约瑟夫·霍夫曼和科洛·莫瑟、奥托·瓦格纳等人领导了这场属于维也纳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旨在将不同门类的艺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20世纪初维也纳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尽管这场运动如流星划过夜空般地转瞬即逝,但是它对欧洲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影响不容忽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艺术的正统学院派遭受了冲击,理想和标志化的人物绘画已经不再顺应当时的艺术发展潮流。学院派不再是某些艺术家的追求,他们转向“叛逆”,想要为他们的艺术赋予新的灵魂,这群人就是“新艺术运动”的发起者们。
真实的主体被他们摒弃,他们转而关注扭曲的形状和流畅的自然线条。除了绘画以外,“新艺术”风格也开始在雕塑、陶瓷、建筑、珠宝等艺术作品中蔓延开来,新艺术运动重新定义了室内设计。
一个黄金时代、一个新纪元至此开启: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人们都在表达他们简单而激进的信念,而他们的表达方式反过来又帮助了这些信念的成长。
《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兴起:迷人的20世纪维也纳》由3位欧洲美术史家撰写,作者之一为克里斯·布兰兹塔特,奥地利出版商、编辑、作家和艺术收藏家,主要研究19-20世纪奥地利美术史;作者之二为达尼埃拉·格雷戈里,在维也纳和汉堡学习艺术史,是美术史家,也是记者和作家;作者之三为雷内·梅斯热,德国美术史家,主要研究19-20世纪欧洲美术史。
从绘画、装饰与实用艺术(陶瓷、玻璃、家具、珠宝、平面艺术),到建筑、摄影与时尚等门类,该书全面且立体化地呈现了这场世纪之交的艺术运动,1250张精美插图更令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令人心潮澎湃的年代。
充满艺术气息的精装房,餐桌上用心摆置的花瓶烟灰缸,人们参加晚宴时穿着的定制长袍……无论是一个世纪前维也纳人的仪式感与松弛感,还是充斥于日常各个角落的优雅与浪漫,都彰显了这个城市对于“美”的理想和追求,也提醒当下的我们: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生活。
03
《浮世绘》
“浮世”二字,在佛教中有“尘世”、“俗世”之意。流行于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是一种以花魁美人、歌姬舞女、春宫魅惑、民俗风情等社会风俗为创作题材的艺术形式,由于它生动地表现了日本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因此被誉为“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浮世绘画师为什么都喜欢画花魁?以《富岳三十六景》闻名的葛饰北斋,为什么孜孜不倦地描绘不同角度、不同季节的富士山?日本史前时期的一件火焰形陶器,如何影响数千年的日本美术?在本国日渐衰落的浮世绘,靠什么一步步征服西方人?
可以说,读懂了浮世绘,就等于读懂了日本文化的精髓。而要想真正把浮世绘读懂,我们就需要一本最权威、最全面的书籍。
在《浮世绘》一书中,中国浮世绘研究权威潘力清晰地讲述了浮世绘300年的兴衰史。鸟居派、歌川派等7大流派的来龙去脉,喜多川歌麿、葛饰北斋、歌川广重等31位大师的生平故事与艺术成就,《歌撰恋之部》《富岳三十六景》《名所江户百景》等200多幅经典作品的风格解析,都在书中得到了完美展现。
日本作家永井荷风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呜呼,我爱浮世绘。苦海十年为亲卖身的游女的绘姿使我泣。凭倚竹窗茫然看着流水的艺妓的姿态使我喜。卖宵夜面的纸灯寂寞地停留着的河边的夜景使我醉。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的树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亲,于我都是可怀。”这段浪漫唯美的文字,或许就是对浮世绘中蕴含的“物哀”与“侘寂”最好的注解。
然浮世绘的真正旨趣,并不是让世人消极面对这虚浮肮脏的现世,而是让人们在看破浮世的虚妄之后,及时行乐,享受生活。正如永井荷风所言:“最耐人寻味的东西,它的身上可能具备两种品质:邪与媚。浮世绘就有这样的品质。邪与媚的统一,让感观的享乐的世界有了丰富的质感,沉甸甸地,如晚熟的高粱,所有的穗子都垂下来了,富足的,殷实的,直达天边。”
历经数百年沧桑的浮世绘虽然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从形式到内涵所凝聚的日本美术的独特面貌和性格,依然生生不息地滋养着当代日本艺术。
潘力教授在本书结尾说到:“每一幅浮世绘都承载着丰富的日本民俗文化密码,只有巨细无遗地解锁这些信息,才能说是真正看懂浮世绘,也才能对日本文化有更准确的认识。”
当前展览
往期精彩内容
汪建伟新书发布
总是被拥有的所拥有
董道兹探讨抉择艺术
抉择之艺:全球视野下的画廊决策
沈清揭秘拍卖与收藏
一举之间:如何通过拍卖成就收
朱永磊梳理西方艺术史脉络
90分钟全接触·极简西方艺术史
王一讲述抽象艺术哲学
ein不能单独存在——艺术家的自我研究路径
ASE艺术图书馆内景
关于ASE基金会
ASE基金会是一家立足于中国,拥有全球视野的非营利性基金会,致力于支持当代艺术在中国的普及、发展和学术层面的研究整理。基金会共有四个功能:永久性的艺术收藏、ASE·空间、ASE艺术图书馆和艺术赞助项目。
ASE Foundation is a non-profit foundation based in China with a global perspective, dedicated to supporting the popularization,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research and organiz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 It features four functions: permanent art collection, the ASE·Space, the ASE Art Library, and art sponsorship.

www.ase-foundation.com
??
欢迎扫码预约参观!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