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赏析 | “去往从来”第四回展——以山水为提案·汇流(四)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点击上方↑↑↑“上海油画雕塑院”关注订阅最新活动资讯!
由上海油画雕塑院主办的“去往从来”第四回展(2024上海)——以山水为提案·汇流,正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展出中,展览将持续至11月29日。
本期介绍部分参展艺术家:谭勋、郅敏、王牧羽、梁硕、倪巍、沈泳岌的作品。
谭 勋
2001年进修于巴黎美院教授“安娜·罗歇特”材料研究班。现任天津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教授,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




曾有哲人冯友兰先生,学贯中西,著贞元六书,立“天地境界”为人生巅峰体验。以我看来,谭勋的作品里是有这个“天地境界”的,比如那御窑金砖上纲领般的山脉,比如那谷歌俯瞰下的苍茫四野。但“天地境界”并非仅呈现于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的辽阔视野中,它也可以呈现在锅盆碗盏,乃至一次性的纸杯里,比如那180个残留了茶渍的“扇面”。因为说到底,这个境界是阳明心学意义上的,内视的、内在的、内心的观照。以此心识映现,则这个世界乃是层层无尽的华严胜境:五蕴六趣,万象灿列,满天花雨。芥子等量须弥,灰尘亦是星辰。唐尧
郅 敏
1975年出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会委员、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郅敏《立表测影》
陶瓷、金属 尺寸可变 2023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作品《立表测影》采用多种几何形体和色彩来象征天体的轨迹与影子的流动,通过“立表”形象化传递了“时间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流动,更是依附于空间的变化而存在”的观念,在空间中呈现了一种独特的时空关系,观者可以透过这些装置的排列,去体会时间在空间中的延伸。作品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立表测影”的观测方法,这种方法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划分节气和定立时刻制度的关键方法。在中国的时空观念中,时空的体系不仅是一个科学结构,更是阴阳哲学的具象表达。作品在材质和色彩上的变化,也象征着“阴阳”之间的流动和转换,冷暖色调彼此衬托,带有对立和统一的意味,正如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互生的关系。这些元素不仅是天文观测的视觉再现,更是古代时空哲学的体现。

王牧羽
1975年 生于山东。
2006年 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导师岳海波。
2010年 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刘进安现代水墨工作室学习,导师刘进安。
2020年 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导师陈孟昕。
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工笔画学会秘书长。

王牧羽《入华山》
纸本水墨 200×146cm×3 2024
自2015年至今这些年,“水”是我执着创作的唯一母题。我的很多重要水图作品立足于文本重构,对“语义”的重新思考让作品从语言实验转向图像表达。在“以水为山”组画里,我以波涛和叠浪堆砌为丘壑,营造“远观为山,近看是水”的特殊图景。构形逻辑在“水法”“树法”“山石法”中来回切换,我尝试建构一种语义双关的“类水图”表达。在一次偶然的手机指纹解锁设置中我开始关注到“指纹”这个特殊图像。我以王履的《华山图册》文本建构新作品:当我把这个肉身末端的小形状生硬地植入“山水”图像时,原来二位一体的“山——水”逻辑转换被指纹切断,表达不顺畅了,图像陌生起来。视觉技术的合法性有时成了阻碍。我尝试在技术和文本中重新找回“我”的在场。王履入华山,我也入华山。艺术像生命奇妙,有些矛盾,有些疯狂。
梁 硕
1976年出生。
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2005-2006年参加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驻留艺术家项目。
2002-2007年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2009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梁硕《买后母蓝23》
木板丙烯 60×60cm 2024

梁硕《买后母蓝11》
木板丙烯 119.5×79.5cm 2022
都说山水是逃逸之处,其实你是逃不掉的。你胸中有丘壑也并不能与世无争,今人做不到,古人也做不到,山水只是人类对理想的一种系统建构,而且那个理想的沟沟壑壑都渗透着现实。参与这个建构,不是为了超凡脱俗,而是让世界的结构保持弹性和活性,避免陷入那个设置好的程序的操控。


倪 巍
1979年生于上海。
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博士,师从王孟奇教授。
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讲师、山水画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上海美术学院水墨缘工作室成员。

倪巍《美兰湖》
纸本水墨 178×98cm×3 2024

《美兰湖》局部
“城市山水”的出现,使我们得以重新体认传统和笔墨的意义,证明笔墨的表现力和可能性可以超越某种固定的样式,为我们在当代接续传统山水提供了一条可选择的路径。实际上作为精神载体,自然景观至少在当下已被过度使用,以自然山水为母题的主流山水样式因其题材脱离具体生活而日显空泛。而城市,尤其是建筑题材却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补充。笔墨是极具活性的存在,它不断地自我超越,生成着新的东西,城市建筑题材使这种新生变得更加自觉且明显,其背后是笔墨认知上的通融和更全面的能力基础。

沈泳岌
1986年 生于浙江宁波。
2012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
2017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
2016年 前往希腊雅典美术学院交换生。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博士在读。

有机玻璃、水晶树脂、金、银、铜、铝 60×70cm 2023
看泳岌的这批作品有一种颇为戏剧性的错位感:外在的视觉形式与内在的精神气质似乎张冠李戴,南辕北辙?但它们并不违和,为什么?因为西方现代艺术从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到极少主义这个形而上的巅峰绝唱,其实与东方的形上智境已经异曲同工,遥相呼应了。沈泳岌正是在这个点上打通,透过去的——极少主义的形式和工艺禅的磨练。禅宗有个著名的公案叫“怀让磨瓦”。虽然彼时没有千目的细砂,瓦不可能磨成镜子,但“磨”这个动词其实很真切。佛家讲本心,自性,都是说本来就有,本来就在那里,只不过是被遮住了。“磨”是可以让它去蔽、敞开,呈现出来的。不厌其烦地重复做一件简单但需要专注的劳动,是通往明心见性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法门。有机玻璃、水晶树脂、金、银、铜、铝 100×122cm 2023有机玻璃、水晶树脂、金、银、铜 120×120cm 20232024年11月9日~11月29日
(参观美术馆无需预约)
开馆时间
10:00~17:00
16: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址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金珠路111号)


| 
|
|
|
|
官方公众号 | 官方小红书 |
校审 李诗文、张雅婷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