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艺术节|首个视觉艺术领域“未来对话”活动回顾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视觉艺术领域“未来对话”活动于11月15日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本次“未来对话”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在视觉艺术领域的首次正式合作。活动以“变相与相变”为主题,邀请11位国内外深具影响力的专业学者、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在数字艺术与传统文化融合视野之下的视觉艺术新趋势。
活动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主题为“科艺融合下的视觉表现新探索”,下半场关注“传统文化的视觉转译与创新表达”。
活动上半场中,作为此次活动的友好伙伴,HOW昊美术馆执行馆长王凯梅向现场观众介绍了当前HOW AI+数字艺术年对外呈现的多个数字艺术主题多媒体展览,以自身为案例分享了HOW昊美术馆作为一家民营艺术家机构,在智能技术渐趋流行的当下,如何积极拥抱技术发展探索创新表达,用艺术的语言融入并回应时代。
“昊美术馆坐落于张江高科的中心,可以说其内部核心就存在着对技术痴迷的基因,过去七年我们做了将近100个展览,其中许多都与数字艺术有关。9月底,我们刚刚推出了AI数字艺术大展《未来生命档案》,这个展览完全是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今年更早一档展览《问题如何演绎》是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和艺术家沈少民老师的合作,当科学和艺术交汇的时候,那些在科学实验中被牺牲的工具,在艺术中似乎又被重新唤起了生命。”
“未来生命档案”展览现场,2024?HOW昊美术馆
《未来生命档案》是由昊美术馆联合中国美术学院、同济大学CAUP人工智能与艺术创研中心共同打造的一场规模壮观的多媒体艺术展览。围绕人工智能,硅基生命,物质迭代等当代热门话题,通过艺术作品探索数字世界中的生物形态和生态系统,体验数字生命的情绪轨迹和进化过程,摸索在数字世界与地球生物的交汇面上,超人类主义诉求下的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将何去何从。
“未来生命档案”展览现场,2024?HOW昊美术馆
展览《未来生命档案》共呈现19件艺术家及艺术团体的23件艺术作品,并持续展出至2025年2月16日。
“未来生命档案”展览现场,2024?HOW昊美术馆
上半场其他嘉宾也分别就主题“科艺融合下的视觉表现新探索”,列举自身经验下AI融入艺术创作的实践案例,下面让我们来回顾本场其他与会嘉宾的精彩观点。
“古往今来,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类文明不变的精神内核,但是每一个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是不同的。数字艺术通过算法生成,或者以数字技术为工具,比如借助电脑软件进行创作,将信息从物质中解放了出来,让表达能够独立存在,摆脱物质的局限。数字技术可以创造极为复杂的形体,也能模拟传统媒介的质感,同时还能结合二者创造出新的形式。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还能让作品具有更好的空间适应性,能根据人们的举止和作品所处的环境而相应地改变,让人与艺术之间实现双向互动。”
“Fak'ugesi数字创新节起始于我现在所在的南非金山大学,这是南非第一个此类艺术节,我们大学仍与这个艺术节紧密合作。在办节的实践中我们意识到,要发展一个艺术节,必须要让它能够融入当地的文化,要让社区参与其中。Fak'ugesi数字创新节目前已经是非洲最大的数字艺术节,在这里,我们可以和来自整个非洲大陆各个国家的相关从业者相聚。它不仅仅吸引了数字科技、电竞产业的相关大学,还吸引了周边社区的大量人群加入。我们希望它能一直持续下去,向大家展示每一年数字艺术的进展。”
“此在、遥在、共在,我这些年研究的东西都是围绕这三者。此在就是人进入一个实体的空间;遥在是让不同空间的人能进行信息传送与交流;共在是在空间计算的时代,多用户可以同时在虚拟和现实环境中进行互动。我们做的很多项目都在文旅文博市场投入使用,并且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比如我们在甘肃天水做的“未来黑匣”大空间XR多人互动体验项目,在没有做推流的情况下,已经在多个景区拿到了销冠的好成绩。
我对AI持乐观主义态度,我觉得未来人与AI肯定是共生的关系,与其担忧,不如去适应,找到我们适合的发展路径。”
“AI生成的作品,就版权法来说是没有版权的,因为这是一个没有情绪、也没有灵魂的东西,艺术作品由人创造出来的话,版权就是要由人来获得,版权需要有一个物理实体,而不是加之于任何虚拟的技术。AI可以让我们获取知识信息,但人类是知识和信息的源泉,是我们给AI带来了信息,所以说AI不是我们的主宰,AI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东西。
技术的革新提升了人们的效率,但是它减少了人们面对面接触的机会,所有的事情都在线上发生,这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技术同样让人们衰退,人们的记忆力在衰退,表达能力也在衰退。我们在使用技术的同时要不断思考自身和技术的关系,警惕它对我们精神世界的影响。”
活动下半场主题聚焦“传统文化的视觉转译与创新表达”,邀请5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圆桌讨论。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博导唐克扬,以其2012年策划的敦煌展示厅为例,用建筑的视角阐述了三维空间对于呈现传统图像的重要作用;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视觉艺术专业教授兼艺术家皮耶罗·阿列克斯·马拉(Pietro Alex Marra)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分析了AI作为工具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并提出“艺术的核心和精髓依然在于人类的创作”等观点;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周旸同样认为,人工智能在于人先,并列举博物馆科技部对于丝绸文物信息提取与设计素材再造方法研究作为案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周方作为“装束复原”项目的发起人则认为,从专业的眼光来看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时候,AI生成的结果往往只有形式,不尽如人意,且仍需人工的大量研究积累为AI输入充足的素材;英国赫尔大学沉浸式设计教授、博导江洋则认为沉浸式技术对于传统的再创造与演绎,能帮助传统品牌吸引年轻的受众,提高品牌认知度。
昊美术馆(上海)是具备当代艺术收藏、陈列、研究和教育功能的全新文化机构,坐落于上海浦东,共有三层展览和活动空间,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于2017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昊美术馆地处张江高科技园区,充分发挥地域特色,让更多观众在工作之余前来美术馆观展,以此建立全新的艺术综合体和浦东文化新地标。昊美术馆通过持续深入地建立与国内外艺术家、艺术机构、艺术项目之间的互动,举办高质量的国际性当代艺术展,建立国际化的交流及展示平台,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的繁荣发展,以及东西方当代艺术的交流与合作。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