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陈则以
在2023年《刻意的人为》余若婕个展之后,我跟若婕有幸与同济大学余明锋老师进行了一次交谈,聊到了AI 对摄影的冲击以及身体的在场性被部分替代;聊到了当下人们的一些现状,越来越智能化的生活,但人的自主性、生命力反而日渐衰弱。由此引发了我作为策展人的思考:当机械部件将无限代替身体功能直至肉身消亡之时,人类还剩下什么呢?我认为是人性,是人的生命力。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就指出,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使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那么,当技术彻底解放劳动力的时候,人类是否会因为失去生命意义而走向灭亡?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假设:人类与AI的“战争”以人类灭亡为结局,并模拟了一个未来的人类遗迹考古现场。
《x人类的遗迹》展览现场
滑动查看
本期讲座特邀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余明锋老师来一起探讨《生命力:AI时代的人类遗迹?》。内容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站在未来,考古人类。第二部分为:向死而生,关注当下。接下去我们将结合展览,延续之前的讨论。
对谈嘉宾

学者:余明锋
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和慕尼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慕尼黑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政治哲学和艺术哲学。著有《还原与无限》,译有《敌基督者》、《何为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等。

主持人、策展人:陈则以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担任离画廊总监/策展人。长期进行“流动对话”艺术家探访作为当代艺术实践项目,关注艺术中所追求的“永恒性”与无法脱离的“时代性”,并在实践中将个体向内探索的路径与人工智能时代语境融合在一起,通过艺术现场去表达对个体、社会以及人类命运的关怀。于2023年启动“人工智能时代,人的存在证明”系列展览实践作为未来数年的核心研究,多角度地探讨新技术引发的危机与挑战。

艺术家:余若婕
运用图像、材料、绘画、技术、文本等混合媒介,通过视觉输入与输出进行跨学科艺术实践。从局部“朦胧态”视觉的范式创作,模糊物质的边界,以科学、文化议题为情绪链接,形成由现实进入超现实的语言表达。在余若婕近年的作品中,将自然与虚幻之物为样本,就人与技术(物)的关系展开后人类的寓言,探讨拟人而非人的人工智能的人性和物性。
活动介绍

主题:AM 对谈 | 生命力:AI时代的人类遗迹?
时间:2024年12月1日(周日)14:00-17:00
地点:震旦博物馆1F多功能厅
对谈嘉宾:
学者:余明锋
主持人、策展人:陈则以
艺术家:余若婕
活动流程:
13:30-14:00 活动签到(钢铁侠处)
14:00-15:00 嘉宾论坛
15:00-17:00 导览及洽谈(艺文厅)
参与方式:活动公益免费,限额80人,需提前预约报名,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报名。
更多活动信息
欢迎加入震旦博物馆活动交流群

扫码立即加入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