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当代美术馆于2024年11月11日至2025年5月31日举行“境象敦煌”展览。这是敦煌当代美术馆正式向公众开放的首个展览。
本次展览汇聚了20位著名现当代艺术家作品:曹澍、陈芷豪、丁乙、高世强、古菲、胡军军、鲁雯、倪有鱼、欧阳琳、彭薇、邵文欢、石至莹、史苇湘、史敦宇、孙志军、谢晓泽、张洹、郑波、周真如、邹英姿(按姓氏拼音排序),旨在探讨敦煌古籍、档案、文物与现代及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多件作品是艺术家们在敦煌进行现场创作的成果。
在本期推送中,我们邀请两位艺术家高世强、邵文欢深入交流,回顾他们心中的敦煌记忆,分享各自对敦煌的独特理解。
作品 | 山水:如何度过夜晚?
2023 - 2024 活动影像 26’00’’

1971 年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实验艺术系 主任,空间影像研究所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自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情境雕塑、装置及实验影像创作和研究。本世纪初,研创及教学方向逐渐聚 焦于活动影像领域,近年来致力于空间影像叙事研究和创作。
高世强:这片土地让我从身体到视觉都经历了一次“减法”的过程,把我引向一种更本质的表达。

Q:在您去敦煌之前,对于西北地区,尤其是敦煌这片土地,有什么印象吗?有什么独特的记忆吗?
高世强:其实在去之前,对敦煌的了解还多停留在书本和影像资料上。记忆中,西北总是充满着一种苍凉和广袤的力量感,那片荒漠中的寂静也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尤其是敦煌,有很多辉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像莫高窟和壁画等等,它们一直是东方美学和宗教艺术的象征之一。这片土地自带一种神秘感,让人向往和敬畏。

Q:您在敦煌的拍摄过程中,最深的体会是什么?尤其是在身体记忆上的感受,比如环境的不同、气候的挑战等。这次的敦煌创作,与您以往的“山水”系列创作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高世强:敦煌的环境的确特别,在那种极端的气候和地貌中拍摄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干燥的空气、炎热的白天和寒冷的夜晚,都在不断考验着人的身体极限。和之前拍摄山水系列时在山林中的湿润和层次感完全不同,敦煌的山水更加极简而强烈,甚至有点抽象。可以说,这片土地让我从身体到视觉都经历了一次“减法”的过程,把我引向一种更本质的表达。在这个创作过程中,我开始思考如何用最少的元素去呈现天地的辽阔、时间的流逝,这是和以往最大的不同。

Q:那在作品《山水:如何度过夜晚?》的创作构思过程中,您是如何将这些感受融入其中的?
高世强:这件作品的诞生其实是一个持续探索的结果。我希望通过光影、影像投影来捕捉夜晚的“真实感”,包括那些低频的情绪和大自然的震撼。在《山水:如何度过夜晚?》里,我融入了一些现代性标志的图像,比如熔岩电池和光伏,它们代表了当代科技的痕迹。其实这是我想和敦煌这种古老文化对话的一种方式,探索在遥远的山水之间如何过渡到现代。这种差异不仅是一种时空的对比,更是文化上的融合。

Q:最后,您能为敦煌当代美术馆的开馆送上几句祝福吗?或者从艺术家的角度谈谈对美术馆未来的期待。
高世强:能参与到敦煌当代美术馆的开馆展,见证它的成立,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我希望美术馆能成为一个让更多人理解敦煌、感受西北之美的窗口。也希望这个空间可以不断激发艺术家和观众的想象,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敦煌有无限的可能性,我期待未来在这里能看到更多融合东西方文化的作品,期待美术馆成为探索未知、连接古今的地方。祝愿美术馆越办越好,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

作品 | 一万年 NO.1
2018 - 2024 Canson
蚀刻纸打印 300 × 600 cm

邵文欢
邵文欢:我觉得自然景观是创作的源泉,它不是单纯的现实呈现,而是更深层次的艺术表达。我的作品不一定要以现实为准,而是探索一种艺术的可能性。

Q:在您没有去往敦煌之前,记忆里关于敦煌是什么样子的,尤其是图像记忆?
邵文欢:我出生在新疆,敦煌对我来说有一种童年时期的念想。新疆有许多关于敦煌的传说,提到阳关和玉门关时,我自然会联想到敦煌。尽管我小时候就对敦煌有这种想法,但直到2011年我才真正去过那里。我对敦煌的印象主要是石窟艺术。从小受到的影响,敦煌的图案和文化在我心中根深蒂固。我记得以前有一本台湾的杂志,专门介绍敦煌,那时我看了很多图。我其实是从小对山和裸露岩石感兴趣,不喜欢那种绿意盎然的景象。2018年时,我的作品就是基于这种裸露的山体景观,和唐诗的概念结合。
Q:你提到唐诗,这个命题如何影响你的创作?
邵文欢:对我而言,唐诗是一种人与天地的对话。我的创作主要是想表现那种渺小的感觉,尤其是在浩瀚星空之下。完成作品后,有人开玩笑说我拍的像月球,实际上,我更想传达的是那种在荒芜中寻找存在的感觉。

Q:你是如何看待这些自然景观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回到作品本身,我们想听您聊聊关于这次展出的作品《一万年》。
邵文欢:有一次我在雅丹拍摄,遇到停电,房间里热得像蒸笼。但是外面星空璀璨,光污染少,看到的星星让我觉得失去了平衡,特别神奇的经历。我觉得自然景观是创作的源泉,它不是单纯的现实呈现,而是更深层次的艺术表达。我的作品不一定要以现实为准,而是探索一种艺术的可能性。《一万年》是一件探讨时间与记忆的作品,旨在反思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个作品结合了我在敦煌与雅丹的创作体验,运用了多种媒介和技术,展现出时间的流逝与人类存在的脆弱。作品的构思背景是我个人经历与历史、文化的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达。

相关展览 & 购票链接
成人票:98元
优待票(学生、老人、残疾人、军人):58元
境象敦煌 Staging Dunhuang
展览日期:2024年11月11日—2025年5月31日
展览地点:上海市杨浦区长阳路1687号长阳创谷南三楼
主办单位:敦煌当代美术馆
总顾问:巫鸿
策展人:徐缓之、周真如
艺术家敦煌驻留研究项目:鸣沙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