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录于话题

在创造之前,恬静的混沌在缓缓聚集成型、挣脱与遗忘关于那个海滨黑夜的记忆。在创造之后,被褪去的形而上的温柔便一去不返了,留下高密度的土壤与布满铁屑的荒原。太阳的技巧便是保持明亮与日复一日的创作,万物都是其材料:所有过时的新意被独特性所要求重组,特定的材料通过继承与过渡曾经的世界后,最终回到了夜晚的样态,那遍布奇迹与诱惑的混合。

郑庆涛的漆画创作以抽象风格为核心,追求通过漆这一独特的媒介材料,呈现时间与自然的痕迹。漆的肌理与裂变在创作中不仅是一种视觉形式,更是一种隐喻、表达出材料在时间作用下的演变和生命力的再生。
《长路》2022 90×120cm 大漆,金粉,铝箔粉,蛋壳等
漆的自然特性——其深邃、温润的光泽、层层增强后的透明感——为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郑庆涛尝试在画面中捕捉漆的流动,探索在裂纹、肌理和偶然性效果在语言中表达。裂变不仅是漆材料的自然反应,更是对生命裂隙与惯性的深刻映射。

在创作过程中,注重直觉与偶然的结合,让漆与自然在材质画面上形成对话——有时是碰撞,有时是和谐。他相信,这种材料与手工的双重协作,能够唤起观众内心对自然与自我关系的重新思考。郑庆涛的作品希望传达的不仅仅是眼前的震撼,更是一种时间沉淀后的平静与共鸣。
《MIND》2024 25×35cm大漆,宣纸
漆的肌理、裂变与流动,是郑庆涛创作的主要表现方式。这些肌理如同大地的纹路,记录了时间的痕迹;而裂变则如同生命的张力,锻炼了自然的力量和撕裂之美。每一次裂纹的生成,都是材料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结果,也让其实现了艺术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关联。
郑庆涛希望通过漆的流动感与层次感,塑造出一种深邃的空间感。漆不仅是一种材料,更是一种内涵,它带着东方文化的厚重感和不可替代的手工痕迹。在创作中,他常通过控制漆层的湿度、薄厚程度,让画面呈现出“可控的随机”状态,邀请观众去感受作品表面之下的无穷可能。
《海洋系列》40×50cm×5,2024
在理念层面,艺术家将“分裂变”作为一种内心的隐喻:它既是破碎,也是重生;既是偶然,也是必然。这种过程反映了人在面对生命无常和复杂时,如何寻找平衡和力量。郑庆涛希望漆画创作对他自己而言,不仅是视觉艺术的表达,更是一场关于时间、自然与人性的哲学探索。
《禁墟02》2024 90×120cm 大漆,瓦灰
Q:你如果不给你任何限制,不考虑任何因素,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
A:睡觉。
Q:理想的一天?
A:睡到自然醒。
Q:如果不考虑任何限制,你想做什么职业?
A:无业。
Q:告诉我们一个最近听到的笑话。
A:不睡觉的时候都在醒着。
Q: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注意过消失的建筑、地点、路名吗?
A:是的,我在平时生活中会留意一些消失的建筑、地点或路名,特别是当看到老照片或是经过那里时,当它们和我的记忆产生联系时,总会触发一些感慨,这让我感到一种时间的流逝感,也会想象这些地方过去的样子和它们曾经的故事。例如,在我老家六安,初中曾经常路过的一家老书店拆迁后变成了现代化的商场;高中学校外面有个七里站路大圆盘,很多出租车司机师傅经常会在那里停下来用花园的水洗车,但这几年变成了十字路口;家门口的那段312国道突然有天建了一个高架桥,这种变化既让我感叹城市发展的迅速,也让我怀念过去那些更有温度的空间以及忙忙碌碌的人。这些记忆让我回到了那个更简单、更慢节奏的年代,这些消失的地方虽然不再存在,但它们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留在了记忆里,提醒着我珍惜当下的生活,也让我更加关注城市中那些还未消失的历史。
Q:如果推荐五本书。


出生于2000年1月
2023年6月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
2023年9月研究生至今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漆艺术与综合材料专业。
展览
作品入选2023 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毕业季”工艺美术类优秀毕业作品,
作品入选安徽省首届小幅漆画展,
作品入选漆彩东方——第六届上海漆画展,
作品入选“2024”五方漆言——第四届综合院校漆画教学交流展,
作品入选“漆润新语”——2024江苏首届青年小幅漆画作品展,
作品入选第九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
2024日本概念艺术设计大赛金奖,2024香港新锐当代设计铜奖等。

欢迎移步展厅观看
……
建议绿色出行,地铁1、10、12号线(陕西南路站7号口)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