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的100种生活方式」是「文旅深圳」推出的系列人文专栏,作为「深圳有可能」城市文旅计划的特别版块,通过探索在地居民形形色色的生活面貌和人生态度,从人文旅行的视角带领游客发现深圳的100种可能。本期栏目我们采访了深圳美术馆副馆长(主持工作)王新妮。
深圳美术馆副馆长(主持工作)王新妮
文化艺术是城市的灵魂,也是时下年轻打工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上班族日常被工作和通勤填满,他们的时间仿佛被精确到分钟计算,仿佛过得很快。但当你在百忙中静下来,读会儿书、看个展览、看个电影,时间会有停顿的感觉,至少变慢了。
当夜幕降临、周末时分,年轻人终于可以从繁重的工作中抽身,享受属于自己的短暂自由时光。于是,“电影时间”“音乐时间”“艺术时间”就出现了。在过去一年的时间,大多数深圳年轻人的“艺术时间”可能都是在美术馆度过的。
去年11月6日,深圳美术馆(新馆)正式开馆,以其一系列充满灵性的建筑空间,承载丰富多元的生活方式,创造了极致的审美感受和精神体验,得到了很多关注和认可。过去一年,深圳美术馆累计共举办38场展览、352场公教活动,参观人流总数超133万,成为深圳参观人流最大的场馆和热门打卡地。
开放运营以来,深圳美术馆(新馆)获得众多艺术合作伙伴的青睐,持续推出品牌展览近40场。八大开馆展览,集中呈现跨越古今中外的近千件经典艺术作品。其中“盐田千春:颤动的灵魂”“互生景观——艺术科技展法国奥普莱奖深圳首展”“印象新生——法国诺曼底油画写生与影像展”等国际特展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形成了现象级传播和影响。


“盐田千春:颤动的灵魂”展览现场
作为深圳新晋的精神坐标,深圳美术馆以独到的视角与专业的眼光,持续策划高水准的艺术文化活动,并邀请国内外先锋当代艺术家,创造独具未来气质的精神盛宴。在深圳美术馆(新馆)开馆一年时刻,文旅深圳就过去与未来的艺术的探索规划与深圳美术馆副馆长(主持工作)王新妮展开了一次深入交流。
/共创国际化的艺术展览平台/
深圳美术馆(新馆)以“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为学术方向,您是如何理解并践行这一方向的?
新馆的学术方向是在以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还是围绕“本土艺术和当代都市艺术”。不过定位更加精准,以“聚焦深圳、专注城市”为导向,辐射范围也更广,主要关注二十世纪中后期至今的艺术,在主题上以城市化与社会变迁、多元文化、科技变革与现代生活等为主,与深圳创新型城市的定位相结合,能体现深圳精神的视觉文化和艺术。
深圳美术馆(新馆) 自成立一年以来,您印象最深的展览是什么?
印象最深的是我们深圳美术馆(新馆)四楼正在展出的“存念留真——深圳美术馆上款馆藏名家作品展”,这个展览入选了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
本次展出的藏品是艺术家专门为深圳美术馆创作并题写上款的,是全国艺术名家支持深圳美术事业发展的见证,同时也反映了深圳美术馆作为改革开放“文化窗口”的社会影响力。
“存念留真——深圳美术馆上款馆藏名家作品展”现场
深圳美术馆(新馆)承办本次李可染展品展览的初衷是什么?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展品?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吗?
此次李可染先生的展览是作为深圳美术馆《美术菁英在深圳》2024年度重要的品牌项目。《美术菁英在深圳》至今已举办过多届。20世纪80年代,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许多艺术家都曾多次前往深圳举办展览、参加活动。我们策划这个项目,是希望从城市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美术历程视角来梳理和讲述这些鲜活的故事。
李可染先生与岭南、与深圳有着深厚的渊源。广东是李可染先生一直非常怀念的地方,《万山红遍》等作品的创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深圳美术馆的前身“深圳展览馆”在1987年正式更名为“深圳美术馆”,馆名就是李可染先生所题写。本次“雨亦奇——李可染写生七十周年深圳特展”恰逢李可染先生发起写生创作70周年,他的中国画探索对后来的中国画创作与中国画教学都提供了很好的范式与样本。
“雨亦奇——李可染写生七十周年深圳特展”现场
这次展览展出了一幅非常有意义的作品:《雨亦奇》,展览的名称也出自这幅作品。这幅作品背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1954年李可染初下江南写生,他试图跳脱出“米氏云山”的窠臼,但始终没有找到适合表现江南烟雨的新方法。有一天,李可染雨中写生后回到旅舍,兴奋地展开画稿,对张仃和罗铭说:“雨亦奇,雨亦奇!”原来,是他在西湖边冒雨写生时,不时有雨点滴落画稿之上,将他刚刚着墨的地方洇开,冲出意想不到的渍痕。李可染感叹道:“这张画是老天爷同我一起合作的。”
/艺术教育的日常性/
本次李可染的展览,我们也观察到每周一特别安排了面向大学、高中甚至是小学生的临摹活动,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场馆在公共教育方面有什么样的目标和愿景?深圳美术馆在推广艺术教育、普及艺术知识方面有哪些举措?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我们在美术馆周一闭馆期间,策划组织了一系列专场临摹活动,一方面是面向深圳及大湾区域的大学生、高中生提供一个与大师原作面对面的美术馆平台,希望与美术学习阶段的年轻朋友和艺术爱好者产生互动,另一方面作为美育浸润项目,我们也面向各区的中小学生策划并搭建馆校互联的写生临摹平台,种下一颗颗艺术的种子,在为深圳的未来培养年轻的受众和参与者。
“雨亦奇——李可染写生七十周年深圳特展”专场临摹活动
在过去的一个月,有大学、初高中以及小学等多个学校的师生参与了我们鉴赏与展厅现场写生的活动。这一系列活动是我们在与广大学校建立起馆校合作的大背景下,结合优秀的展览所开展的。
深圳美术馆暑期研学活动“我画美术馆”现场
从去年开馆以来的盐田千春展览到现在的李可染展览,深圳美术馆(新馆)如何平衡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本土艺术与国际艺术的展示?
首先,在展示设计中,我们尝试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进行有机融合。比如说,利用AR/VR、多媒体互动等现代科技手段来呈现传统艺术作品,例如馆内正在展出的“目击当代:一座城市美术馆的观察与见证展”“深蓝变奏曲:水的多元视界”,也会将传统艺术品做成符合现代年轻人喜爱的文创用品例如“雨亦奇——李可染写生七十周年深圳特展”“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我们希望通过将现代艺术作品用朴实简洁的语言描述,让它们更加通俗易懂。
在展览方面,我们积极促进本土艺术与国际艺术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国际展览、艺术论坛等活动,邀请国内外艺术家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识,例如“印象新生——法国诺曼底油画写生与影像展”“互生景观——科技艺术展法国奥普莱奖深圳首展”。
/让城市更美好的公共空间/
时隔一年,关于这座文化地标建筑的各种探讨热度不减,还被外界称为“网红建筑”。除了建筑本身,你有哪些关于场馆的细节、设计或者故事想要跟大家分享,值得成为大家来“打卡”的理由?
作为一个建筑空间,既要好看,还要好用。除了精心设计并富有细节的立面形态传达出了文化的深刻感,还贯彻绿色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了大面积的悬挑结构和巨大屋盖,一方面,暑期人流量巨大时,大屋盖为市民观众遮阳避雨。另一方面,通透的设计让整个场馆光线自然明亮,这也使得“我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我”,这种互文式的中式美学体验,在美术馆这一“凝视的空间”,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我们观察到很多周边的市民也确实将这里当成了社区空间的一部分,这是否是有意为之?
这确实是有意为之。美术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场所,不仅仅是展示艺术作品的空间,更是社会功能的体现。配备典藏画库、艺术空间、艺术书房、学习中心、艺术餐厅等多功能配套服务空间,就是为了让美术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和市民。这些多功能配套服务空间的设计,使得美术馆不仅成为一个艺术展示的场所,更成为一个社区居民交流和互动的空间,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也促进了不同社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我们注意到,今年的中秋和国庆,深圳美术馆(新馆)与深圳交响乐团合作举办了两场活动,以“美术馆×交响乐”的形式,呈现了一种全新艺术体验,这一活动的初衷是什么?未来是否还会有类似的跨界合作?
打造城市文化综合体,是深圳美术馆的建设运营理念之一。城市文化综合体的建设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积极探索和拓展艺术跨界的多种可能性。深圳美术馆围绕“深圳有可能”,努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尝试打破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为公众带来多元化的艺术体验,就是为了更好地打造文化综合体。
联合深圳交响乐团等文艺机构策划艺术跨界系列活动,共同“聚焦深圳,关注城市”,助力推动深圳文旅事业蓬勃发展。目前,深圳美术馆已经与深圳交响乐团达成3年的合作意向,未来我们计划每年举办约10场跨界艺术活动,将涵盖不同的艺术形式,包括交响乐、合唱、民乐、古乐等,深入发掘和展示深圳的文化底蕴。
作为以城市名字命名的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新馆)作为深圳的艺术聚合地,集创作、展示与交流为一体,是城市代表性的公共艺术空间,也是架起连通世界的桥梁。这里是极富潜力的艺术发生场,艺术的能量在此汇聚,对于真与美的探索与体验也将永不停歇。
过去一年,深圳美术馆(新馆)从展览阵容、文化视野、创新形式、议题探索、公众参与等多个维度,为深圳人打造广度与深度兼具的艺术生活体验。据了解,深圳美术馆(新馆)现收藏各类美术作品超9000件(套),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摄影等艺术品类。2024年,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下,深圳美术馆梳理确定了1084件/套馆藏深圳主题作品(其中摄影作品918件/套),成为展示深圳故事的藏品数据库。
2025年深圳美术馆(新馆)还会举办“美术菁英在深圳:轻舟已过万重山——纪念宋文治先生诞辰105周年深圳特展”“吴冠中艺术展深圳特展”等。此外,也要推出荷兰摄影组合谢尔滕斯 & 阿贝内斯的中国首展。同时也正与日本、波兰、西班牙、法国、荷兰等国的美术馆、博物馆洽谈深度战略合作。如毕加索故居博物馆、日本神奈川近代美术馆、日本东京艺术指导俱乐部(ADC)、波兰波兹南国立博物馆、波兹南艺术大学等。
在深圳美术馆(新馆),文化艺术不仅是一种展示,更是融入生活的重要元素。通过策划各类公共教育活动,如“乐荟:我和深圳有个约会”“腾龙雅集”“美术馆之夜”及公共教育活动等,建构城市的文化艺术生活,让市民得到爱与美的教育,让彼此更好地连接。通过文化艺术生活,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市民也获得一种新的自我表达方式,连接起一个有幸福感的城市社区。
公共空间可以改变你在城市中的生活,改变你对城市的感受,影响你在城市之间的权衡选择,公共空间的存在,是你选择居住的城市时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
在打破艺术门类界限的同时,深圳美术馆也在探索打破美术馆的传统空间限制,例如结合附近即将建成的红山公园策划公共艺术项目,通过艺术实践融入社区,建立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紧密联系,以此增强艺术的可达性和影响力。
城市生活就像一场美妙的聚会。当夜幕低垂,喧嚣逐渐退去;当周末来临,公共空间人流开始聚集;当时间变慢,人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乌托邦”时刻。文化艺术不仅是一种展示,更是融入生活的重要元素,面向未来的生活解决方案。
于深圳美术馆而言,这将是一场永不停止的探索之旅。通过文化艺术,创造情感的连接与精神的寄托,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激发年轻人的文化兴趣和创造力。在这里,享受时间的“漫长”。
-END-
采写:乔心
视觉:甘甘
图片:深圳美术馆
编辑:妍
审核:畅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