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为「面容」?
是传统肖像捕捉到的个体面容,
还是超越物理界限的特殊存在?
??
“隐匿的面容从别处而来”
艺术哲学沙龙等你来参加

艺术哲学沙龙

传统上,肖像艺术聚焦于捕捉个体的面容,但在当代艺术实践中,面容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其物理界限。常设展“肖像的映象”深入探讨了肖像艺术的多维性,而在特展“另辟前卫:摄影1970-2000”中,艺术家们更加不再满足简单的面部描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面容的“散播”——即个体身份、性别与形象在社会、文化中的多向度扩散。那么,我们可以如何理解这种变化的发生?这些表达又源自何处?
常设展“肖像的映象”&特展“另辟前卫:摄影1970-2000”部分展出作品
12月8日,西岸美术馆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将继续开展馆校合作的探索实践,围绕常设展和特展共同策划推出艺术哲学沙龙“隐匿的面容从别处而来”,通过肖像的观看、身体的姿态等主题,探讨肖像艺术和哲学之间的关系。
往期艺术哲学沙龙现场
仅凭自身的目光,人看不见自己的面容,面容朝着所有的方向往别处散播开来。艺术家们见证了面容和面具的伦理难题,将逃亡羁押在面具上那两个对称的黑洞里,成为媒介与界面的绝对敌人……
本次艺术哲学沙龙将聚焦于肖像艺术如何超越传统框架,通过面具、媒介和界面等元素,呈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对谈嘉宾

赵千帆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德国现代美学、媒体理论的翻译与研究。译著:《善恶的彼岸》、《论道德的谱系》、《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技术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张念
女性主义哲学家,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被媒体誉为“当代性别研究的领军人物”,“女性主义思想先锋”,张念教授在精神分析理论和哲学学术背景中,长期专注于女性欲望、处境、性差异和伦理-政治行动的批判性研究,专著有1、《性别政治与国家——论中国妇女解放》(商务印书馆2014),2、《性别之伤与存在之痛——从黑格尔到精神分析》(东方出版社2018),3、《阿伦特:政治的本原》(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论文集有《女人的理想国》(新星出版社2014)。译著有《性差异的伦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
周诗岩
学者,创作者,研究兴趣在基进艺术实践和美学先锋派理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尤其关注现代性危机条件中的历史写作、构型实践和空间生产,著有《包豪斯悖论:先锋派的临界点》、《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译著有《奥斯卡·施莱默的书信与日记》、《包豪斯剧场》,主编“重访包豪斯”丛书,目前已出版10种与二十世纪基进艺术运动相关的基础文献和当代研究,发起“BAU学社”,长期实验流动的自组织的研习共同体。
夏可君
哲学家,评论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可君激活中国的“虚与余”、“让予”与“无用”等核心概念,并使之当代转化,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已经出版个人哲学与艺术著作十多部,策划艺术展览三百场次,荣获“2023欧洲诗歌暨文艺荷马奖章 ”。近期代表著作有:《一个等待与无用的民族》,《无用的文学——卡夫卡与中国》,《无用的神学——本雅明、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烟影与面纱》,《余让与诡异:世界哲学的重新开端》。
参与方式

?? 时间 ??
12月8日
15:00一17:00
?? 地点 ??
F1 中庭
?? 价格 ??
免费

*名额有限,请扫码预约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