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中医正青春——文化艺术邀请展
展览海报?上海明圆美术馆
他是一个自由人。自由在艺术世界里,寻根问道,学问东西。从宣纸上的山水之姿到三维空间里观念化的理想之物,再踏足瞬间定格的影像再创造,绘画、雕塑、摄影......他不被任何形式与媒介束缚,只徜徉在感知的世界里,充分了解每一种材料的属性与边界,探索艺术作为语言,超越风格与流派后,以思维作主线终而显现出的无垠与个性。

他是出生于五十年代的中国当代著名雕塑艺术家杨冬白,也是本次“中医正青春”展览特邀参展艺术家。
《山水入境,雕刻成诗》
杨冬白专访
上海明圆美术馆 2024
寻溯杨冬白的创作历程,不难观见,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已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交织混合成艺术家特有的思考脉络与作品气象。而于不同文化视角间的转圜以及与世界前卫艺术思潮的碰撞更令其作品同时彰显出兼具文化性与现代性的迷人特质,引人驻足、更牵引神思。
杨冬白《天风吹拂系列 — 山趣》
101×75×30cm 不锈钢 2018
80年代,时代变迁、思想交汇在中国各个角落涌现,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战后哲学和文化思潮以及拉美第三世界现代主义等成为新的话语背景。艺术世界也顺着这场春风,蕴藉迸发出令无数创作者心神激荡的能量和气息,一场激进的文化运动正在悄然降临。
明圆美术馆“前卫?上海——上海当代艺术30年文献展”
第一单元“重启现代主义(1979—1985)”展览海报

张国梁、丁乙、秦一峰 《街头布雕(行为片段之五》)
人·黄布·环境 1986
彼时的杨冬白在家庭熏陶下,培养了对东方艺术深厚的情感与深刻的体识。然而,面对新旧思想的交锋与变革,新兴艺术思潮的袭来,一切事物皆以前所未有的颠覆性观念席卷着彼时的艺术家。《最后的晚餐》展览现场 摄于1988年
杨冬白开始有意识的阅读哲学书籍和当代艺术史,克莱因、博伊斯、康定斯基等艺术家和最早引入的世界艺术史译本都对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艺术家亦积极参与了当时极具影响力的“M”行为艺术运动。M取Modern(现代)、Mophist(魔非斯特)、Men(男人)等交叠之义。“这个表演展不仅打破了上海艺术被视为理性和抽象主义的传统,亦是文革后中国当代艺术史第一个纯粹的行为表演展,与此前同年9月举办的‘厦门达达——现代艺术展’、广州‘南方艺术家沙龙第一回实验展’并称为85新潮三大偶发表演展”(批评家朱其语)。作为1980年代新潮艺术运动的重要事件,“M”艺术运动汇聚起宋海冬、秦一峰、汪谷青、杨冬白等重要艺术家,他们以偶发与表演为主要形式在城市里展开艺术行动,开启一场围绕艺术本质、语言与个人创作的反思与前卫实验。
“M观念艺术表演展”后,艺术家在一架混凝土搅拌机上合影,虹口区第二工人文化宫,1986年;左上第一排:宋海冬、秦一峰、汪谷青,第二排:贾宇翔、汤光明,第三排:杨晖、翁立平、郭吟、杨冬白,第四排:付跃慧、杨旭(已故)、赵川,第五排:申凡、?、胡曰龙“我意识到,艺术不仅仅是形式和技巧的表现,更是一种对生活、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和表达,我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达上,试图通过我的作品传达出我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1983年到90年代,杨冬白继续在创作里研究雕塑的抽象形式。1984年作品《饮水的熊》(获全国美展金奖)、1988年代表作品《玉兰印象》(城市地标雕塑作品,落地上海火车站)皆以极简、纯粹而抽象的艺术语言进行实践,充分体现了杨冬白当时在传统文化和西方现当代艺术影响下的思想状态和形式探索的诉求。创作的推进无疑给予了艺术家极大的鼓舞与继续现代雕塑研究的决心。杨冬白《饮水的熊》1984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的形式探讨的背景下,数量最多的还是具象作品,即用具象雕塑的方式表现人和动物的变形”(批评家孙振华语)。正是在此背景下,艺术家决定出国深造。他去往的是与中国有着相似文化模因,却在艺术与观念的现代性进程中先于中国一步的日本。480×220×800cm 不锈钢1988年设计1995年落成
杨冬白《智慧树》
350×320×450cm 1988年设计1996年落成
1993,杨冬白进入东京艺术大学,开启围绕雕塑材料、形式和语言的学习;1997年,他继续在东京艺术大学研读硕士,主要研究造型的演变和精神感知之间的关联。之后留任日本,艺术家于日本国立福井大学一面积淀自身对雕塑教学体系的认知,一面开启雕塑创作里置于文化之上的省思与创作实践。彼时,众多国际艺术与思潮的交替演变是艺术世界的常态,而艺术家也同众多浸入差异化文化语境下的创作者一般,共同面临着自我身份确立、个人作品独特性的乃至文化地缘性的内省。“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艺术创作,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我始终坚持不懈,不断探索和尝试”。2005年,艺术家从日本回国,期间的创作经历了从“人物主题”到“东方山水”主题转变。
今天,杨冬白依旧在作品里延续长久而自觉的文化关照。东西方的游弋令艺术家深刻意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主体的滋养润泽,更在于其所凝练出的精神性、艺术性与审美性为立于不同时代的创作者提供确立自我的根本以及浸入世界的视角。“天风吹拂-膨胀系列”作品是杨冬白近年最新创作成果。这系列由不锈钢材料创作成的雕塑作品形态各异,生动无比。远远看去,“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片飘渺临立之态,引人遐思。通过赋予东方意味的造型以及对物质可塑性的进一步实验,“天风吹拂-膨胀系列”呈现出引人入胜、超乎寻常的艺术效果。60×30×5、30×17×5 cm 不锈钢 2018
160×70×20 (不等)cm 不锈钢 2018
在艺术家看来,当下的我们身处一个纷繁杂遝、交织碰撞的艺术场景,只有回到原点,在文明深处不断向内问寻、用新的视野、处境与方法探索自我立于时代下的关注与创造,才能触碰艺术的真谛,找到创作最为纯粹、亦最珍贵的动因。2015年开始,杨冬白把工作室搬到了上海的远郊青浦农村,在这里,一边保持着对现代城市变化、人们日常生活变迁的关注,一边感受一种纯粹而自然的风景,继续跨越雕塑、摄影等不同媒介的创作。今天的专访,我们将特邀艺术家杨冬白一起,回溯个人创作的历史与当下,再论以“中医文化”为代表所指向的东方文化于艺术创造的要义。
杨冬白《转山系列-朝圣小境》
59×89cm 丙烯、玻璃、喷墨打印 2019

上海明圆美术馆(下文简称“M”):请您先谈谈对这次展览的感受呢。杨冬白(下文简称“杨”):这次展览是在一个很好的点上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以前我们谈东方文化,中医文化,是在我们自身语境下谈的,现在国家开放文化开放以后,我们针对西方谈东方,看着东方谈西方,它是作为一个打开的文化语境下谈的东方文化,这种方式、或者说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来说,是更全面且有趣的。
我的艺术创作在近十来年也一直在关注本源文化,思考对于当下艺术家来说,我们所处的状态应该如何进行,我觉得这次展览正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杨冬白《江山卧游》
220×38×30cm 琉璃 2024
杨冬白《空山静怡系列》系列
1139×127×66cm 不锈钢、水性漆 2024
M:从受邀参展到作品选择,您是如何确定“江山卧游”、与“空山静怡”两个系列作品参展的?杨:我的视角是从山水出发。在我看来,东方艺术从唐开始把山水作为一个主题来表现,已经走得很深远。对山水的理解不是简单一座山的问题,它是中国的气象,是一种有形无形的状态,包括我们所说的冥想中的山和现实中的山,它可表现的东西特别多。以这样的思维模式打开传统的一种物象载体或者造型原理,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创作方法一直持续,再以今天这样一个展览和大家对话,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尤其是在现场,大家都从各个维度来研究和拓展这样一个主题。我以“山水”主题呈现的两组作品来参与,其中一组是自由组合。自由组合可以理解为气象的随机而变。我觉得在这样的一个展览里它所呈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架上雕塑,它必须和环境、和周边的作品形成一个统一体,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好的展览。“中医正青春”在这个层面上,很好的呈现了对不同类型作品的叙事维度和展陈考虑。


《中医正青春——文化艺术邀请展》展览现场 2024
M:“山”“游”“静”等意象在您的作品里,似乎很常见,现场展出的两件作品,不论是琉璃还是不锈钢、水性漆材料,经由雕塑的再创作,一面展现出迥异于既往观看经验里对山水之形的构想,一面则从三维物理空间中,令观看者转圜着角度浸入山水之涧,看游弋于“物”之上的意蕴。能否谈谈您在创作这个系列作品时,由材料、造型乃至审美维度上的考量和背后的创作思路?杨:中国人理解的山水已经上升到精神层面。我们以前说,行万里路来画山水,是一种印象型的,或者借几个山的形来表现一种气韵,这样由虚实之间关系形成的视觉错位,或者从各个角度来转换表现是非常独特的。杨冬白《山》
110×220×5cm 铝板水性漆 2024

杨冬白《空山静怡系列(5)》
113×220×73cm 不锈钢、水性漆 2024
这种创作模式说起来简单,真的要做实际上还挺难。因为中国的文化底蕴实在太深厚了。从我们艺术表现来说要有个性,要有时代性,更要有自身的表现语言。但是,从平面的呈现来说,历史上对于山水的表达形态已经非常丰富了。同时,我们还接收着国外更丰富的当代艺术表现方法冲击。
在此情景下,每个人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种表现方法,非常难得。它既要体现出你的思想性或者主题维度,更重要的,还需考虑你这样的表现形式语言是否具有审美价值、或者是一种独立思考下的一种当代人文,或者叫在当代语境下的艺术家的一种表现价值。
哪怕只有有几条线,几个造型,也要把它的寓意体现出来,这里面更多的是艺术创作的原理上要有所突破和研究,也要形成自己的语言。


M:您在艺术学习过程中,接触过水墨、书法、版画、摄影和雕塑等不同的类型,为什么最终选择以雕塑作为主要创作方式呢?杨:没有特别设限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艺术创作一个最根本问题就是以什么载体,以怎么样的表达方法,来体现你的艺术观和你的作品价值。我在大学教学上也跟学生一直在聊这个话题。
我是水墨、综合绘画、平面、立体各种材料都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来组合,任由经历、学养来滋养艺术,其中有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发现自己的独特性,这是非常珍贵的。
还有一个,也是我称之为人生艺术路上的方法论:如果你做别人也能做得很好的事,就意义不大。要能涉及到他人不涉及的角度,并且能做出彩,这就是一个天赐良机,从而产生了价值和存在感。

115×160×20~30(不等)cm 不锈钢 2018M:对于雕塑艺术而言,物质不仅是表达的载体,更以其特有的“物性”“能量”与“修辞性”参与到表达里,对您而言,如何寻找和判断特定作品所应使用的材料?杨:在我看来,艺术创作有一个材料转换的过程。首先是转换,其次是语言的独特性和魅力。同样画山水,寥寥几笔的山水、用材料的山水和用摄影表现山,都可以。我思考的问题在于,如果用金属,用琉璃,它的魅力焦点怎么抓取,怎么能成为作品的可欣赏性或者它的价值。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它的难度。这是贯穿艺术家精神气质的难度,一般人不容易模仿。很多朋友跟我说,这件作品一看就像你的风格,但他没说出为什么像我的风格,我知道它背后的原因。看似不经意的技巧,实则要有极高的把控力和语言特性。我选择用琉璃做山水,其实做的人很多,但怎么在雕塑里把琉璃材料本身的工艺美显现出来,且构成方式又要有独特性,就是出于这样的考量。

杨冬白《教练》
30×80×28cm 玻璃钢大理石 1987
M:您的雕塑艺术在形成过程中经历过哪几个重要的阶段?杨:早期研究抽象性表现的考量,是如何把自己的一种思绪和认知融汇在作品中,现在回想起来,更多是一种设计。设计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融入造型,靠的是心灵手巧把它体现出来。虽然也不简单,但是很纯粹。当时,抽象表现刚刚引进中国,关于什么叫造型、视觉心理、如何看物,物体打开想象空间等问题我做了几年切实研究,思考了更多。后面就是出国留学,在东京艺术大学读本科。我的经历和别人不一样。在没有经过大学的一个语境下,自己研究、创作、获奖,到34岁重新进入一个国际著名的大学,学习材料转换,训练研究手法。这六年里感受最深的,是对雕塑、对艺术、对作为艺术家在所处社会关系的思考。毕业后我继续在日本一所国立大学教雕塑。这期间做得最多的,是对文化和个人价值的思考。我感到,艺术创作不是单单是画某幅画、某件作品,它是属于某种文化背景之下的一种诉说和价值观体现。随着待得时间越长,我越感到一种立场的奇怪。就是在日本人看来,你是中国人,回到中国,你在日本。你的思考缺乏一个文化背景。在这样的状态下,我觉得是时候回国了。中国那时候如火如荼,文化经济政治都在发展。06年回到上海,进入上海油画雕塑院开始专业创作。因为2000年中国应该说是很繁荣,很特别的一个时代,当代艺术也特别盛行,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人”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感受特别强烈,所以就以人为主题创作了很多作品。
后面,因为上海世博会召开,受世博会方面的委托创作主题作品,我就选择了山水。从那时候以山水作为主题进入新的研究,一走就一发不可收拾。现在想起来,世博会产生的意义非常深远,它是一个民族振兴和新中国新状态展开的新起点。创作山水以后,我发现可表现的,无论从主题、题材、造型等各方面,都非常广阔。这背后当然也因为看得多了,思考的纬度也多了。就像中西医概念一样,中国的文化更有玄性,它是一种看似不着边际的聊和看,但是它最终又慢慢摸索到一种很微妙的经络焦点,所以形成的格局是很特别的。西方不是这样,它的思维模式不一样。

杨冬白《高山流水》
173×316×120 cm 铁 2024


M:您的作品里,既赋予着东方艺术精神中对于意与境的审美意象,又在视觉和材料上显现出西方抽象艺术语言特质,您是如何看待这种“抽象”与“意象”?杨:从几十年的艺术维度来说,最早80年代,我们所说的抽象主要是沿着康定斯基这个话题展开。康定斯基是作为平面绘画中,一种从光影在不同角度、不同画面当中所呈现的一种构成方式、色彩布局,或者是象征意义展开的。而波洛克这种平面绘画的抽象,是带有精髓性的表现。我觉得西方的这种所谓的抽象,它是以某个画面、某个形式所呈现出的方法,这对于他们千百年来写实具象表现,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但是现在要把这个抽象概念打开来看,如果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比,我们所说的抽象,可能意义要比西方这个上世纪出来的意义更宽。因为中国说到抽象,同时会出现意象的问题。在这个意象上(又叫感觉),或者一种精神的抽取,或者一种无与有之间的表现力,正是从中国的文脉里所出现的一种东西。例如中国式的望闻问切诊断,由一个看似虚无的它,慢慢形成一种焦点的诊断,这种思维模式在与西方现代艺术碰撞之后,东方的智慧就浮现出来了。这种表现,不单是一个画面抽象感,或是一个造型,这样理解反而将它简单化了。在我看来,我们已经从对造型的思考,浸入到以造型、空间、抒发感知和艺术形态的过程里,这是一种打开。杨冬白在展览现场分享交流
回想当时创作《饮水的熊》,我的直感是对造型上下变化、洞孔穿梭的一个归纳艺术表现做到极致。其实现在想想,作品叫“饮水的熊”,焦点是水,水是无形的,雕塑中的“水”即通过下面的熊表现上面的熊来呈现。也就是说,真实的熊,影子的熊,和水,这样的关系来表现水,而不是将水实体化。这是二十出头的我在创作时的直感。就想表现一种心象的东西,现在看来是也应该是这么回事,所以现在做山水也是这样。也就是说山不是单单一个造型的山,它是一个气象。我觉得这里面有玄的部分,有灵动的部分,也有艺术语言很纯粹、质朴的部分。这就是艺术的高明和艺术的有趣、难度所在,它是一个综合。

杨冬白《晨烟暮霭》
300×15×600cm 铝板、金属漆 2018

160×70×20 (不等)cm 不锈钢 2018
杨:我一直认为,作品要有风格,所谓风格其实是世界观的体现。风格能否延续取决于精神力与世界观的升华。能不能跟上时代则由自身的魄力与修养所决定的。当我充满热情与激情,作品就不会僵化。简而言之作品的有趣,必须是作者好奇心、想像力的体现。
杨冬白《春雨》
178×160×16cm 铝板、丙烯 2015

杨冬白《秋意》
杨:我们这个年龄的艺术家来说,一般是不求变的。已经到了作品风格定型阶段,并且是不易变化的年龄。但是以我的艺术观来说,不变也有点奇怪。因为我们对时代的感悟,对自身的感悟肯定会变。那怎么变法呢?不管怎么说,我们受到的经典艺术的影响还是很深。经典艺术中的一种构成原理、造型观和空间观,造就了我们的艺术,但也制约了我们的想象力。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瓶颈。更重要的是,AI、数字化这一大时代所汇聚的能量是超乎想象。所以,我期待能适应这时代,思维模式再扩大。我很期待能创作出新的与众不同的好作品。
杨冬白《天地境界》
240×25×340cm 铝板、铁、水性漆、丙烯色、LED照明 2021
杨:我认为能成为艺术家,其创作的过程中出现不同变化,作品呈现似好似坏的状态都很正常,不言失败。在创作中我不太喜欢“探索”这两个字。在制做作品中你做所有事都有其必要性与必然性,不存在“做做看”这样的无底气状态,介入新的材料、新的手法,做真实的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一切皆从容,这是我的状态。当然了,艺术创作中不断的学、不断的介入新手法,有一个吸取和实验的过程。但这个不应叫“探索”,这区别在于创作者不以很惶惶的说,我“试试”“探索”,从容最重要。
杨冬白《欢天喜地》
不锈钢、视频 330×250×350cm 2018
M:除了创作,您在日常生活里有什么兴趣爱好?
杨:60多岁接触到越野,我觉得接触的太晚了。如果是30岁,那我的生活就会变成另外一种形态。但既然有这个缘,我觉得有它的必然性。我经常和俱乐部朋友们一起到中国的无人区,比如鄱阳湖、罗布泊、大海道、祁连山哈拉湖无人区一带越野。

越野路上
我觉得体验生命的感觉特别爽!人要有激情,要有一种释放精神和身体调节的方法,这和艺术创作是一脉相承,由内而外的。所以,只要有机会体验,我是尽情体验。同时,我从事摄影创作也有几十年,伴随着雕塑创作一路走过来。一开始是采用传统的呈现方式,后来就以铝板、玻璃、镜子等平板打印结合起来表现一种独特的摄影作品,我觉得这样的创作特别过瘾。
杨冬白《晨烟暮霭系列》
300×180×15cm 铝板、金属漆 2018

杨冬白《桃花山谷》
141×94×14cm 铝板、丙烯 2017
M:您觉得在您的作品中或创作中,是“静”还是“动”的状态占主体?
杨:作品中有动有静。静的部分实际上就是艺术创作背后的逻辑,它渗入到作品内里。如果光有激情的表现,这样的作品就会很"火气"。我常思考于怎么样让作品在激情下创作,同时呈现的是有一种应有的跃动、沉着和安定感,有自上而下的厚重感。在我看来艺术创作的逻辑是修炼自身。既要有激情又要有学究性,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杨冬白《阳光下系列》
80×300×65cm 不锈钢 2019?

160×70×20 (不等)cm 不锈钢 2018

杨冬白:1959年生于上海,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雕塑艺委会副主任,第八届上海文联委员,上海海上油画雕塑创作中心理事,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体育美展银奖等殊荣。并且参与了中国“八五新潮美术运动”。其后留学与国外任教的经历使得他立于更广阔的视野研究中国当代艺术表现,特别对创作语言、材质肌理、造型与空间表现有充分的研究,造诣深厚。
部分展览:2024年 “中医正青春——文化艺术邀请展” 上海明圆美术馆/2024年 “界限之上·学术对话展——山行“ 上海程十发美术馆/2024年 ”上海抽象艺术四人展“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2024年 ”无人之境“ 杨冬白、史劲松双个展 上海外滩18号/2024年 ”今日海上“ 上海海派艺术馆/2023年 ”山前白夜大地艺术展“ 湖南省平江县/2023年“上海雕塑与新媒体艺术作品展"上海海派艺术馆/2023年 济南国际双年展 济南美术馆/2021年 中、欧艺术邀请展 上海九事美术馆/2021年 第三届安仁双年展 四川大邑县艺术中心/2021年 上海美术大展 上海中华艺术宫/2021年“重装”“云”室内雕塑公园第二季上海喜盈门云艺术空间/2019年“阳光下——杨冬白作品展”上海春美术馆/2019年 “对影”画家视角中的摄影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2019年“玄之X当代艺术邀请展:时间与空间的再超越“ 玄之美术馆/2019年 ”咫尺城郭——当代艺术展“ 上海马利美术馆/2019年 ”云“ 云室内雕塑公园 上海喜盈门云艺术空间/2019年”山川悠远——‘山水’艺术的当代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2019年“美,上海与罗马相遇的道路”,杨冬白、范嘉天摄影展 意大利格列高利宗座大学Pontificia Universita Gregoriana/2018年“静观——杨冬白艺术展“ 德荷文化艺术中心/2018年 ”玩·物——杨冬白艺术展”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2018年“高山延绵——杨冬白雕塑艺术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2018年“过年——杨冬白雕塑展” 大烟囱艺术中心/2018年 ”前卫·上海——上海当代艺术30年文献展览(1979-2010)第二单元:前卫主义新潮(1985-1992) 明园美术馆
欢迎移步展厅观看
……
建议绿色出行,地铁1、10、12号线(陕西南路站7号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