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录于话题


「HOW Channel」全新升级为HOW昊美术馆的线上视频栏目,通过展览、艺术家和美术馆日常等不同?度,展开对话、探索和了解HOW美术馆及其合作艺术家背后的故事。这个栏目致力于传播新的艺术态度,激发新的艺术灵感。栏目下设“Salon d’Art 艺术会客厅” 、“HOW Library HOW图书馆”等多个系列。
“Salon d’Art 艺术会客厅” 系列每期将联合HOW美术馆合作艺术家,在HOW美术馆的艺术会客厅内深 入对话了解不同艺术家,展现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背后一面。
?点击收看柳迪采访视频
HOW AI+数字艺术年重磅展览「未来生命档案」目前正在昊美术馆一楼展厅展出中。展览围绕人工智能,硅基生命,物质迭代等当代热门话题,呈现19位艺术家及艺术团体的23件艺术作品。通过艺术作品探索数字世界中的生物形态和生态系统,体验数字生命的情绪轨迹和进化过程,摸索在数字世界与地球生物的交汇面上,超人类主义诉求下的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将何去何从。
本期艺术会客厅我们邀请了此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之一柳迪,聊一聊他在本次展览中带来的作品和他通过创作实践表达的个人思考。柳迪将其在《自我的重量》与《顽固而持久的幻觉》中对于哲学与文学语言的引用视作某种二手经验。而在实验短片《PATTERN》中柳迪虚构了一个未来少数民族概念,并对其人物形象和整体空间进行设计,这种建立在一定世界观框架与规则之内的创作在柳迪看来反而会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本能,使作品产生更加强烈的力量。

HOW:
摄影专业出身是如何转向CG动画形式的创作?
柳迪:
虽然我大学学的专业是摄影,但其实我最早那组摄影作品“动物规则”系列也包含了很多数字内容,里边的动物本身是CG制作的,所以我最早的那一套摄影作品虽然是平面的东西,但有数字化的内容加入。我开始做那套作品大概是在05-06年的阶段,我还在大学本科,刚好会一点三维软件,那时候就用Maya做了一些这样的尝试。

《动物规则》系列作品,图片源于网络
我觉得相当于是延续了“动物规则”这套平面作品的尝试,我开始想做一点动态的东西,因为我那个阶段会觉得之前的那一套平面的东西对于我来说有点局限了,还是想要做一点对我来说比较新的,也更有表达的东西。后来“自我的重量”以及“顽固而持久的幻觉”这两个作品其实是在我平面的“动物规则”系列作品之后的另外一个阶段,从那个时候我开始做一些数字化的动态作品。
HOW:
你是会觉得相对于动态的完整的成片,它要比之前在平面的静态的摄影里面表达的东西会更丰富吗?或者在构思这两种不同形式作品时候的思路会有什么不同?
柳迪:
我觉得会有不同。有的时候这对我自己来说是一种本能的变化,可能我那个时候都没有太意识到是什么原因,只是我在那个阶段总会觉得那套平面作品有点限制住我了,能表达的内容变少我也没有那么大的热情再去延续创作了。当我再看到一些别的艺术家或者是别的内容,我会觉得动态的东西其实有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多的节奏变化。
虽然在那之前我自己一直是很喜欢平面的创作,我会觉得很仔细很安静地欣赏一个类似于绘画或者是平面摄影的东西,是一种非常稳定的观看方式,是一种被艺术家或者说画家设计好,然后观看者能够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之内欣赏的东西。但实际上在我自己看了很多动态的作品以后,我觉得还是动态的创作可能更吸引我。

柳迪作品《自我的重量》(静帧),图片来源于艺术家
我举个例子,这次展出的作品“自我的重量”原先的想象也是一个画面,巨人出现在树梢上这样的一个画面,但当它从一个画面发展成了一套动态的东西,这里面会增加一些节奏。比如说我觉得除了巨人在树梢上的画面,还可以出现在树底的画面,然后树底这个画面在这个完整的视频里边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是静止不动的,一直在树底呆着,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的树叶在微微的晃动,其实在那个阶段它会有点像是一个平面的作品,但它又比平面作品多了一层信息,它会有树叶的一点点流动。有点像现在AI的创作形式,让AI把一张平面的作品转化成一个有点动态的感觉。同时在这件作品中,在树底的时间过去以后,镜头会慢慢上升到树梢,它是一个不断上下运动的过程,我会觉得比起单纯的一个图像来说,它多了很多可以表达的信息量在里边。

柳迪作品《自我的重量》(视频作品片段)
HOW:
因为这件作品在树底动得很慢,有的时候观众他看得比较快,他可能就会以为这是一个静态的作品,只有在这件作品面前驻足很久才有可能会看到更多的东西。
柳迪:
我考虑过这个问题,包括这次展览中另一件作品“顽固而持久的幻觉”也是一样,镜头也会在老头的脸上停留很久,拉远之后也会在整个全景上停留很长时间。我觉得这样是有意思的,因为我其实设想过,就像现在的这种展览环境,我将画面停留在树底的时间设计成了30秒,这样如果观众刚进来的时候看到这个画面,不太能意识到它在动,甚至他持续看了十几秒之后,会觉得这个作品可能就是这样,他就走掉了。

柳迪作品《自我的重量》在“未来生命档案”展览现场展出
我想过这种可能性,我觉得这样也是有趣的,虽然可能观众他没看完我的东西,但这也是我作品的一部分经验,也是我观察世界的一部分经验。我觉得你在日常生活的体验就是这样的,有的事情你可能没有看到它的全部就离开了。所以我会觉得即使观众他没看完就走掉也没关系,也有可能当他再转回来的时候会发现这个画面其实是在动的,或者说看到了新的内容。
HOW:
这感觉有点像你刚刚提到观看摄影作品时的体验,当观看一个被创作者框住的固定镜头和画面的时候,观众反而会在一个设定好的情境中产生更多的想象。

HOW:
这次展览中“自我的重量”和“顽固而持久的幻觉”这两件作品的描述,都涉及到对一些哲学概念的引用,这是你个人感兴趣的内容吗?然后它们会影响到你在构思动画长片过程中世界观和情节概念的设计吗?
柳迪:
会。很多作曲家音乐家他们管那个东西叫生发“由头”或者“动机”,我觉得做很多视觉创作也有点相似,这两个作品都是来自于某一段描述或者某一个偏文学性的内容,但我把它发展成了一个画面,又从画面变成了一个动态的视频,所以它就是有一个发展生长的过程。然后那些由头和动机,其实也是我平常看到的一些只言片语,因为我确实有个阶段对这些文学语言还有关于哲学怎么解释这个世界的描述很感兴趣,我还喜欢科幻题材的东西,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某种二手经验,不是我直接从生活中获得的,是我从别的艺术家或者是文学家的创作里获得的东西。

柳迪作品《自我的重量》在“未来生命档案”展览现场展出
HOW:
和二手经验相对的是一手经验,有哪些方面是你自己直接从生活当中感受的,然后它们有影响到你的创作吗?
柳迪:
举个例子,我回到刚才说的那个问题,《自我的重量》这个作品的动机是来自于一段描述,是我在米兰·昆德拉的一本叫《小说的艺术》的书里边读到的,他在里面体提到了波兰剧作家贡布罗维奇(Gombrowicz,1904-1969)关于人的自我的一则小思考。贡布罗维奇说假设在很久以前所有人类的自我加到一起是有一个重量的话,这个重量我们假设它是一个不变的数值,当然这个重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很早的时候人类的数量不是那么多的时候,每个人的自我分到的就更多,每个人的自我可能更大,但是现在地球人口有七八十亿的时候,每个人分到的自我就更少。虽然他可能没有明确指代这个自我是什么,但我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比方。这是我这件作品的出发点,也就是一个二手的经验。
那《自我的重量》这件作品的一手经验,就是我刚才设想的一种可能性,就是这个作品很长时间里是无聊的,它不管是树底下树枝的晃动还是树顶上的巨人,它有一段时间很像一个静态的画面,现在的很多人是没有耐心去看完的,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可能你看了10秒发现没有意思,或者说是你觉得差不多就是这样了,然后你就离开了去做别的事情了。我觉得这个就是我关于生活的一手经验,有东西你因为没有耐心去往前推进或者继续看,你离开了就没有看到别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感受没有什么关于好或坏的价值评论,它是我在生活中经历过的一个客观事实,我想我的一手经验体现在这些方面,那么这个作品里其实有一些东西是一手的经验,有一些是二手的经验。

柳迪作品《顽固而持久的幻觉》(视频作品片段)
HOW:
这次展览带来的三件作品,包括之前摄影作品《动物规则》,画面的主体都被放得非常大,之前电影《沙丘》上映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谈论“巨物崇拜”这个话题,包括有一些美学概念也把这种大的物体定义为一种美,它可以带给你非常直观的视觉冲击和感受上的震撼,然后你的作品是有刻意去往这个方面去靠拢吗?
柳迪:
我自己想我其实是喜欢“巨物”这个概念的,我最早在做《动物规则》那一套作品的时候其实就出于本能地运用这种元素,包括现在我也喜欢在作品中加入感觉,包括巨物或者是密集的这类东西。

“未来生命档案”展览现场

HOW:
你之前也有过很多其他领域的实践经验,和时尚品牌的合作,还有作为导演参与冬奥会开幕片的制作,这些不同行业的创作跟你在创作个人作品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柳迪:
会有不一样,尤其我现在做很多的工作室的作品,包括我做冬奥会的时候是和张艺谋、王志鸥导演一起来完成内容,而我作为其中的一个视效导演,带着工作室去创作的时候,会有很大的不同。我做完全个人的作品的时候,其实空间是很大的,没有人会给你任何设限,你可以一上来就给自己一个完全自由放飞的可能性。
但这两个事情之间有趣的一点是,我觉得自己创作的一个问题就是当它过于自由,以至于没有规则的时候,你有时候反而需要给自己设置一些规则,就跟你设置一条片子的结构一样,你需要刻意为自己找到一些依靠和规则来做这类的事情。但是像做冬奥会这类的作品,预先就有很多的制式,很多的传统,很多的规则要去尊重和遵循。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很有趣的,这两个创作体验形成了某种对照。
我觉得做冬奥会那个项目,相当于是我们在原有的传统之下去思考怎么样更好地完成这件事情,但是个人创作其实是有点像一种镜像,它一上来是没有规则的,但是你可能要自发地去设置一些规则来完成这个事情。

柳迪作品《PATTERN》(视频作品片段)
HOW:
这个规则是不是有点像你给自己的作品设定一个世界观。
柳迪:
对,因为完全放飞的创作有时候是没有那么大的力量的,有时候需要自己设置一些世界观或者是一些规定才有意思。我前一阵看了有些讲电影编剧的书,它里边讲了一些有趣的概念就是说,其实很多人一开始觉得创作剧本的时候,不应该有一些前提规则和逻辑,这样会限制艺术家的表达和创作,但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反而是因为电影的剧本创作它有特别多的限制和特别多的规则,你如何在这个规则之内去完成好一个创作,有时候反而会激发作家或艺术家的那种创作本能,作品产生的力量才有可能会大过完全不给你任何前提设定的创作。所以你会发现很多有很强限制性的电影或者是创作,它反而会让创作者创作出一个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新的形式的作品。

柳迪作品《顽固而持久的幻觉》在“未来生命档案”展览现场展出
HOW:
其实过去几年大家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AI工具对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可能一开始很多人觉得这个东西会给我们带来冲击,但是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也慢慢去接受它了。所以想知道你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作为一个导演,在你们的实践过程当中,对AI这个工具的应用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柳迪:
还挺多的,有很多的借力或者是帮助,因为我觉得AI肯定对于我们整个生产力和创作是有帮助的,只是说需要关注的是这个东西怎么去使用。我觉得拿ChatGPT来说,它确实某种程度上会更便捷地解决很多问题,或者说它会提供更多可能性。比如说现在有些创作剧本的人,他们会用ChatGPT来写一些剧本的框架。我也试过,我就给它一个特别简单的指令,让它根据某本小说创作出一个类似的剧本,它还真就能写出来一个大纲或者类似的故事出来。
所以有的时候AI它会在某种程度上去帮助创作者更有效地完成一些任务,即便是在创作里边。然后我觉得对于图像来说,人工智能现在确实能能生产图片或者片段这类的东西,我觉得长远来看它会帮助创作者或者我们这些艺术家,节省掉很多以前看来是比较费力才能达成的一个影像的结果。

“未来生命档案”展览现场
HOW:
最后再分享一下你最近手头正在进行的一些创作或者是项目。
柳迪:
我最近其实也有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尝试的小作品,我目前的创作还是更多基于工作室的一些内容,我在尝试做一些VR影像的制作,它有点像是设置一个故事情节,或者是设计了一个有点游戏感的场景。我现在有一些创作是换了一种工具,而不是像这种设定好的视频,它是那种自由交互的,像在自由开放的世界里打游戏的一种状态,我现在很多的创作计划都是基于虚幻引擎或者是这种实时渲染的平台来做一些东西。
HOW:
所以会随着你对各种新兴工具的学习,作品的形式会更加的丰富。
柳迪:
对,因为确实出现了很多新的可能性,我都想尝试一下。
采编:孙昕灿
视频剪辑:栗子

未来生命档案
Life After Life
展期:2024年09月28日-2025年02月16日
策展人:于朕
联合策展人:王凯梅
执行策展:程斌、徐天仪
展览助理:景蕾
参展艺术家:陈抱阳、黄锐、柳迪、刘佳钰、陆明龙、宋琨、师榕、孙世晟、武子杨、王志鹏、叶凌瀚、於阗、于朕、张文超
参展艺术团体:同济CAUP AI艺术创研中心、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UFO媒体实验室、zzyw、Draftman
地址:昊美术馆(上海)一楼
上海市浦东新区祖冲之路2277弄1号
主办:HOW昊美术馆
合作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同济CAUP AI艺术创研中心
赞助:艺云科技、明基BenQ、禧视传媒
特别支持:EDCC艺云数字艺术中心、擎动科技
鸣谢:张江集团、张江高科
「未来生命档案」开幕现场,2024?昊美术馆
展览「未来生命档案」目前正在HOW昊美术馆一楼展出中,展览将展出至2025年02月16日,欢迎大家前来观展!
关于艺术家

??更多展览相关阅读:
HOW AI+数字艺术年|「未来生命档案」正式开幕,策展人视角揭秘展览
HOW TALK|邀你参与一场「未来生命研讨会」,展览倒计时2天!
HOW AI+数字艺术年|策展人于朕揭秘「未来生命档案」,展览倒计时5天!
特别鸣谢
感谢SIGMA适马(中国)对本栏目的倾情赞助,并提供设备支持!

SIGMA适马自1961年在日本创建以来,一直以影像为基点,深耕光学制造。
影像创作与摄影工具密不可分。每一次按下快门的瞬间,或心潮澎湃,或冷静深思,都是创作者对时光的定格和摹写。SIGMA适马渴望成为在这些重要瞬间里被选择的伙伴,陪伴创作者们共同体会影像艺术所带来的喜悦幸福。秉持着这样的理念,SIGMA适马始终坚持以高科技为目标,提供创新性的产品与服务,包括广受好评的SIGMA GLOBAL VISION系列、全画幅无反相机fp及fp L系列、世界独一无二的三层传感器“Foveon X3 ”等等,为更多?户在各类艺术创作上提供更具个性的选择。
日本会津工厂是SIGMA适马全球唯一的产地,纯净自然水土孕育出独具匠心的产品。会津光学匠人对技术与工艺孜孜不倦的追求,如涓涓细流,无声润泽,从每一道生产线流淌至全世界影像爱好者的心间。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