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古老的果园》,米尔顿·艾弗里,纸本水彩,57 × 77.2 cm,1953,和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2024年11月11日起,和美术馆(HEM)于四楼展厅呈现美国艺术家米尔顿·艾弗里(Milton Avery,1885-1965)的绘画作品,将其与和美术馆馆藏并置。展览将涵盖绘画、雕塑及装置等多种媒介的作品,期待以丰富的对话呈现中西方近现代至当代艺术的多元面貌。




 关于艺术家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米尔顿·艾弗里,1961


米尔顿·艾弗里1885出生于纽约阿尔特玛(Altmar),1898年随家人迁至哈特福德(Hartford)。1925年随妻子莎莉·米歇尔(Sally Michel)搬至纽约生活工作。1965年逝世。一生致力于画面形式的简化,将色彩视为绘画艺术的核心。作品围绕日常生活中所见风景、肖像和静物展开。与当时主流艺术观念的相悖使其无法被归类为20世纪的任何艺术流派,但他在色彩表现力上的天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抽象表现主义色域绘画的产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米尔顿·艾弗里的绘画才逐渐受到美国艺术界的广泛关注。2022年,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为其举办了大型回顾展览。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1925年,艾弗里从康涅狄格州搬至纽约生活。在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物资的缺乏培养了他节俭使用画材的习惯。他常常使用松节油稀释颜料,在随手可得的材料上画画。他曾宣称,没有一个艺术家比他用完一支颜料的时间更长。


也是在这一时期,艾弗里通过使用大面积色块的薄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代表性风格,使油画呈现出如水彩般清透流动的视觉效果。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米尔顿·艾弗里:寂静的边际」和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蜿蜒的小溪》,米尔顿·艾弗里,布面油画,101.6 × 126.5 cm,1962(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霍夫肯画廊)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家庭是艾弗里生活和创作的核心。他的妻子萨莉(Sally Michel)和女儿玛奇(March Avery)都是艺术家,一家三口常常将彼此作为自己的画作主题。

萨莉一生支持艾弗里的艺术事业,用自己从事商业插画师的收入支付家用。二人在家中一起创作,探讨绘画。她也鼓励埃弗里始终如一坚持自己的想法与风格,不随波逐流。夫妇二人共同创造了他们的标志性风格“Avery Style”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左起)莎莉、艾弗里和女儿玛奇,1949?年摄于纽约(摄影:Walter Lewisohn? ? Archives of American Art,Smithsonian Institution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艾弗里认为色彩不应仅仅扮演装饰性的角色,而是构成画面的核心。人们常常将其作品与野兽派代表艺术家马蒂斯的作品做对比。但与马蒂斯艳丽奔放的风格不同,艾弗里画中的色彩更加和谐淡雅,画面中传递出日常生活中流淌的温和情趣。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左起:春天的森林》,米尔顿·艾弗里,纸本水彩和蜡笔,45.7 × 61 cm,1954 /树干》,米尔顿·艾弗里,布面油画,106.5 × 142.2 cm,1957 /西双版纳榕树》,吴冠中,布面油画,65.5 × 75cm,1978,和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我喜欢抓取自然的瞬间,通过形状的组合和空间的相互关系将瞬息凝固。为此,我不断简化,弃置任何不必要的元素,直到画面中除了色彩和图形别无他物。我想要的并不是抽象,而是以最简单的形式呈现事物的本真。”


米尔顿·艾弗里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左起:《桦树的倒影》,米尔顿·艾弗里,布面油画,55.3 × 70.6 cm,1962 /《反差》,朱德群,布面油画,73 × 92 cm,1993 /《黑山》,米尔顿·艾弗里,布面油画,152.4 × 182.9 cm,1958,和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1960年秋天,艾弗里第二次心脏病发作,健康每况日下。他随后接受了长达10个月的重症监护,最终于1965年去世。众多著名艺术家都参加了他的葬礼。罗斯科为艾弗里撰写了悼词,对其艺术生涯致以敬意。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用画笔描绘自己身边的世界,但没有一个人能像艾弗里一样,将诗意从每一处笔触的末梢渗透至画布的每个孔隙。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创造了我们从未见过也未曾耳闻的乐音。”

罗斯科,1965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罗斯科为艾弗里所写的悼词手稿(节选),1965 

Archives of American Art,Smithsonian Institution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米尔顿·艾弗里在自己的风景画前,摄于1962年2月19日(摄影:Fred W. McDarrah/MUUS Collection via Getty Images)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虽然艾弗里本人并不乐于谈论,但野兽派艺术家马蒂斯的作品应曾给予其早期创作诸多灵感。1931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选择马蒂斯作为开馆后的第一次艺术家个展。居住于纽约并热衷于参观博物馆的艾弗里毫无疑问参观了这次展览。在他同年创作的作品《熨衣服的裸女 #2》中可以明显看到马蒂斯作品的影子。野兽派艺术家在色彩上的突破使用也对其产生了极大影响。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纽约现代艺术美术馆马蒂斯特展现场1931.11.3-12.6)(摄影:Peter A. Juley,Photographic Archive.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Archives, New York. IN13.9)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熨衣服的裸女 #2》,米尔顿·艾弗里
布面油画,55.9 × 36.2 cm,1931 
? Milton Avery Trust, NY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虽然艾弗里的作品大多描绘身边的现实世界,但他所做的并不是对世界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色彩和形状对客观现实的重构来传达自身情绪与感受。他曾说:“一方面,我试图在画面中建立一种形状、空间和色彩的独特关系,尽可能将主体抽离。但与此同时,我也试图抓取并转译我自身在创作中被激起的情绪。”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采石场游泳者》,米尔顿·艾弗里,布面油画,91.4 × 71.1 cm,1937,和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1926至1938年间,艾弗里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The 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York)学习速写,在那里与仍是青年艺术家的巴内特·纽曼(Barnett Newman)、罗斯科(Mark Rothko)和阿道夫·戈特利布(Adolph Gottlieb)结下友谊。他们时常在夜晚去艾弗里家做客,探讨创作。有时也在夏天一起郊游写生。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抽烟斗的罗斯科》,米尔顿·艾弗里,1936 
? Milton Avery Trus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艾弗里的艺术观念对三人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他对色彩表现力的关注,间接推动了色域绘画(Color Field Painting,抽象表现主义除行动画派外的另一分枝)的产生。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海滨船坞》,米尔顿·艾弗里,布面油画,18
2.9 × 152.4 cm,1959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No. 5/No. 22. 1950》,罗斯科,布面油画,297 × 272 cm,1949 ? Kate Rothko Prizel & Christopher Rothko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艾弗里1905年左右开始先后于康涅狄格艺术学生联盟(Connecticut League of Art Students)和哈特福德艺术学会学校(School of the Art Society of Hartford)习画。


受当时所流行的美国印象派的影响,艾弗里在创作生涯早期即开始户外写生,在绘画技法上也使用刮刀上色,通过层叠的厚涂将颜料在画布表面重新调和并形成丰富的肌理。他其后逐渐抛弃了这一较为传统的绘画技法,但印象派定格自然与生活瞬间的创作主旨贯穿了埃弗里的艺术生涯。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哈特福德的树林》,米尔顿·艾弗里,木板油画,28.9 × 38.4 cm,1919 ? The Milton Avery Trust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春日早晨》,厄内斯特·罗森(Ernest Lawson),
布面油画,41 × 51.1 cm,1913 ? 
Phillips Collection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1920年起,艾弗里几乎每个夏天都前往波士顿北部的海滨城市格洛斯特(Gloucester)暂住写生。他也在那里遇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莎莉。随着女儿玛奇的出生和成长,二人的写生度假成为家庭出游。每至夏日,他们便离开拥挤的城市,在森林和海边积累上百幅速写和水彩,秋冬时节回到纽约再挑选合适的手稿以油画的形式再现。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左起:米尔顿·艾弗里,《岩石小溪》,纸上水彩与水粉,77.5 × 57.2 cm,1954 /《岩石溪流》,布面油画,83.8 × 111.8 cm,1955,和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左起:
秋意初现》,米尔顿·艾弗里,布面油画,134.8 × 86.4 cm,1954 /无题(秋意初现习作)》,米尔顿·艾弗里,纸本蜡笔油彩,77.5 × 27.9 cm,1953,和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在女儿玛奇的记忆里,艾弗里是一个“像工人一样”进行创作的画家。他总是在家中客厅画画,从起床就开始工作,中午短暂休息后又持续作画到下午5点,几十年如一日,几乎没有停歇。他是一位高产的画家,一天至少创作一幅作品。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艾弗里和莎莉在他们纽约的公寓里,1953 (
Barbara Haskell, Milton Avery, New York : Whitney Museum of Art in Association with Harper & Row, 1982, p. 191)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来自家庭的爱支撑着艺术家的绘画生涯。1925年莎莉与艾弗里结婚后,决定以商业插画师的收入全心全意支持丈夫的创作,让他得以不受作品销售情况的干扰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艾弗里一生亦留下众多以莎莉为模特的肖像画,明媚温和的色彩流露出他对妻子的爱意。艾弗里去世后,萨莉与玛奇整理了他留下的作品与资料,一直致力于将他的艺术传递给更广泛的观众。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莎莉和艾弗里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睡着的莎莉》,米尔顿·艾弗里,木板油画,35.6 × 43.2 cm, 1949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1949年,艾弗里时年63岁,经历了第一次严重的心脏病发作,从此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导致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无法进行户外写生,也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油画创作。

在此期间,他重拾了自己对独幅版画的兴趣,在表面光滑且不渗透的板材上快速涂抹颜料,再将图案转印到纸张上。独幅版画特殊的创作方式使埃弗里不得不持续精简图像的构成,摈弃任何无必要的细节,更加专注于色块的整体组合。在独幅版画中习得的经验在艾弗里身体稍有康复后仍持续影响他的绘画风格。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食草动物》,米尔顿·艾弗里,独幅版画,21.6 × 27.9 cm, 1951, Collection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白马》,米尔顿·艾弗里,布面油画,91.4 × 127.4 cm, 1962(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霍夫肯画廊)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米尔顿·艾弗里:寂静的边际」和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1946年,艾弗里全家一起前往墨西哥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旅行。墨西哥色彩斑斓的民间艺术、花卉、土著服饰和集市让他欣喜不已,在旅行后创作了一系列色彩浓烈、洋溢着热带气息的作品。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仙人掌》,米尔顿·艾弗里,布面油画,81.3 × 111.8 cm,1946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艾弗里专注于描绘寻常普通的事物,尤其是日常生活的场景与身边的自然环境。他留下的所有作品几乎都紧紧围绕着他的生活经历展开:海滩、森林、家庭与人物。在艺术家的笔下,平凡而简单的人与物被跳脱寻常的色彩赋予独特的情感和意义。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夫妇》,米尔顿·艾弗里,布面油画,85.7 x 111.8 cm,1945 ? Wadsworth Atheneum Museum of Art, Hartford, Connecticut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艾弗里与家人一起养了一只黑色可卡犬,并幽默地以自己最爱的艺术家“毕加索”为其命名。“毕加索”也是他作品中的常客。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坐着的女孩与狗》,米尔顿·艾弗里,布面油画,111.8 × 81.3 cm,1944 ? Collection Friends of the Neuberger Museum of Art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艾弗里一生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资料。他常被描述为一个沉默寡言的人。玛奇曾回忆道,父亲有时甚至好几天都一言不发。但他并不失幽默感,在合适的时机,他也会一语惊人。



“当我们可以画画,还何须言语?”

Why talk when you can paint?
米尔顿·艾弗里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左起:米尔顿·艾弗里,《无题(“松树林”)》,纸上混合媒介,45.7 × 61 cm,1955 /《白桦树林》,纸上混合媒介,45.7 × 60.3 cm,1956 /《春天的树》,纸本水彩,45.7 × 60 cm,1954,和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也许是因为艾弗里父亲与兄弟的接连早逝,所以他很早就了然生命无常,于是将有限的时间寄托创作,将有限的情感交予家人。他的妻子萨莉回忆他常常哼唱的一首歌:“工作吧!工停夜将临。”这样的态度也延伸到了他的艺术创作中——他从未在20世纪纷杂的艺术浪潮和经济压力下改变自己的创作方向。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颤抖的树》,米尔顿·艾弗里,布面油画,121.9 × 81.3 cm,1954,和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收藏家罗伊·纽伯格(Roy Neuberger)在 1940 年左右就开始关注艾弗里的作品。他曾公开表示,艾弗里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收藏了一百多幅他的画作。


1943年,艾弗里先后受到为逃避战乱从法国移民来美国的著名画商罗森伯格(Paul Rosenberg)保罗·杜朗-卢埃尔(Paul Durand-Ruel)的青睐。前者是毕加索和马蒂斯的代理人,后者则最早发掘并推广了印象派。在与他们的画廊签约后,艾弗里终于在一段时间内缓解了经济上的窘迫。


推崇简洁画面结构的罗森伯格很有可能在这一时期对艾弗里的创作方向进行了指点,推动其作品向更简练的方向发展。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红色雨伞》,米尔顿·艾弗里,布面油画,63.5 × 106.7 cm, 1945,Princeton University Art Museum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马萨诸塞州科德角的普罗温斯敦(Cape Cod, Provincetown)因其壮丽的环境和自由的社区而成为美国东海岸著名的艺术家聚集地。1957 年夏天,艾弗里和戈特利布、罗斯科一起在这里共度了夏天。

这一年,艾弗里开始直接在画布上作画,并开始创作比以往尺幅更大的作品。这成为了他创作生涯重要的转折点——大尺幅的作品加强了艾弗里作品中色彩的表现力。细节进一步消失,他笔下的世界愈加抽象。有人猜测这是因为他在与两位习惯于创作巨幅作品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的交流中获得的灵感。


著名艺术评论家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也在这一年重新关注到艾弗里的作品,并且收回他此前的批评,转而呼吁纽约艺术界关注艾弗里作品中将自然作为主体而非客体的独特之处。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海草与蓝海》,米尔顿·艾弗里,布面油画,152.7 × 183.8 cm,1958,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在艾弗里创作生涯的早期,正值关注社会现实的美国风情画(American Scene Painting*)流行,他关注日常与自然的绘画显得过于抽象与脱离现实。20世纪中叶开始,抽象表现主义兴起,逐渐将绘画与现实世界本身剥离,艾弗里的作品又显得过于具象。他自始至终坚持自己的风格,但也因此长期游离于艺术圈主流之外,作品常年无人问津。


* 美国风情画是地方主义绘画(Regionalism)与社会现实主义绘画(Social Realism)的统称,流行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著名的《美国哥特式》(American Gothic)便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作。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美国哥特式》,格兰特·伍德(Grant Wood)

78 × 65.3 cm, 1930,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虽然艾弗里一生未参与任何流派,但他长期关注纽约活跃而纷繁的艺术生态,周末常常在美术馆与博物馆度过。以罗森伯格为代表的战争移民画商也给纽约带来了包括毕加索、雷诺阿、马蒂斯等在内的大量来自大洋彼岸的艺术家的作品。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再忆杰作”(Masterpieces Recalled)展览图录,纽约罗森伯格画廊,1957。在封面上,我们可以看到毕加索、梵高、西斯莱、雷诺阿、库尔贝、柯罗等欧洲19世纪艺术大师的名字(Paul Rosenberg and Company, From France to America, MoMA)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康尼岛(Coney Island)位于纽约布鲁克林西南,拥有美国最早的大型海滨游乐城。在那里,艾弗里创作了大量作品。他的妻子萨莉曾回忆道,“去科尼岛的地铁票价是 5 美分。我们在背包里装上速写本,就可以在海滩上度过一个美妙的假期……”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越野障碍赛马乐园》,米尔顿·艾弗里,布面油画,81.3 × 101.6 cm,1929,The Metroplitan Museum of Art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1944年,美国第一座现代美术馆菲利普纪念美术馆(Phillips Memorial Gallery)为艾弗里举办了他的第一次博物馆个展。1952年,巴尔的摩美术馆(Baltimore Museum of Art)为他举办了第一次回顾展,85幅展览作品随后巡展至华盛顿、哈特福德和波士顿。这时他已年近七十。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艾弗里出生于一个工人阶级家庭。父亲曾是皮革工人,因事故早逝。他十六岁起便在工厂赚钱贴补家用。他的兄长和姐夫也先后去世。他不得不背负重担,独自抚养家中九位女眷。也以此为契机,为了增加收入,他决定在工作后的空余时间学习字体绘写,从此开始自己的艺术生涯。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艾弗里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创造纯粹的爱与纯粹的美。这样纯粹的诗意因他的存在才得以在我们这个时代存续。


在这样一个仿佛只有通过一场喧哗、力量和权力的展演才能被听到的时代,仅此一点就需莫大勇气。但艾弗里拥有那种内在的力量:在他的笔下,温柔与沉默反更振聋发聩。”


罗斯科,1965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弗蒙特的雨》,米尔顿·艾弗里,纸本水彩,56.7 × 77.8 cm,1935,和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刘相利 ? 和美术馆




影像|刘相利

主视觉|吴扬

海报作品|《采石场游泳者》,米尔顿·艾弗里

布面油画,91.4 × 71.1 cm,1937

艺术家肖像摄影|Arnold Newman Properties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画中诗 | 关于艾弗里的「a-z」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